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专题1专题2课件集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2专题1专题2课件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6-02 21:30:00

文档简介

课件8张PPT。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知识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一、从光谱到核外电子的运动理论: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是线状光谱。氢、氦、汞的原子光谱结论:说明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运动,可用量子力学解释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先排K层,排满K层后再依次排满L、M、N……层.②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③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8个)
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 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三、原子结构示意图问:1、如何直观地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如何画出离子的结构示意图?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含义A、用圆圈表示原子核B、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C、用弧线表示电子层D、用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010-3-2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 兵 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课件20张PPT。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元 素 周 期 律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2知识回顾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先排K层,排满K层后再依次排满L、M、N……层.②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③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8个)
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 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3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知识回顾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4 课堂练习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5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的“三素组”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的 “八音律”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6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工作和他本人大量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化学科学的近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7 门捷列夫指出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的一种新元素—镓(类铝)的密度是错误的。德布瓦绍德朗重新提纯了镓,测得的密度与门捷列夫的预测惊人的相似。门捷列夫还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如:类硼、类硅)的存在并得到了证实。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8 门捷列夫的预言在若干年后都得到了证实。门捷
列夫周期律和周期表开始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应
用。
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周期表存在的不足的地方:
1、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实验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门捷列夫能够成功的原因:
1、前人的经验和成果
2、科学思想和大胆预测
3、没有机械地完全照搬当时测定的原子量数值来排序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9 1894-1898年稀有气体的发现,使元素周期律理论经受了一次考验。
门捷列夫当时指出,可以在周期表上开辟一个走廊,结果在周期表中增
添了一个0族。更进一步完善了周期表,使元素周期律理论得到了发展。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斯莱 “化学元素的性质是它们原子序数(而不再是原子量)的周期性函数”。I get it!!!But I have a
better one! 20世纪初期,逐步发展起来了原子电子层结构理论和原子核结构理论,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周期性”。 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0二、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三、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1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课时
元 素 周 期 律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2四、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实验依据: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A、它的单质越容易从水是或酸中置换出氢
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实验1:钠、镁与水反应实验2:镁、铝与酸反应探究活动1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3金属性强弱的顺序 Na > Mg > Al实验现象及结论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42、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实验依据: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A、它的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B、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C、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5高温光照或点燃爆炸化合磷蒸气加热探究活动2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6探究活动3稀有气体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7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律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81、下列说法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是
A.HClO3的酸性比H2SO3强
B.HCl的酸性比H2S强
C.HCl的稳定性比H2S强
D.氯气与氢气常温下见光爆炸,单质硫与氢气需要不断加热才反应。
课堂练习C D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19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逐渐增加
D.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D2010-3-51-1-2元素周期律 第一、二课时 203、下列说法能证明钾元素比镁元素金属性强的是

A 、金属钾与冷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几乎没有反应现象。

B 、KOH的碱性比Mg(OH)2强
C、金属钾与MgCl2溶液反应可置换出金属镁

D、在化学反应中,钾失去1个电子,镁失去2个电子A B课件15张PPT。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四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的“三素组”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的 “八音律”知识回顾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工作和他本人大量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化学科学的近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4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5一、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6扇形元素周期表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7立式周期表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8螺旋型周期表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9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0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原子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从左到右排列成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7个横行为7个周期各周期稀有气体电子排布:1 2种元素 He 2
2 8 种元素 Ne 2 8
3 8种元素 Ar 2 8 8
4 18种元素 Kr 2 8 18 8
18种元素 Xe 2 8 18 18 8
6 32种元素 Rn 2 8 18 32 18 8
7 23种元素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周期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12、族:将最原子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根据电子层数的递增由上至下排列成一个纵行,称为族
18个纵行,共16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 个第Ⅷ族主族:既包含长周期元素又包含短周期元素。1~2纵行 13 ~17纵行:依次为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8、9、10三纵行11~12纵行 3 ~7纵行:依次为ⅠB ⅡB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0族:稀有气体元素18纵行:稀有气体第Ⅷ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述: 要点 周期 族例:氮 硫
