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化学复习冲刺要点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高考化学复习冲刺要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4-15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4张PPT。
高考化学复习冲刺要点
2010、5、1高考复习必做三件事一、研读考试说明
二、细读必考教材
三、分析近三年高考题考试说明样题一、选择题数目共16个,从04年至09年每年有2—3个。
二、II卷题共12题,
2009年占四个2009年高考命题思路分析北京2009-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人S02,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0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04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04固体,速率不改变
(考试说明)

北京2009-10:甲、乙、丙、丁4种物质分别含2种或3种元素,它们的分子中各含l8个电子。甲是气态氢化物,在水中分步电离出两种阴离子。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某钠盐溶液含甲电离出的阴离子,则该溶液显碱性,只能与酸反应
B.乙与氧气的摩尔质量相同,则乙一定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C.丙中含有第2周期ⅣA族的元素,则丙一定是甲烷的同系物
D.丁和甲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同,则丁中一定含有-l价的元素
北京2009-11、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 mol/L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与HCl;②CH3COONa与NaOH;③CH3COONa与NaCl;④CH3COONa与NaHC03
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A.pH:②>③>④>①
B.c(CH3C00一):②>④>③>①
C.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c(CH3COOH): ①>④>③>②
北京2009-12、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 存在如右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X是Na2CO3,C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一定是氯气,且D和E不反应
B.若A是单质,B和D的反应是0H- + HC03- = H2O+CO32-,则E一定能还原Fe2O3
C.若D为CO,C能和E反应,则A一定为Na2O2,
D.若D为白色沉淀,与A摩尔质量相等,则X一定是铝盐
难度系数小结1、选择题的容量大
2、非常注重学科内的小综合
3、定量知识点较多
4、考试说明中保留的两道选择题仍然具有较高的难度
5、题目设置干拢性强
6、选择题的第10题所涉及的电子体的种类判断和相关的讨论、第11题所涉及的混合溶液粒子浓度他pH讨论的相关知识、12题所涉及到的小框图推断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应试心理状态才能顺利解决。
思维的严密性及有序性
2009 北京卷 (16分)
丙烯可用于合成是杀除根瘤线虫的农药(分子式为()和应用广泛的DAP树脂; 已知酯与酯可发生如下酯交换反应:(R,R’ R’’代表烃基) (1)农药C3H5BrCl①A的结构简式是 ,A 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②由丙烯生成A的反应类型是 。
(2)A水解可得到D,化学方程式是 。
(3)C蒸汽密度是相同状态下甲烷密度的6.25倍,C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碳60%,氢8%,氧32% ,C的结构简式是 。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上均连有卤原子。(5)E的水解产物经分离后最终得到甲醇和B,二者均可循环利用DAP树脂的制备。其中将甲醇与H分离的操作方法是 。
(6)F的分子式为C10H10O4 DAP单体为苯的二元取代物,且两个取代基不处于对位,该单体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两种。
D和F反应生成DAP单体的化学方程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a.C能发生聚合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b.C含有两个甲基的羧酸类同分异构体有4个
c.D催化加氢的产物与B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
d.E有芳香气味,易溶于乙醇诚题立意:
以重要的工业原料丙烯为反应物,结合农药和树脂的合成为背景,从“绿色化学”理念出发,选取了从原料到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为素材。试题围绕合成路线设计了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包括:官能团的确定及其性质、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推断、分子式的计算和分子结构的确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操作等。主干知识覆盖面大,所考内容都是较为基本、较为典型的知识。突出考查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加大对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缜密性的考查力度。本题说明:
1、难度系数:0.41
2、突出考查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严密性、整体性
3、原计划今年把有机放在化学最后一题的思考
4、有机化学新增内容要针对性练习
5、书写一定要落实到位(名称、结构简式)
6、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有序性
7、书写清晰、规范
8、信息方程式的解读
9、信息后置
10、确定苯环上取代基位置的方法26. 以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为原料生产氧化铁的工艺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Ⅰ. 从废液中提纯并结晶出FeSO4·7H2O。
Ⅱ. 将FeSO4·7H2O配制成溶液。
Ⅲ. FeSO4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
合,得到含FeCO3的浊液。
Ⅳ. 将浊液过滤,用90 ℃热水洗涤沉淀,干燥
后得到FeCO3固体。
Ⅴ. 煅烧FeCO3固体,得到Fe2O3。
已知:NH4HCO3在热水中可分解。2009-26题(1)Ⅰ中,加足量的铁屑除去废液中的Fe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Ⅱ中,需加一定量H2SO4,运用化学平衡理论简述硫酸的作用 。
(3)Ⅲ中,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是 。若将FeCO3浊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有部分固体表面变为红褐色,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Ⅳ中,通过检验SO42-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SO42-的操作是 。
(5)已知煅烧FeCO3的化学方程式是4FeCO3+O2=2Fe2O3+4CO2。若煅烧464.0 kg的FeCO3,得到316.8 kg产品。若产品中只含有少量FeO杂质,则该产品中Fe2O3的质量是 kg。 试题立意:
试题取材于旧人教第三册教材中“制备FeSO4”一节,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试题围绕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生产氧化铁的工艺流程,借助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等核心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过程。(1)考查了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微观认识,即从离子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较好考查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整体性。提取题中信息,确定反应物和产物之一,从价态角度分析可知发生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再从离子共存的角度分析,由此确定离子方程式。(2)从实验现象推导实验结论,并运用氧化还原规律做出合理解释。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变为红褐色”的实验现象借助 4Fe(OH)2+O2+2H2O=4Fe(OH)3反应进行知识迁移即可写出方程式。(3)Fe(Ⅱ)和Fe(Ⅲ)的转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应用化学平衡理论分析问题、离子的检验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4)学生提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新情景下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用化学语言表述化学问题的能力。本题还非常富有教育性。说明:本题以验证和探究相结合的实验为主题,以教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为主线,将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观察、辨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判断和推理实验结果等科学研究过程贯穿于整道题中,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仪器的识别使用、实验基本操作、设计实验方案等内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题目的考查过程中体现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实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以及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突出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信息加工和整合的能力。 思路从实验的整体性入手分析,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的作用→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异常现象的分析”。试题立意:
