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www.中考资源网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考点复习目标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www.中考资源网
2.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www.中考资源网
3.能独自操作及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有关探究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以及创新能力。www.中考资=源网
知识网络图示
考题典例分析
【例1】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 )www.中考资源网
解析:A选项,长颈漏斗下端应在液面以下,否则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气体。www.中考资源网B选项是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但气体应从长导管通入,应当遵循“长进短出”的洗气原则,如果是图B的操作,进入广口瓶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将浓硫酸从另一端压出,错误。www.中考-资源网C选项是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应用向上排空气法,而图中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错误。www.中考资源网D选项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试验。www.中考资源网答案:D
【例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设计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其研究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www.中考资源网实验过程中,洗气瓶A中的实验现象 。www.中考资源网
(2)www.中考资源网小余同学认为此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www.中考资源网如图乙是他设计的贮气瓶,尾气应从 (选a、b填空)www.中考资源网口通入。www.中考资源网
(3)www.中考资源网小徐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因此进行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先通过澄清石灰水(即在盛CuO的硬质玻璃管的左端再接入一个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www.中考资源网,来确定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www.中考资源网请判断小徐的设计是否有必要,并说明理由 。www.中考资源网
答案:(1)www.中考资源\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www.中考资源网a;(3)www.中考资源网有必要;先证明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与氧化铜反应后产生了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www.中考资源网
【例3】 下面是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www.中考资源网
甲 乙 丙
(1)www.中考资源网在物质甲的结构中,每个碳原子最多连有______个碳原子。www.中考资源网
(2)www.中考资源网根据乙物质层与层之间能发生滑动,具有滑腻感的特点,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_。www.中考资源网
(3)www.中考资源网图中物质丙的化学式为C60,已知硅的一种单质也有与物质丙相同的原子数和类似的结构,有科学家尝试把物质丙的一个分子放进硅的这种单质的一个分子中,反应形成一种新型分子,该分子的化学式为 。www.中考资源网
解析:从甲物质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每个碳原子最多连4个碳原子;乙物质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做用作铅笔芯原料;物质丙的一个分子和硅的这种单质的一个分子反应生成的一个新型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和60个硅原子,所以它的化学式为Si60C60。www.中考资源网答案:(1)www.中考资源/网4 (2)www.中考资源网用作铅笔芯原料 (3)www.中考资源网Si60 C60
历届中考回顾
1.(09·河南)www.中.考资源网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 )www.中考资源网
2.(09·河南)www.中考资源网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右图装置制得铁。www.中考资源网
(1)www.中考资\源网A处玻璃管内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www.中考资源网
(2)www.中考资源网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www.中考资源网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www.中考资源网
(3)www.中考资源网待四氧化三铁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A处,在断开A、B之前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A处玻璃管冷却。www.中考资源网若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www.中考资源网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www.中考资源网
3.(06·河南)www.中考资源网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www.中考资源网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有关反应的原理。www.中考资源网
(1)www.中考资源网工业上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www.中考资源网
(2)www.中考资源网工业上可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制烧碱。www.中考资源网
(3)www.中考资源网乙醇(C2H5OH)www.中考资源网被用作酒精灯、火锅、汽车等的燃料。www.中考资源网
4.(05·河南)www.中考资\源网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CO2↑
B.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备铜:Fe+CuSO4=Cu+FeSO4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Fe2O3+3CO 高温2Fe+3CO2
D.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症:2Al(OH)2+3H2SO4=Al2(SO4)3+6H2↑
考卷达标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www.中考资源网
1.(09·南京)www.中考资/源网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 )www.中考资源网
A.金刚石 B.石墨 C.焦炭 D.活性炭
2.以下结构示意图表示C60分子的是( )www.中考资源网
A B C D
3.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能产生CO2的是( )www.中考资源网
A.碳还原氧化铜 B.碳酸钙加热分解
C.碳酸钠和石灰水反应 D.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
4.(09·无锡)www.中考资源网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www.中考资源网
5.(09·黔东)www.中考资源网美国首颗“嗅碳”卫星在2009年2月24日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坠毁,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www.中考资源/网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www.中考资源网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6.(09·莆田)www.中考资源网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www.中考资源网
A.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D.我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7.(09·湛江)www.中考资源网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www.中考资源网
A.喷石灰水 B.直接喷水C.直接放入CO2中 D.喷水后放入CO2中
8.(09·襄樊)www.中考资源网2009年5月31日,是世界第22个“无烟日”。www.中考资源网吸烟有害健康。www.中考资源网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中考资源网
9.(09·绵阳)www.中考资/源网A、B是初中化学学过的两种黑色物质,将它们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10.(09·南通)www.中考资源网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参与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研究与实践。www.中考资源网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导管、橡皮塞等未画出)www.中考资源网:
实验药品:氯酸钾、5%双氧水、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高锰酸钾
【比较研究】 请填写下表
制取气体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收集方法和依据
氧气 固体 加热 排水集气法 O2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 固体和液体 常温 ▲ ▲
【实践研究】
(1)www.中考资源网某同学选用a、c、d、f、j等组装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该同学选用的药品是 ▲ 。www.中考资源网
下列是该同学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www.中考资源网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
B.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C.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
D.实验结束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2)www.中考资源/网四位同学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分别设计了下列四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www.中考资源网
A B C D
他们对设计的装置相互进行了交流评价。www.中考资源网其中可能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是 ;能够使反应随时停止和发生的装置是 。www.中考资源网
【反思小结】
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参考答案
历届中考回顾
1.B
2.(1)www.中考资源网Fe3O4+4CO高温3Fe+4CO2
(2)www.中考资源网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多余的一氧化碳,避免空气污染
(3)www.中考资/源网石灰水回流至A处玻璃管中,导致玻璃管炸裂
3.(1)www.中考资源网Fe2O3+3CO高温2Fe+ 3CO2
(2)www.中考资源网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3)www.中考资源网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4.D
考卷达标训练
1.A 2.C 3.C 4.A 5.C 6.D 7.D
8.CO(或一氧化碳)www.中考资源网
9.A: CuO B:C C:CO D:Cu E:CO2
10.【比较研究】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实践研究】(1)www.中考资源网高锰酸钾 BC (2)www.中/考资源网A D
【反思小结】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可上下移
动的铜丝
装固体的
铜网兜
{
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