钠 氩第2周期 ⅤA族第3周期 ⅥA族第3周期 ⅠA族第3周期 0族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3三、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4活动与探究结论: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010-3-51-1-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第一、二课时 15总结课件26张PPT。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离 子 键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想一想: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几种?分别举例说明想一想: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微粒,这些微粒是如何彼此结合而构成物质的?分子 如:CH4 CO2 H2
原子 如:金刚石 SiO2
离子 如:NaCl MgO 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 氯化钠和氯化镁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氯气是由许多氯分子构成的,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金刚石是由许多碳原子彼此结合形成的空间网状晶体,在晶体中,直接相邻的碳原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或由离子构成化合物时,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一、化学键1、定义: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注意:⑴ 指相邻的原子或离子⑵ 强烈的相互作用(3)化学键只存在于原子或离子间而不存在于分子间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2、类型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71、离子化合物:定义: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组成:阴、阳离子二、离子键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8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9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 间存在哪些力?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不可能!因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
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
学键。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抵消呢? 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02 离 子 键定义: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
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注
意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1思考 哪些物质能形成离子键? ※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之间的化合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盐。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2二、电子式1 定义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H ·Na · ·Mg · ·Ca ·2 写法 ※离子的电子式:H+Na+Mg2+Ca2+※原子的电子式: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3(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注意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AB型AB2型A2B型NaClNa2SNa2OMgCl2注: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相间写,相同离子不能合并。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5本节总结: 物质中 直接相邻的原子、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6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共 价 键
分子间作用力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7 物质中 直接相邻的原子、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知识回顾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NaClNa2SNa2OMgCl2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9思考与交流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呢?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两两之间不能形成离子键,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均有获得电子的倾向.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0 为什么两个氢原子可以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氖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1氢分子的形成: 氯化氢分子的形成:H﹣H(结构式)H﹣Cl(结构式) 两种非金属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间共用最外层上的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以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共用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吸引。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2一、共价键1、定义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2、形成条件:
(1)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的结合;
(2)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间的结合;(如:Cl2、CCl4、CO2等)(如:AlCl3等)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3二、结构式1、定义
用一条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叫结构式。2、表示方法3、球棍模型4、比例模型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4几种有机物的结构式甲烷、乙烷、乙烯、乙炔、丁烷、环乙烷的结构式 还有苯环中的碳碳键及碳环,碳原子间连接的多样性,是含碳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5二、分子间作用力 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需要改变能量(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表明了什么?1、定义
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2、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很多。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P16问题解决课堂作业 P172010-3-18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6化学键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共价单质共价化合物1、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2、用一条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叫结构式3、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总 结课件17张PPT。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课时
不同类型的晶体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2雪花晶体明矾晶体单质硫美丽的晶体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3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4金刚石雪花氯化钠水晶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5[思考1]:NaCl晶体中存在哪些微粒?如何结合成晶体的?NaCl晶体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6NaCl的晶体结构示意图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7每个Cl- 周围有几个Na+ ?NaCl晶体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8食盐(NaCl)、氯化铯(CsCl) 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排列而形成
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1、定义2、实例3、物理性质 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导电,有些离子晶体溶于水,有些难溶于水4、形成离子晶体的物质: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9[思考2]:干冰晶体中存在哪些微粒?如何结合成晶体的?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0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干冰晶体的结构示意图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1二、分子晶体●多数非金属单质(卤素、氧气、等 )
●稀有气体(如氦,氖,氩)
