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化学用语与化学基本计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201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化学用语与化学基本计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4-23 20: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一】化学用语与化学基本计量
【考情分析】
1.化学用语是描述化学变化最简洁的化学语言,因此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构成化学解题能力的基础。新高考命题趋势是降低知识难度,加强学科特色考查,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必将持久地受到新高考关注,其重点是电子式的书写。
2.新高考淡化纯数字运算,强化化学思维方法考查成为命题新动向,有计算因子,就能联系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以NA为中心化学基本计量必将在化学试卷中高频率“出镜”。
【知识交汇】
1.“四同”与“四异”概念的比较
四同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研究的对象 单核核素(原子) 单质 有机物 化合物
判断依据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结构 官能团,-CH2- 分子式、结构
四异 根 基 原子团 官能团
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子中失去中性原子或原子团剩余的部分 多原子组成的根或基 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 带电 中性不带电 带电或中性 中性不带电
实例 Na+、NH4+、SO42— -CH3、-OH NH4+、-OH -OH、-CHO
说明:“根”、“基”、“官能团”均属于原子或原子团,其中“根”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而“基”、“官能团”是电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且“官能团”是特殊的“基”。其次是“根”与“基”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如氢氧根(OH-)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转化为羟基(-OH),而羟基获得一个电子也就转化为氢氧根。
2.物质组成的七种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定义 实例
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
原子结构示意图 体现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原子核,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F
、Fe

分子式(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化学式叫分子式 NaCl、 C5H12(化学式) (分子式)
结构式 表示物质内部结构中各元素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方式的化学式,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用“—”表示,且化合物中所有的共价键都须表示出来。
结构简式 将结构中的“短线”省去,并把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合写在一起的图式。
键线式 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一律不写出,一个拐点或一个顶点,就是一个碳原子,除碳、氢外,其它原子或官能团都要写出。 、
实验式(最简式) 组成物质最简单的原子个数整数比的化学式。最简式在有机物中应用最多。 CH2O是甲醛、葡萄糖的最简式。
说明: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化学式相同,如Ca2+,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的电子式必须带“[ ]”并且表明所带的电荷数,如、。
3.酸碱盐反应特例ABC
⑴酸与碱:一般来说,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酸碱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如2Fe(OH)3+6HI2FeI2+I2+6H2O;
3Fe(OH)2+10HNO3==3Fe(NO3)3+NO↑+8H2O。
②某些有机反应,如:HCOOH+2Cu(OH)2Cu2O↓+CO2↑+3H2O。
⑵酸与盐:一般来说,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酸与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如:2FeCl3+H2S==2FeCl2+S↓+2HCl;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②酸与盐之间的化合,如:Ca3(PO4)2+4H3PO4==3Ca(H2PO4)2。
⑶酸与酸:一般来说,两种酸之间不发生反应,但具有强还原性的酸与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之间却能发生反应。如:2H2S+H2SO3==3S↓+3H2O;
H2S+H2SO4(浓)==S↓+SO2↑+2H2O;3H2S+2HNO3(稀)==3S↓+2NO↑+4H2O;
HClO+H2SO3=H2SO4+HCl。
⑷碱与盐:碱与盐反应一般生成新碱和新盐,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碱与酸式盐转化成正盐。如:2NaOH+Ca(HCO3)2==CaCO3↓+Na2CO3+2H2O;
⑵过量强碱与铝盐反应转化成偏铝酸盐。如:4NaOH+AlCl3==NaAlO2+3NaCl+2H2O。
⑸碱与碱:碱与碱一般不发生反应,但形成配位化合物例外,如:
Cu(OH)2+4NH3·H2O ==〔Cu(NH3)4〕(OH)2+4H2O;
AgOH+2NH3·H2O ==〔Ag(NH3)2〕OH+2H2O。
⑹盐与盐:盐与盐反应,一般生成两种新盐,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两种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如2FeCl3+2KI==2FeCl2+2KCl+I2。
②两种易水解盐之间的反应,如:2FeCl3+3Na2CO3+3H2O ==6NaCl+2Fe(OH)3↓+3CO2↑;
AlCl3+3NaAlO2+6H2O ==4Al(OH)3↓+3NaCl。
