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性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燃烧的条件。并能从燃烧的条件着手,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进行自救,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2)通过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技能性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利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2)通过对于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利用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的学习理念。
3、体验性学习目标:(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通过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增强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4)通过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初步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开放式引导探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白磷、红磷、烧杯、热水、薄铜板、镊子、药匙、酒精(2:1)、小帕子
分组实验:酒精灯、棉花、酒精、坩埚钳、蜡烛、烧杯、镊子、火柴、木条、小煤块、白瓷板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必将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无疑将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板书】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 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将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看到过的2-3个燃烧的的事例及燃烧的现象写在P88的表4-1中。填写好后我们找同学将找到事例与大家交流?【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燃烧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板书】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填写学案】 【交流】 【交流、回答】特征: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 书本P88页对于燃烧的定义已有简单的介绍。但是学生对此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设计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从理性的高度再次得到升华。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氧气的参与、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反应)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在吸收其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
提问:燃烧既然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对燃烧的条件作出你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讨论回答:讨论、猜想、交流燃烧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氧气、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一定的温度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燃烧的条件,教师应参与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正确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布置任务: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 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板书】3.燃烧的条件:(1) 可燃物(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学生分组实验(3-4人一组)】(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观察实验现象。(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谁先被点燃。【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提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或看录象】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可通过具体实验或实验录象来完成观察。)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板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板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板书】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观察】 【思考回答】(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学生小结】必需同时具备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观察与思考】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突显火灾,引入灭火】过渡: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888485起,死亡24564人,伤43422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4亿元。近年来,火灾愈加频繁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观看、感受】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 引起内心的震动。 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原理。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
【师生互动,一显身手】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学生甲:用水浇灭学生乙:用嘴吹灭学生丙:用湿布盖灭学生丁: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学生戊: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板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 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隔绝空气3.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提问并根据学案上“问题与探究二”讨论: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介绍火灾的自救办法,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 汇报结果 加深理解 学生掌握原理和方法 讨论、观看、学习、观看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回顾总结,整理新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师生回顾,总结。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