●非金属氢化物(如氨,氯化氢)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SO2)等。1、定义: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的晶体2、实例:干冰 冰3、物理性质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易升华4、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2Sio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共价键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3109o28′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共价键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4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溶于水,一般不导电。金刚石、金刚砂(SiC)、晶体硅、石英(SiO2)三、原子晶体1、定义:相邻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2、实例:二氧化硅晶体、金刚石3、物理性质4、形成原子晶体的物质: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5四、金属晶体物理性质:金属光泽、能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等形成金属晶体的物质:所有的金属单质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6小结阴、阳离子分子原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移动电子离子键分子间
作用力共价键金属键差距大大小较大较大小高差距大导电不导电溶液有些导电熔融或溶液导电2010-3-311--3--3 不同类型的晶体 17课堂作业 尝试对下列物质进行晶体结构分类,看看哪些是离子晶体,哪些是分子晶体,哪些是原子晶体,哪些是金属晶体。1、干冰 2、铜 3、碘 4、氯化钙
5、铁 6、水晶 7、氧化钠 8、金刚石
9、C60 10、氢氧化钠
11、碳酸钙 12、白磷4 7 10 112 51 3 9 126 8课件17张PPT。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2-1-1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回忆镁和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不同的化学反应快慢是不一样的。怎么样来比较和描述不同反应的快慢呢?同一个反应,不同时刻,反应速度也可能不同课本P30:观察与思考
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快慢。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某种物理量的变化值。如:米/秒,千米/小时。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浓度常用单位 mol·L-1时间常用单位 s 或 min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 mol·(L·s) -1 或 mol·(L·min) -1表达式: v = △c/△t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例题】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N2和3mol H2,发生 N2 + 3H2 =?2NH3 ,在2s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的NH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N2 + 3H2 =? 2 NH3起始浓度(mol/L) 0.5 1.5 02s末浓度(mol/L) 0.21.20.4v(N2)= (0.5-0.4)/2=0.05mol·(L·s) -1v(H2)= (1.5-1.2)/2=0.15 mol·(L·s) -1v(NH3)= (0.2-0)/2=0.1mol·(L·s) -1 观察并回答,分别用三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1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数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注明是由哪种物质表示的。
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他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在N2 + 3H2 =?2NH3 中, v(N2):v(H2):v(NH3)=1:3:2 我们得到的速率是指什么时候的速率? 我们所说的速率是指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且均为正值结论1问题2结论2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常见题型例举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例1、反应4NH3 + 5O2 === 4NO + 6H2O 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s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A、v (O2)=0.01 mol·(L·s) -1 B、 v (NO)=0.008 mol·(L·s) -1
C、v (H2O)=0.003 mol·(L·s) -1 D、 v (NH3)=0.002 mol·(L·s) -1 v (NO)=0.3/(5×30)=0.002 mol·(L·s) -1 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2、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④﹥ ②= ③﹥ ① 在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大小不同,所以反应速率的大小不能单纯地看数值大小结论3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3、根据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写出化学方程式。例、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mol/L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经过t min后,测得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X2)=0.4mol·L-1,c(Y2)=0.8mol·L-1 ,c(Z)=0.4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3X2 + Y2 === 2Z3X2 + Y2 === 2X3Y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习题、把0.6molX气体和0.4mol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发生反应:3X(g) + Y(g) = n Z ( g) + 2W(g) .5min末已生成0.2molW,若测知以Z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平均速率为0.01mol· (L·min) -1,则
(1) 上述反应Z气体的计量系数n的值是______
(2) 上述反应在5min末时,已用去的Y占原来物质的
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125%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习题: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2L的事先装入催化剂的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氮气和3mol氢气,3min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是起始时压强的0.9倍,在此时间内,用氢气的量的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是:
A、0.2mol· (L·min) -1 B、 0.6mol· (L·min) -1
C、 0.1mol· (L·min) -1 D、 0.3mol· (L·min) -1 C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H2NH30.5mol· (L· min ) -1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根据下图回答:1、反应物是__________.2、2min内A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3、写出化学方程式A、B2.5mol· (L·s) -1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二、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因:反应物的分子结构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在两支装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等体积1mol·L-1和0.1mol·L-1的盐酸[现象]加入1mol·L-1盐酸的试管产生气体速度更快。[结论]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例、把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加进4个均盛有10mL2mol/L盐酸
的烧杯中,并立即都加入水稀释至50mL,此时X和盐酸进
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20mL,2.5mol·L -1 B、20mL,2mol·L-1
C、10ml,5mol·L-1 D、30mL,2mol·L-1D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例、对10mL 1mol/L盐酸与一小块大理石的化学反应
CaCO3 + 2HCl= CaCl2 + CO2 ↑+ H2O,下列措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的是
A、加入一定量的CaCl2 B、加入5mL 1.5mol/L盐酸
C、加入15mL 0.5mol/L盐酸 D、加入5mL H2O B析:CaCl2是生成物,其浓度的增大不能增大反应速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是浓度,与总量没有必然的联系。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能显著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4、其他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光、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等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2010-4-82-1-1 化 学 反 应 速 率本题中影响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①浓度 ②温度。从t1~t2虽然浓度是逐渐降低的,但由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起主要作用,所以速率由慢到快, t2~t3 由于c (HCl)下降成为主要因素,速率减小温度升高盐酸浓度下降课件10张PPT。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1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专题2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2知识回顾※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 mol·(L·s) -1 或 mol·(L·min) -1表达式: v = △c/△t 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数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注明是由哪种物质表示的。
