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化学简答题的答题技巧细致 严密 全面 规范扬州市弘扬中学 戴飞化学简答题的答题技巧细致 严密 全面 规范扬州市弘扬中学 戴飞一、题型特点简答题是填空题的变形,要求考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问题。
特点:
取材广阔,内涵丰富,信息量大,思考容量大。
立意新颖,设问巧妙,能力要求高。
能力要求:
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
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二、考查类型考查类型:
实验设计及评价
化学原理的解释
分析归纳和推理
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三、现状分析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最近的几次考试中不可忘却的痛三、现状分析失分原因:
概念不清、思维逻辑混乱
文字表述不准确
思维不严密,漏答要点
因束手无策而放弃 三、现状分析错题展示---- 过于简洁
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烘干时失去了部分结晶水 三、现状分析错题展示----化学用语使用不当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三、现状分析错题展示----答非所问
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铜 三、现状分析错题展示----答非所问
电子排布式 三、现状分析错题展示----考虑不全面、不严密
保护羟基,防止其被氧化-OH题型一 原理解释型简答题
对题目中给予的化学事实,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做简要的解释。重点考虑用什么概念、定律来回答,必须答出的要点是什么,说理要全面而充分。答题要围绕“为什么”抓住本质答题。
【例1】 把Al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
固体是什么?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配
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四、题型分析解析
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答出得到什么,第二问要答出为什么,关键在第二问,有下列三个要点:一抓Al3+水解平衡;二抓水解平衡体系中的HCl易挥发;三抓Al(OH)3不稳定。 正确答案 最后得到Al2O3,在AlCl3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AlCl3+3H2O Al(OH)3+3HCl,加热时水解平衡右移,HCl浓度增高,蒸干时HCl挥发,使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得Al(OH)3,在灼烧时发生2Al(OH)3 Al2O3+3H2O,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Al2O3。 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会有晶体析出,此晶体是 ;析出此晶体的原因是因为 。答案 NaHCO3 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 反应中消耗了水,且生成的NaHCO3的质量比原Na2CO3的质量多.此类题一般是给出一定的条件、情景或信息,要求考生据此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某一结论。该类题目涉及内容广、难度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
1、 仔细审题,找出直接条件进行推敲
2、 结合已学知识、隐含条件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实质
3、 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用该规律来解释问题题型分析题型二 分析归纳推理类简答题【例2】 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据此判断:
(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 (用A、B、C字母填写)。
(2)单质乙必定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 。【例2】 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甲+B=A+C甲+乙 = A解析 (1)根据转化关系分析,化合物A由单质甲与单质乙化合生成,则A中必含乙元素;而单质甲与化合物B反应又可生成含有乙元素的化合物A,则A中的乙元素必来自于化合物B,因此化合物B中也必然会有乙元素。则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A、B。
(2)抓住“A+B 乙+C”这一反应,从(1)可知,A、B均含乙元素,它们反应又可制得单质乙,则在A、B中,乙元素的价态必不相同,而且必然是一正、一负二种价态才可能生成单质乙。考虑金属与非金属的价态特点,只有非金属才可以具有负化合价。因此,单质乙必定是非金属。 本小题为简答题,判断乙为非金属的最简炼答案是:“因为A+B 乙+C,且乙为单质,可知乙元素在A、B中分别呈正、负价,只有非金属元素才可能具有负化合价,所以单质乙是非金属。
答案
(1)AB (2)非金属 因为A+B 乙+C,且乙为单质,可知乙元素在A、B中分别呈正、负价,所以乙是非金属
考试说明: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题型要求:
是通过一个结合点把信息知识与旧知识整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链,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题型分析题型三 信息类简答题【例3】 二模15.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下图:
已知:
①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Cl=CoCl2+H2↑
②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关键信息 1--(6)问关键信息 2--(4)问③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上述新工艺中,用“盐酸”代替原工艺中“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钴废料,其主要优点为 ▲ 。
⑵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a,a的范围是 ▲ 。
⑶操作Ⅰ包含3个基本实验操作,它们是 ▲ 和过滤。
⑷制得的CoCl2·6H2O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 ▲ 。
⑸为测定产品中CoCl2·6H2O含量,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并将沉淀烘干后称量其质量。通过计算发现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 ▲ 。
