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4-22 21: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王本世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部分作如下阐述: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元素周期律》安排在本章的第二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二课时主要是要在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重要联系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元素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 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建立“由量变到质变”、“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课时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课时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宜采用由“理论推理 事实分析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归纳总结”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学法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形成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关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出问题:元素的化合价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原子半径是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二)合作交流,确定规律
完成并参照教材P14【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讨论和分析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有何变化规律?如果对18号以后的元素继续研究下去,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三)疑问导思,实验探究
思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提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1.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
钠镁铝分别跟水(或酸)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在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颜色。
2.从比较硅酸、磷酸、硫酸、高氯酸的酸性角度设计实验(已知高氯酸是酸性最强的含氧酸)
Na2SiO3溶液+H2SO4\ Na2SiO3溶液+H3P04
MgCl2溶液+Na3PO4溶液+H2SO4
(四)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钠、镁、铝金属性比较
性质 钠 镁 铝
与水 冷水、缓慢
与酸 冷水、剧烈 剧烈 迅速
氢氧化物碱性 强碱性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2.硅、磷、硫、氯非金属性的比较
性质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反应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须加热 光照或点燃爆炸
含氧酸的酸性 H4SiO4弱酸 H3PO4中强酸 H2SO4强酸 HClO4最强酸
结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五)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第三周期元素: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用结构观点解释:
具体引导思路如下:
(六)知识应用,加深理解
【巩固练习】
例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例2.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C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例3下列叙述中,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D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 a 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时教学内容 的安排和理解,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2.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二)合作交流,确定规律
(三)疑问导思,实验探究
(四)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五)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六)知识应用,加深理解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同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原子半径减小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多
引起了
归纳出
决定了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总结归纳
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①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以第三周期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例
分析归纳
决定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