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他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一、化学反应速率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3二、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作用)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当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催化剂能显著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光、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等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4想一想:1.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哪些物质?2.怎样证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5活动与探究2Fe3+ + 2I- 2 Fe2+ + I2试管内溶液由无色变为褐色Fe3+与I-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I 2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呈紫色,上层呈浅黄色试管内液体由浅黄色变为血红色溶液中还有Fe3+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6  事实上,相当多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只不过有的可逆性较弱,有的可逆性很强.常见的典型的可逆反应有: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7可逆反应(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正反应:从左到右进行的反应
逆反应:从右到左进行的反应可逆反应用“ ”表示特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8交流与讨论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9化学平衡(1)定义: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2)特征:a.逆:可逆反应b.等:V正=V逆c.动: V正=V逆≠0,即是一个动态平衡d.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e.变:条件改变,平衡改变,直到建立新的平衡2010-4-15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方 兵 华10例在可逆反应2 SO2 + O2 2SO3 达到一定限度后,通入18O2 ,在经过一段时间,18O存在于
A SO2 O2 B SO2 SO3
C SO2 O2 SO3 D SO3 O2C课件18张PPT。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2-2-1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专题2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知识回顾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镁条的燃烧闪电时产生氮氧化物原电池放电火箭升空冶炼钢铁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镁条的燃烧 闪电时产生氮氧化物原电池放电火箭升空冶炼钢铁能量转换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光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势能 、热能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活动与探究1 镁条与盐酸反应
向一支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加入5 mL 2 mol·L-1盐酸,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活动与探究1 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向烧杯中加入约10g氢氧化钡晶体,再加入约10g氯化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混合,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有什么感觉?试管外壁温度升高试管外壁温度降低说明该反应放热说明该反应吸热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有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单质间的化合反应水、盐、酸的分解反应酸性、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化合反应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伴随着能量转化?思考:从宏观角度分析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从微观角度分析吸热反应:
断开化学键所吸收 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放热反应:
断开化学键所吸收 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判断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1)镁条的燃烧;
(2)高温下木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3)氧化钙与水反应。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进行的反应是否就是吸热反应?交流与讨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放热反应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如:C(s)+O2(g)==CO2(g) △H=-393.5kJ ?mol-1CaCO3(s) == CaO(s) +CO2(g) △H= + 178.5 kJ·mol-1 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a.标明物质的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gas)、液态
(liquid)、固态(solid)。 b .用△H 标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值,吸热为
正值, 数值与测定条件有关。c.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简单分数。d.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
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 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例1 ] 250C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1. 根据反应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 36kJ 热量 32g ×9.35 kJ ·g-1= 299.62 kJ 1 mol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热量为:S ( 固) + O2 (气) = SO2 ( 气 ) △H= -299.62kJ·mol-1 S + O2 = SO2 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 例2 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 g ) + O2 ( g ) = 2H2O ( l ) △H= -572 kJ·mol-1
CH4( g ) +2O2 ( g ) = CO2 ( g ) +2H2O ( l ) △H= -890 kJ·mol-1
由1mol 氢气和3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
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2.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求反应热解:Q = (572kJ ÷ 2) + (890 kJ×3) =2956 kJ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2-2-2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专题2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知识回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a.用g、l、s 标明物质的状态b.用△H 标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值,吸热为正值c.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
此可以是整数或简单分数。d.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
与计量数成正比。 CaCO3(s) == CaO(s) +CO2(g) △H= + 178.5 kJ·mol-1 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练习、若2.6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kJ。写出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2H2(g)+5/2O2(g)==2CO2(g)+H2O(l) ΔH =-1300 kJ·mol-12C2H2(g)+5O2(g)==4CO2(g)+2H2O(l) ΔH =-2600 kJ·mol-11molC2H2 ΔQ = 130 kJ ÷ 2.6 g÷26g·mol-1×1mol= 1300 kJ 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 广义地讲,能够发生燃烧反应放出热量的物质都可称为燃料。各种燃料的化学能在燃烧过程中转化为热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保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化石燃料。 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不相等,因为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不同,物质的结构不一样.几种燃料的热值/kJ·g-12010-4-20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方兵华交流与讨论2H2 + O2 = 2H2O总吸收能量1368kJΔQ =(1852-1368) kJ = 484 kJ结论: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等于形成生成物分子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与燃烧时断裂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之差课件17张PPT。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专题2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2生活中常见的电池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3现代社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能源?