⑹在实验室中,为了从上述产品中获得纯净的CoCl2·6H2O,采用的方法是 ▲ 。关键信息 3--(2)问答案:15.⑴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防止大气污染;防止产品中混有硝酸盐
⑵5.2~7.6
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⑷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分解
⑸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烘干时失去了部分结晶水
⑹将产品溶于乙醚过滤后,再蒸馏信息题的解答:
1、先粗读后精读,剔除干扰信息
2、将题中给出的新信息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
有机整合
3、阅读有困难时,可以先看问题,带着疑问去
读题目
4、某些化学原理、常识性题目,不看题目也能
作答,但是要关注题目给出的条件
5、流程图,要看清题目中的箭头方向和物质的
进、出关系归纳: 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H2SO4、浓HNO3、稀H2SO4、稀HNO3、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氧化物Cu2O。 解析 首先对新信息和旧知识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结论。旧知识:①Cu2+在溶液中显蓝色。 ②CuO+H2 Cu+H2O。③硝酸能将Cu氧化生成Cu2+。④Fe3+能将Cu氧化生成Cu2+。⑤稀H2SO4不与Cu反应。 新信息:2Cu+ Cu2++Cu。
知识迁移:①2CuO+H2 Cu2O+H2O。
②Cu2O+2H+ Cu2++Cu+H2O。
知识整合得结论:CuO被H2还原的生成物中如含有Cu2O,可将生成物溶于稀H2SO4,若溶液显蓝色,证明混合物中含有Cu2O,否则不含有Cu2O。根据初中旧知识,因为还原产物中肯定有Cu,用硝酸或FeCl3时,Cu被氧化成Cu2+也得到蓝色溶液,不能证明该结论。
答案 取少量该红色产物放入稀H2SO4中,振荡,如溶液呈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若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E答题要领:
①看清实验目的。
②掌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
经济、环保。
③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现象
的叙述要准确、全面,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 题型分析题型四 实验设计及评价类简答题E【例4】现有实验药品:一定质量的
锌(分片状和粒状两种)、浓
H2SO4(密度1.84 g·cm-3)、
水以及如右图所示装置。图中
量气管B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
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适
量水。甲管有刻度(0~100 mL)。
甲、乙两管可固定在铁架台上,
供量气用。实验时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
利用此装置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锌全部反应,产生气体不超过50 mL)。回答下列问题: E(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按图示装置实验,要保证不漏出H2,应如何操作?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H2的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时,除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外,还应注意 ,原因是 。
(4)设计一个不用量气管,而用中学化学中常用仪器测量H2体积的装置,应用的仪器(自选)是
。E解析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有“气泡法”和“液面差法”,要据此装置的特点,应选用“液面差法”,按照操作、现象、结论进行回答。操作中要注意答清楚加水之前的准备及加水的限度问题。要保证操作中不漏出气体,则一定要形成了一封闭的体系以后再让锌与硫酸接触,而且要根据题目所提供的药品只有浓硫酸没有稀硫酸,而锌有片状的和粒状的供选择,考虑到了以上几点再下笔答题。 EE答案 (1)固定A、甲、乙三管,将A、甲两管橡皮塞塞紧,在乙管注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片刻,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烧杯中将浓H2SO4稀释后,将稀H2SO4加入到试管A中,使液体总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将试管倾斜,把锌片放在试管内壁上,塞紧塞子,慢慢直立,使锌片滑下与稀H2SO4接触反应;
(3)调节甲、乙两管液面高度至相平
使气体的压强与外界气压相等,减少测量误差
(4)洗气瓶、带导管的双孔塞、50 mL量筒 E简答题的解答要求
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
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 归纳:T 1.语言要准确,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猜测来回答。如:①在回答KI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有什么现象时,有的同学回答成:“有碘生成”,也有的回答成:“溶液中有紫黑色的沉淀生成”;②有的同学把“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③把“Zn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成“Zn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气”等等。
2.化学用语要规范。常出现的错误有:(1)错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坩埚”写成“甘(或钳)锅”,“苯”写成“笨”,“剧毒”写成“巨毒”,“铁架台”写成“铁夹台”,“过滤”写成“过虑”“滤纸”写成“虑纸”;(T(2)用词不当;(3)混淆概念,如:“无色”
与“白色”,“广口瓶”写成“集气瓶”,“蒸馏烧瓶”写成“圆底烧瓶”等等。
3.回答时要字斟句酌、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不要废话连篇;同时还要注意答案要点要全面完整,不要顾此失彼等等。
4.尽量不留空。复习策略思维的严密性
知识的精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在心理上不畏惧
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定力、耐力)
(苏北四市 二模 15).锂被誉为“高能金属”。工业上用硫酸与β-锂辉矿(LiAlSi2O6和少量钙镁杂质)在250~300℃反应,生成Li2SO4 以及硅铝化合物、MgSO4等,其工业生产流程如下:
当堂解决:
(1)用氧化物形式表示β-锂辉矿(LiAlSi2O6)的组成 。
(2)沉淀X的主要成分是(用化学式表示) 。
(3)该流程中两次使用了Na2CO3溶液,试说明前后浓度不同的原因: 。
