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羌村三首 杜 甫教学目的及其要求[教学目的]
通过对篇目的讲解讨论,使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患意识,欣赏领略杜甫精湛的创作技巧。
[基本要求]
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2、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诗的学习,了解并杜甫古体诗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作品分析
三、艺术特色
一、作者简介
(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杜甫诗歌的语言成就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
3、陷贼和为官时期(44岁—48岁)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杜诗歌形象、广泛、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面貌
2、杜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
忧民:
忧国:
3、杜诗尖锐批判谴责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类型众多,风格多变
2、擅用各体,各体皆长
(1)用五言古体写成的自序性的诗篇四)杜甫诗歌的语言成就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用平常的词语、句式表现不平常的感受。
二是用不寻常的词语句式写出不平常的感受,就是经过精心锤炼。 二、作品分析(一)写作背景:
(二)题解:
(三)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前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身陷被叛军沦陷的长安。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赶往朝廷所在地凤翔,投奔唐肃宗,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担任谏官。因为兵败陈陶斜的房琯辩护而得罪唐肃宗,肃宗在政治上开始疏远他,让他回乡探亲。此时离他离开鄜州已有十个月之久,当时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杜甫带着政治上的失意,怀着对家人的思念赶回羌村探亲。这三首诗写的就是他此次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断。二)题解
这三首诗是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
三)内容讲解1第一首:这首诗写诗人刚刚到家夫妻重逢时悲喜交集的情景。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三)内容讲解2第二首:写杜甫回家后忧国忧民的心情。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三)内容讲解3第三首:写父老乡亲看望杜甫的情景。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三、艺术特色一是以小见大:
诗人以回家后的一些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
二是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
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