试题以教材中“硫酸的工业合成”的原型为题材,从工业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出发,全面考查了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以及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能力。具体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所考内容都是较为基本、典型的知识,设计的问题与课本中介绍的实际工业生产流程与学生熟知的化学知识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线索,设计的问题梯度较大,起点低,落点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优秀学生的选拔。突出观察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突出化学计算的特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对中学的教与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难度系数2009年难度总体比前几年都要高2009年知识考查分布情况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考查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各知识板块间的综合,逻辑性、综合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
如26题紧扣教材,并适当加以拓展和延伸,将“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碳酸氢盐的性质”、“SO42-的检验、Fe2+和Fe3+的分离提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不同板块中的部分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迁移性和发展性知识,从而考查学生多维度、多层面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试题立意体现运用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全面考查思维品质 第25题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采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整合,信息的提取、加工、应用,问题的分析、解决。第27题在运用化学结论来自实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批判性,第8题、第11题和第26题(2)采用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整体性,26题第(5)问和28题第(5)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考查思维的有序性等。
试题内容联系生产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II卷中25、26、28三道题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化学价值性知识与STS情景巧妙结合,呈现了丰富的化学信息,并从中提炼出与中学化学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完整、全面的解答题目中的设问,凸显出对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化学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试题设计主题鲜明、主线清晰,呈现科学研究过程,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6题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再利用为主题,以生产氧化铁的实际工艺为主线,围绕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等核心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过程,考查学生提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新情景下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7题以验证和探究相结合的实验为主题,以教材中氮的化合物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为主线,将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观察、辨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判断和推理实验结果等科学研究过程贯穿于整道题中,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加强了对思维有序性、严密性、灵活性、整体性的考查第二部分 北京市高考题特点分析特点一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1、控制在考试说明之内
2、试题内容紧扣教材
3、回归教材,重视教材功能
每年的选择题及综合题的素材均有所体现4、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考查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各知识板块间的综合,逻辑性、综合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如26题紧扣教材,并适当加以拓展和延伸,将“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碳酸氢盐的性质”、“SO42-的检验、Fe2+和Fe3+的分离提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不同板块中的部分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迁移性和发展性知识,从而考查学生多维度、多层面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
特点二 加大试题容量,突出对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2006年:如25题中共有6个小问,步步深入;②组合题型,如26题将元素化合物推断题和实验题进行组合,加大题目的容量。试题将不同内容和不同题型进行整合,如26题将元素化合物推断题与实验题进行整合;27题将推断题与计算题进行整合。整合的结果使试题容量加大,灵活程度加大,陌生程度加大,综合性提高。
2008年:第26、27、28题继续保持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板块间相互交叉融合的命题趋势,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体现当前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标准接轨的趋势。
特点三 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如:2006年有15个空要用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来填。占63%。
2007年有18个空填需填化学用语,占67%。
2008年有18个空填需填化学用语,占67%。
2009年有19个空与填化学用语有关,占60%特点四 注重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观察能力:实验仪器装置、实验操作、现象、实验流程图,无机物转化关系,曲线坐标图,合成有机高聚物新信息、化学用语等实验能力:观察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操作、识别实验仪器装、物质鉴别思维能力: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知识的能力,运用化学规律的推理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新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评价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小结1、2006年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2、2007年加大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
3、2008年在基本保持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考查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了对观察能和自学能力的考查。