(4)锂和氢气在加热时能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氢化锂,氢化锂遇到水就立即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试写出氢化锂遇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将盐酸与Li2CO3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固体,再将其熔融电解生产锂。电解时产生的氯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原因是 。答案:15.(10分)
(1)Li2O· Al2O3·4 SiO2 (2分)
(2)CaCO3、Mg(OH)2(2分)
(3)前者是为了除去Ca2+,浓度过大会使部分Li+沉淀;后者是为了沉淀Li+,浓度大有利于Li2CO3的生成(其他合理叙述均可得分)
(4)LiH + H2O == LiOH + H2↑(2分)
(5)加热蒸干LiCl溶液时,LiCl有少量水解生成LiOH,受热分解产成Li2O,电解时
产生O2(其他合理叙述均可得分) (2分)2. (09江苏高考)以氯化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和氧化铁红颜料,
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当堂解决:(1)反应I前需在FeSO4 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锌粉 B.铁屑 C.KI溶液 D.H2
(2)反应I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其目的是 。
(3)工业生产上常在反应Ⅲ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溶剂,其目的是: 。
(4)反应Ⅳ常被用于电解生产(NH4)2S2O8 (过二硫酸铵)。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
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答案:
(1)B
(2)防止NH4HCO3 分解(或减少Fe2+的水解 )
(3)降低K2SO4 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 析出
(4)2SO42--2e-=S2O82-化学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I、 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简答题的特点和基本解题方法
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规范”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II、 重点:简答题的特点和基本解题方法
III、难点: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IV、教学过程:
一、题型特点
简答题是填空题的变形,要求考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问题。简答题型作为一种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甚至于创造性,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达式)表达的能力都可以体现的”题型,以其取材广泛,联系实际,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固定题型。能力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
二、考查类型
实验设计及评价、化学原理的解释、分析归纳和推理、 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三、现状分析
简答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最近几次考试中不可忘却的痛。
失分原因: 概念不清、思维逻辑混乱、思维不严密,漏答要点、文字表述不准确、因束手无策而放弃。
错题展示 ---- 过于简洁;化学用语使用不当;答非所问;考虑不全面、不严密;
四、题型分析
题型一 原理解释型简答题
对题目中给予的化学事实,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做简要的解释。重点考虑用什么概念、定律来回答,必须答出的要点是什么,说理要全面而充分。答题要围绕“为什么”抓住本质答题。
【例1】 把Al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主要固体是什么?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会有晶体析出,此晶体是 ;析出此晶体的原因是因为
。
题型二 分析归纳推理类简答题
此类题一般是给出一定的条件、情景或信息,要求考生据此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某一结论。该类题目涉及内容广、难度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 :
仔细审题,找出直接条件进行推敲,结合已学知识、隐含条件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实质, 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用该规律来解释问题。
【例2】 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据此判断(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_________(用A、B、C字母填写)。?? (2)单质乙必定是_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根据转化关系分析,化合物A由单质甲与单质乙化合生成,则A中必含乙元素;而单质甲与化合物B反应又可生成含有乙元素的化合物A,则A中的乙元素必来自于化合物B,因此化合物B中也必然会有乙元素。则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A、B。
(2)抓住“A+B→乙+C”这一反应,从(1)可知A、B均含乙元素,它们反应又可制得单质乙,则在A、B中,乙元素的价态必不相同,而且必然是一正、一负二种价态才可能生成单质乙。考虑金属与非金属的价态特点,只有非金属才可以具有负化合价。因些,单质乙必定是非金属。
题型三 信息类简答题
考试说明: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题型要求: 通过一个结合点把信息知识与旧知识整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链,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3】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下图:
已知:
①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Cl=CoCl2+H2↑
②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③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Co(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7.6
3.4
完全沉淀
4.1
9.7
9.2
