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武陵春[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8-09 12:41:0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
她出生于贵族底书香之家,
父亲李格非,曾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
是一个很风雅的官员。
据宋史本传说,李格非工于词章,文字活泼,
叙述传情生动清洵,而且有些出世的倾向 ,
生平祗慕陶渊明一流人。可惜他的作品失传,
我们已无缘见到了。
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的孙女,
王拱辰是状元,家学渊源。
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为人豪爽不拘,
通音律,诗词文学。李清照的成为一代词人,
除得力于家学之外,她有一个好丈夫,也极 为重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德甫),对考古学极下功夫,以『金 石录』一书名满天下。李清照参与编书工作的,这本书,集先秦及汉唐 器石刻等加以考诠,全书共三十卷,花去他们夫妇很长的时间。
有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接到这阕词,穷三日夜之力,填了十五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标明作者,拿去给内行朋友们品评哪一阕最好。他的朋友们细细地研看了几遍,然后指下面那阕: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朋友们不但说这阕最好,而且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为名句。这正是李清照所作,赵明诚自此之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了。
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
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
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后人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集》。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
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
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
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
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
片断和思想情感。
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
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
浓重哀愁。
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
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
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
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
“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变化过程?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
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
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
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
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
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
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
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
“往往出人意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 宋)李清照
明代词学家张延曾在《诗余图谱》凡例中
提到: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也就是说,有一类词写得含蓄委婉,
又一类则写得率直粗犷。
后人多认同这种观点,习惯于把词从总体风格
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这种分法兼顾了词
在题材、思想情感、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等
多方面的因素。
婉约体是:无论是写绮艳深狭的相思恋情
亦或羁旅愁怀、伤春悲秋、吟咏风月、
寄寓香草美人,均用含蓄蕴藉的手法,
化事为情,融情于景,曲折地表达深细婉转的
复杂情绪,婉转缠绵,情韵兼胜。词论家向来
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体尊为婉约体之鼻祖,
宋初的晏殊、欧阳修、柳永在题材和表现手法
上均因对婉约体有所开拓发展而成为婉约体的
中坚。柳永之后,婉约体代表词人是秦观和
李清照。周邦彦可谓婉约体的集大成者。
在他手中婉约词众体皆备,无所不精。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 宋)欧阳修
鹊 桥 仙
( 宋)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 宋)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