4、2009年明显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有所加强。特点五 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融入试题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着眼于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如2008年第28题以一个探究混合物组成的实验为背景,由潜入深多角度设问,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区分作用。如2009年第27题异常现象的探究分析特点六 以人为本,问题设置有梯度近几年试题综合度在加强,这只是增强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不是有意增加试题难度,无论是有机题还是无机题及实验题在问题设置上都有较好的梯度与台阶。再有就是问题设置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与STS情景巧妙结合。第三部分 北京市高考题考点归纳选择题考点统计小结从不完全统计可看出出现频率较高有:
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与水解、化学实验、常见无机物及应用非选择题知识点分类统计从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实验、计算等方面进行统计近几年知识点考查分布 由上表可看出:对概念与理论的考查依然是重点;对有机与实验的考查有加强的趋势;对计算与元素化合物的考查有所弱化有机板块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点如下:
1. 根据信息确定分子式,结合性质写出结构简式,写出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 根据有机化学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结构简式、性质及反应类型。
3. 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 新增内容:
1、逆合成分析
2、有机物研究方法与一般思路
3、顺反异构体1. 注重新增知识点的落实
有机化学研究方法:确定元素组成、分子式;确定结构的物理方法
2.注重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
结构确定
知识迁移、应用。启示3.注意难度控制
有机合成:重思路、不重内容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考查典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分离提纯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
确定结构式思维的有序性近几年有机题的特点 通过计算得出有机分子的分子式,进一步确定官能团。并根据要求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同分异体等。总体看来,试题的难度不大,考查的内容都是中学有机化学中较为基本、较为典型的知识。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在大部分学习对相关内容掌握较好无机化学板块 将基本理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及简单计算结合起来,考查推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点如下:
1. 元素:位置、结构、性质。
2. 无机化学中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反应的框图(以几种元素结合或物质分类)。
3. 化学用语: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根据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常见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不再对典型的具体物质提出考查要求,而是简单的分成金属、非金属两类,这一变化与教材体系和课标要求是呼应的。对物质性质的考查,不仅仅是掌握物质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结合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实例,了解运用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能实现物质间的转化”,将物质间转化的要求定位在了解层次,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考查 降低了以物质间的转化为核心和重点的难度。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化学实验板块 主要考查观察、设计、操作等实验能力。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实验中的创新能力。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及考点特点分析
1、实验基本操作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素材;
2、实验室安全问题及事故处理方法在考试中得到体现;
3、物质分离、提纯和检验方法是每次考试必考内容;
4、常见气体的制取及性质验证仍是高考的常规考点
5、物质制备实验中问题分析是近几年高考侧重点之一;
6、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优化最佳的实验方法是近年高考的一大亮点;
预计:今年有实验探究但不会安全开放化学计算板块主要考查推理能力和处理简单数据的能力。重要考点如下:
1.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
2. 根据化学方程式(关系式)的计算。
ⅰ. 数字计算;
ⅱ. 字母表达式;
ⅲ. 讨论取值范围。
3. 综合计算,定量解决化学问题。综合板块突出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加大知识间的整合,更深入考查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重要考点如下:
结构、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的综合。
理论、实验、计算的综合。
3. 三部分以上的综合。
非选择题特点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实验题和有机答题难度也有所增加。有机题情景陌生度有所增强
三、对学生从信息题中提取化学本质的能力要注较高
四、试题都有很清晰的特点,都是起点比较低,落点比较高。加大了对实验的考试力度,对实验设计进行了考察,也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
五、实验在悄然升级。陌生的原理,未知的现象,多种可能的结果,仍需讨论的细节,构成了今年的无机实验大题。这种探究性实验,较充分的达到了考查考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仍然没有单一的无机推断题。观察04年到08年北京卷的化学部分,纯种的文字类,框图类推断题逐渐转化为结合实验,化学计算的推断杂交题目
七、工业生产的考查仍受到青睐,计算的比例提高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具体情况说明了对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永恒的主题。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高考化学试卷中体现得十分充分,高考化学重点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 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
能力培养要贯穿复习的始终,但要特别注意迁移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科思想方法在高考复习中的形成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着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守恒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平衡的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和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思想等。
在复习中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要有意识的将这些学科思想在复习中进行渗透,使其在考生的头脑中逐渐的转变成为解题的意识,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在复习中得到提高。 化学教材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教材内各种栏目的设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特别在《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化学与技术》等模块中,为化学实验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无论是在高考出题还是平常练习,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素材。建议老师们看教材选修3《化学与技术》,寻找素材和情景。 搞好高考复习要认真研究高考,通过对近年高考化学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尤其是课改实验区和北京自主命题的高考试题。因为我们今年所面临的是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年高考,同时还应注意到北京地区的高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制定的高考化学复习策略和方法针对性更强,更加科学、有效。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