③易水解的盐与不溶性的盐之间的反应,
如2FeCl3+3CaCO3+3H2O ==3CaCl2+2Fe(OH)3↓+3CO2↑;
2NH4Cl+BaCO3==2NH3↑+BaCl2+CO2↑+H2O。
④强酸的酸式盐与弱酸盐之间的反应,如2NaHSO4+Na2CO3==2Na2SO4+CO2↑+H2O。
⑤多元弱酸的正盐与其酸式盐之间的反应,如Na3PO4+NaH2PO4==2Na2HPO4。
4.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各量之间关系如下
以上关系可用下式——“万能恒等式”表示:
n==c·V(aq)。
5.阿伏加德罗定律
概念: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注意:
①使用范围:气体;②使用条件:同温、同压;
③相互关系:同体积内必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分子数相同时也必具有相同的体积;
④特例: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反之,若是22.4 L气体,也必是1 mol。
6.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RT → pM =RT = RT
其中R为常数,当p以千帕为单位时,R=8.314 J/(mol·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出下列推论:
①物质的量n相同时:=
②标准状况时,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为:V = 22.4 L(即气体摩尔体积)。
③同温、同压:==(即阿伏加德罗定律)
④同温、同体积:==
⑤同温、同压:== D(相对密度)
⑥同温、同压、同体积:=
⑦同温、同压、同质量:=
⑧同温、同压、同质量:==
【思想方法】
【例1】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O2的电子式 B.Cl-的结构示意图

C.乙烯的结构简式C2H4 D.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Cl
【分析】从命题趋势上看,由于综合考试中受题量的限制,故知识覆盖面不可能达到面面俱到,只能是把一些学科的要点知识通过渗透、合并、综合、嫁接、关联进行考查。从备考角度讲,这些内容不算难点,主要是通过训练熟练各“式”“符号”的写法和意义,能判断出题给“式”“符号”是否正确?为什么错了?应如何改正?书写的规律是什么?CO2正确电子式应为。C项所写的是乙烯的分子式,正确的结构简式为CH2═CH2。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应表示为Cl。本题应选B。
【例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molHCl与HF的混合物的体积约为22.4L
B.N60结构如右图,28gN60单质中含有的N-N键个数为NA
C.1.72g生石膏(CaSO4·2H2O) 转化为熟石膏(2CaSO4·H2O) 失
去的结晶水数目为0.015NA
D.9 g重水所含有的电子数为5NA
【分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题在注重对有关计算关系考查的同时,又隐含对某些概念理解的考查。试题计算虽然难度不大,但概念性强,区分度大,是每年高考的必考试题。选项A中,由于HF分子中存在氢键,在标准状况下呈液态,因此1molHCl与HF的混合物的体积应小于22.4L。选项B中,N60分子中所含N-N键的数目为60×3/2=90,因此28gN60单质中含有的N-N键个数为28×90/(14×60)=3NA。选项C中生石膏转化为熟石膏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4·2H2O]2CaSO4·H2O+3H2O,因此共失水0.015NA。9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0.45 mol,其含有电子数为4.5NA。本题应选C。
【例3】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NA=N/n,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多种方法,其中电解法是常用的方法。实验室有同样浓度的KCl、CuCl2、AgNO3、H2SO4等溶液,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电极上的析出物与电解后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则你认为选用哪一种溶液作为电解液,实验既简便、测定结果误差又小。
A.KCl B.CuCl2 C.AgNO3 D.H2SO4
【分析】本题以电解原理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考试大纲》中强调的对电解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掌握。①若电解KCl、H2SO4溶液,产生的气体体积较难测定准确。②同样条件,通过等量的电量,析出的Ag的质量大于Cu,因而称量和计算时产生的误差前者要小,因此选用AgNO3来得更合适。本题应选C。
【例4】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w1,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浓硫酸沿玻璃棒加入到Vml水中,稀释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w2,物质的量浓度为c2的稀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c1 = 2c2,则w1<2w2,V<50 mL B.若c1 = 2c2,则w1<2w2,V>50 mL
C.若w1 = 2w2,则c1<2c2,V=50 mL D.若w1 = 2w2,则c1>2c2,V<50 mL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浓度的计算与换算,此考点也是化学常用计量中的热门考点。设溶液的体积为V L,密度为ρ g·mL-1,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根据溶液浓度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溶质不变有:=V L·c mol·L-1,即c=。若w1 = 2w2,==2·,由于 ρ2< ρ1,所以c1>2c2。稀释后质量分数减半,说明浓硫酸与水等质量混合,水的密度可认为是1g/cm3,因此V值等于50mL。若c1 = 2c2,==2,由于 ρ2<ρ 1,所以w1<2w2,同时可知V<50 mL。本题应选A。
【专题演练】
1. 下列各项表达式正确的是
A.乙炔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B.Na2S的电子式:
C.NH4Cl的电子式: Cl-
D.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2O