5.2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上述新工艺中,用“盐酸”代替原工艺中“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钴废料,其主要优点为 。
⑵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a,a的范围是 。
⑶操作Ⅰ包含3个基本实验操作,它们是 和过滤。
⑷制得的CoCl2·6H2O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 。
⑸为测定产品中CoCl2·6H2O含量,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并将沉淀烘干后称量其质量。通过计算发现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 。
⑹在实验室中,为了从上述产品中获得纯净的CoCl2·6H2O,采用的方法是 。
归纳: 信息题的解答:
1、先粗读后精读,剔除干扰信息
2、将题中给出的新信息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3、阅读有困难时,可以先看问题,带着疑问去读题目
4、某些化学原理、常识性题目,不看题目也能作答,但是要关注题目给出的条件
5、流程图,要看清题目中的箭头方向和物质的进、出关系
1、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H2SO4、浓HNO3、稀H2SO4、、稀HNO3、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
题型四 实验设计及评价类简答题
答题要领:
①看清实验目的。
②掌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经济、环保。
③实验步骤、原理、仪器和药品、现象的叙述要准确、全面,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
【例4】 现有实验药品;一定质量的锌(分片状和粒状两种)、浓硫酸(密1.84g/cm3)、水以及右图所示的装置。图中量气管B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甲管有刻度(0~100mL)。甲、乙管可固定在铁架台上,供量气用。实验时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利用此装置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锌全部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超50mL)。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按图示装置实验,要保证不漏出H2,应如何操作?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H2的体积,再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时,除应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外,还应注意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 。 (4)设计一个不用量气管,而用中学常用仪器来测量H2体积的装置,应用的仪器(自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有“气泡法”和“液面差法”,更据此装置的特点,应选用“液面差法”,按照操作、现象、结论进行回答。操作中要注意答清楚加水之前的准备及加水的限度问题。要保证操作中不漏出气体,则一定要形成了一封闭的体系以后再让锌与硫酸接触,而且要更具题目所提供的药品只有浓硫酸没有稀硫酸,而锌有片状的和粒状的供选择考虑到了以上几点再下笔答题。归纳 一、简答题的解答要求:
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
1.语言要准确,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猜测来回答。如:①在回答KI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有什么现象时,有的同学回答成:“有碘生成”也有的回答成:“溶液中有紫黑色的沉淀生成”②有的同学把“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③把“Zn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成“Zn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气”等等。 2.化学用语要规范。常出现的错误有:⑴错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坩埚”写成“甘(或钳)锅”,“苯”写成“笨”,“剧毒”写成“巨毒”,“铁架台”写成“铁夹台”,“过滤”写成“过”“滤纸”写成“滤 ”⑵用词不当⑶混淆概念如:“无色”与“白色”,“广口瓶”写成“集气瓶”,“蒸馏烧瓶”写成“圆底烧瓶”等。 3.回答时要字斟句酌、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不要废话连篇;同时还要注意答案要点要全面完整,不要顾此失彼等等。
4.尽量不留空。耐心、仔细地阅读题目,回顾已学知识,努力填空。
归纳 二、复习策略
思维的严密性、 知识的精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在心理上不畏惧(努力填空)、 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定力、耐力)
当堂解决
1.(苏北四市 二模 15).锂被誉为“高能金属”。工业上用硫酸与β-锂辉矿(LiAlSi2O6和少量钙镁杂质)在250~300℃反应,生成Li2SO4 以及硅铝化合物、MgSO4等,其工业生产流程如下:
(1)用氧化物形式表示β-锂辉矿(LiAlSi2O6)的组成 。
(2)沉淀X的主要成分是(用化学式表示) 。
(3)该流程中两次使用了Na2CO3溶液,试说明前后浓度不同的原因: 。
(4)锂和氢气在加热时能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氢化锂,氢化锂遇到水就立即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试写出氢化锂遇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将盐酸与Li2CO3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固体,再将其熔融电解生产锂。电解时产生的氯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原因是 。
2. (09江苏高考)以氯化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和氧化铁红颜料,
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1)反应I前需在FeSO4 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锌粉 B.铁屑 C.KI溶液 D.H2
(2)反应I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其目的是 。
(3)工业生产上常在反应Ⅲ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溶剂,其目的是: 。
(4)反应Ⅳ常被用于电解生产(NH4)2S2O8 (过二硫酸铵)。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
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