电能——又称电力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什么形式发电?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2)存在的缺陷: 经多次转换,能量损耗大,燃料的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1)能量转换:火力发电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5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6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4: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表2-5。实验探究现象:锌片有气泡,质量减小,铜片无变化结论:锌与稀硫酸生成氢气,消耗,而铜不反应现象:同上结论:同上现象:Cu片放出气泡,Zn片溶解结论:?现象:同上且电流计偏转。结论:导线上有电流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7一、定义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8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流出锌电极的电子经电线通过电流计流入铜电极1、在锌片(负极)上,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流向导线3、在铜片(正极)上,流入铜电极的电子使氢离子还原成氢气4、铜电极附近溶液中氢离子减少,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使电极和溶液形成电流回路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9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Zn―2e- = Zn2+ 氧化反应铜片 正极锌片 电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原电池的变化本质:伴随有电流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0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电解质溶液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石墨)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1A B C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21791年他在解剖时在实验室将悬有去了皮的青蛙腿的铜钩挂在铁架台上,当青蛙碰到铁杆时,发现蛙腿会有肌肉抽搐的现象。伽伏尼认为动物的组织会产生电流,而金属是传递电流的导体。 他从独特的角度认为电流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产生的,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终于在1800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产生稳定电流的电池(见右图)。 (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伏尼)发明电池的小故事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3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4资 料 卡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5资 料 卡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6再见!2010-5-03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方 兵 华17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理论
上应在铜片上观察到大量气泡,但在实验过程中观
察到锌片上也有气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课件13张PPT。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1第二课时 化 学 电 源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专题2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2生活中常见的电池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3知识回顾: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流出锌电极的电子经电线通过电流计流入铜电极1、在锌片(负极)上,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流向导线3、在铜片(正极)上,流入铜电极的电子使氢离子还原成氢气4、铜电极附近溶液中氢离子减少,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使电极和溶液形成电流回路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4Zn ― 2e- = Zn2+ 氧化反应铜片 正极锌片 负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原电池的变化本质:伴随有电流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识回顾: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石墨)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5练习: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①②③(×)(×)(√)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6⑤④(√)(√)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7资 料 卡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8资 料 卡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9活动与探究负极:2H2-4e-=4H+
正极:O2+2H2O+4e—=4OH-
电池反应:2H2 + O2 = 2H2O中性电解质溶液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10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用的就是氢燃料电池,其负极是多孔镍电极,正极为覆盖氧化镍的镍电极,用K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在负极通入H2,正极通入O2,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2H2-4e-+4OH-=4H2O
正极:O2+2H2O+4e-=4OH-
电池反应:2H2+O2=2H2O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11??燃料电池如果使H2,CO,CH4,甲醇等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装置中发生,则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样的电池称为燃料电池。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12 燃料电池的重要意义是把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如今绝大部分电能是由汽轮发电机产生的,而汽轮发电机则是靠煤、石油或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运转的。在这里化学能转换成电能是间接的:其中化学能首先转换成热,然后热又用于产生蒸气。这种间接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用上都比电池进行的直接效率低,最好的电厂也只能将燃料燃烧热的30%~40%转换成电能,剩余部分消耗在空气和水体中,从而导致热污染。而燃料电池由于电流直接发生,则可以不受热机效率的限制,理论效率可达到100%,实用的燃料电池效率现已达75%。故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率的能源装置,同时也极大地减少由电力生产带来的热污染。氢燃料电池就是一种成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2010-5-062-3-2 化 学 电 池 方 兵 华13再见!课件12张PPT。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1第三课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专题2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2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利用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且要利用化学反应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般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完成。你能举出在我们已学过的化学课程里涉及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吗?电解水水H2、O2电解
食盐水H2O、NaClNaOH 、
H2 、 Cl2电解融熔
氯化钠NaClNa、 Cl2电解融熔
氧化铝Al2O3Al 、 O2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3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4 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电解数分钟后,观察现象。(1)接电源负极的石墨棒(阴极)上有______,
电极反应为________。(还原反应)
(2)接电源正极的石墨棒(阳极)上有______,
电极反应为________。(氧化反应)
(3)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在上述电解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
被还原的物质是____。
(5)比较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与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析出铜Cu2+ + 2e- = Cu放出Cl22Cl- - 2e- = Cl2CuCl2CuCl2因参与电解的微粒不同。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54.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3.构成条件: (1)与外加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2)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1.电解:将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2.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或电解槽电解原理及电解池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6比较原电池、电解池的异同点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7电解质溶液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8思考与讨论:如何实现在铁制品(如钥匙)上镀铜?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用化学术语进行原理分析。请大家阅读课本P45的“拓展视野”。阳极(镀层金属):Cu ― 2e- = Cu2+