H3O+ +OH—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2和NO2所含有的电子总数不相等
B.-OH和 的化学性质相同
C.HCOOCH3和CH3OCHO是同一物质
D.若CH3+中所有的原子共平面,则其键角为120°
3.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 L氯气含有的分子数目大于0.5NA
B.常温常压下,2.24 L四氯化碳中所含氯原子数大于0.4 NA
C.0.1mol的铜与足量的浓硫酸反应生成SO2的体积约为22.4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应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4. 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不相等的是
A.相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O和CO2
B.相同体积、相同密度的CO和C2H4
C.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相同体积的O2和O3
D.相同压强、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6. 下列有关分散系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A
温度 20℃ 50℃
A的溶解度 35.7g 46.4g
B的溶解度 31.6g 108g
B.上述两种盐在相同温度下配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可能相同
C.氯化钠溶液、水等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D.在Fe(OH)3胶体中滴加入少量H2SO4将有沉淀产生
7. 如右图所示,6个编号分别代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凡是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化学反应(已知高温下氨气能还原氧化铁)。a.Al b.Fe2O3 c.NaOH溶液 d.氢碘酸溶液 e.NH3 f.Cl2,图中⑤表示的物质是
A.a或b B.c C.d D.e或f
【参考答案】
1. D
解析:选项A,乙炔应为直线型分子,故不合题意。选项B,Na2S为离子化合物,正确的电子式应为。选项C中阴离子的电子式必须带“[ ]”和所带的电荷,NH4Cl正确的电子式为。
2. A
解析:由于基团不显电性,因此在硝基(-NO2)和NO2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总数是相等的,均含有23个电子,选项A错。选项B中-OH和均表示羟基,因此化学性质相同,选项C中HCOOCH3和CH3OCHO均表示甲酸甲酯。选项D中,由于CH3+中所有的原子共平面,且碳原子上没有孤对电子,因此CH3+必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其键角为120°。
3. B
解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 L·mol-1,因此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应大于22.4 L·mol-1,所以11.2 L氯气含有的分子个数应小于0.5NA,选项A错。由于在常温常压下CCl4为液体,因此2.24 L CCl4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1mol,故所含氯原子数大于0.4 NA,选项B正确。选项C中由于未注明生成的气体SO2所处的状态,所以无法确定其物质的量。由于气体不都是双原子分子,故D选项亦错。
4. D
解析:A中N2O和CO2的摩尔质量相同,相同质量的N2O和CO2,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也相同。B中相同体积、相同密度的CO和C2H4,具有相同的质量,同时也具有相同的分子数。C中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但O2和O3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不同。D中同质量的NO2和N2O4,摩尔质量不同,物质的量不同,从而分子数不相等,故D错误。
5. B
解析:由于分子的大小远远小于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因此气体的体积是由粒子的数目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决定,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高、压强小,平均距离增大,温度低、压强大,平均距离变小,因此选项A错,B正确,同时可知选项D也错(对于选项D也可用气态方程判断)。选项C中的指的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因此也错。
6. D
解析:本题易误选A,根据溶解度数据可知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蒸发溶剂法提纯A,若B中混有少量A,则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B。从溶解度数据还可发现A和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即在某一温度下A和B的溶解度相同,因此选项B也错。氯化钠溶液和水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是事实,但选项的前提应属于分散系,分散系包括溶质和溶剂,因此水不能称作分散系,选项C错。在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H2SO4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消失,原因是Fe(OH)3胶粒带正电荷,当加入少量电解质H2SO4时,胶体先聚沉,随着H2SO4的加入后发生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3H2O,所以最终沉淀消失,选项D正确。
7. C
解析: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虽多,但没有必要一一考虑,也没有必要把6个编号分别代表的某种物质一一推出。据图观察,编号⑤能和其它5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因此只能是氢碘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次为2Al+6HCl=2AlCl3+3H2↑;Fe2O3+6HCl=2FeCl3+3H2O;NaOH+HI=NaI+H2O;HI+NH3=NH4I;Cl2+2HI=I2+2HCl。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