阴极(镀件): Cu2+ + 2e- = Cu
电镀液浓度保持不变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9巩固提高1、判断题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2)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中伴随着化学变化(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
反应( )×√×(4)在电镀槽中,电解质溶液通常选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 )√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10 2、在浸泡过碘化钾溶液和
淀粉溶液的滤纸上,接上电源(如图)。
通电后,发现在A处出现蓝色。
(1)请写出A、B处的电极方程式和写出总反应
A、 ,
B、 ,
总反应: 。 (2)若有0.02mol电子流入电源正极,
理论上可产生 molH2。2I- - 2e- = I22H+ + 2e- =H2↑0.01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11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池的定义构






件电






理电解的应用总结2010-5-122-3-2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方 兵 华12再见!课件20张PPT。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 习专题1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2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3)核外电子优先占有能量较低的电子层,只有当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电子后,电子再进入能量比较高的电子层。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3【例1】科学家最近合成出了第112号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该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77倍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277∶12 【例2】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4(二)元 素 周 期 律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本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的必然结果。
3、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要求
※会叙述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知道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依据。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5【例3】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 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乙单质;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 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 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例5】下列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A、Ca(OH)2 B、NaOH C、KOH D、Al(OH)3【例4】 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3,它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3 D、XH4① ② ③ ④DC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6(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7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8【例8】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或2个电子的元素( )
A、是非金属元素 B、是稀有气体元素
C、是金属元素 D、无法确认为哪一类元素【例6】一些科学家预言,存在稳定的超重元素,如:中子数为184的原子,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第ⅣA族。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七周期有50种元素 B、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84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98
D、该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例7】镭是周期表中第7周期第ⅡA主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呈+2价 B 镭比钙的金属性强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 碳酸盐难溶于水 DCD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9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0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⑶ 论证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⑴ 根据位置,推测结构,预测性质⑵ 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预言新元素,研究新农药,寻找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材料。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1【例8】 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6、6,Z位于Y的上一周期,则X、Y、Z三种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X2YZ4 B、 XY2Z3
C、 X3YZ4 D、X3YZ3 A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2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化学键:直接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化学键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34、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二)离子键1、定义: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3、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5、能形成离子键的物质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3)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42、书写方法及要求
(1)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
(2)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要标 [ ] 及“ 电荷数 ”
(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对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4)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不能加“[ ]”及“电荷数”。(三)电子式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5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原子
3、相互作用:共用电子对
4、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
5、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四)共价键1、概念:分子间存在的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称为分子间作用力,又称为范德华力。
(1)存在:分子间 (2)大小:比化学键弱得多。
2、意义: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五)分子间作用力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6※会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单元内容要求:※能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能够书写常见的化合物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7(二)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三、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一)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同素异形现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8【例9】
①126C与136C ②O2与O3
③金刚石与石墨 ④冰与水
⑤ 正丁烷和异丁烷
(1)互为同位素的是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4)属于同一化合物的是 ①③⑤④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19(三)不同类型的晶体阴、阳离子分子原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移动电子离子键分子间
作用力共价键金属键差距大大小较大较大小高差距大导电不导电溶液有些导电熔融或溶液导电2010-4-23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总复习 20【例11】当SO3晶体融化或升华时,下述发生变化的是
A 分子内的化学键 B 分子内的原子个数
C 分子的空间构型 D 分子间的距离【例10】下列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属于分子晶体的是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
①铁 ②干冰 ③金刚石 ④铜
⑤水晶 ⑥氯化钠 ⑦碘 ⑧氢氧化钠D⑥ ⑧② ⑦③ ⑤①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