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永州如画! 永州市零陵区《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研究组观摩课展示如画永州 永州市第十一中学:占中秋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与指导!魔术:无中生有,空瓶造烟
两个空瓶碰在一起为什么会冒白烟?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敞口在空气中的水会减少!
2、取一块糖投入水中,糖块不见了,
水却变甜了!
3、金秋时节,漫步在桂花树下,
会闻到浓浓的花香!你注意到了吗?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分子、原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一起听听水分子的声音吧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叫水分子,你也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H2O,你可能对我感觉很陌生,其实我们已经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你想想看,从你出生那天起,你什么时候离开过我的陪伴呢?
同学们之所以还不认识我这个水分子,是因为我实在是太渺小了,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我,必须用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我的存在,我的质量大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大小的水分子,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呢?如果14亿中国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够数完呢。
现在大家知道我有多小了吧,同学们千万不要认为我小就不重要哦,没有我们这些小小的水分子,就没有雨滴,没有小溪,没有河流,没有大海,到那时候恐怕也没有人类啦!
所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哦!分子的特征之一:活动与探究一:请阅读书本P50页活动与探究已知:氨气和酚酞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它们溶于水以后就形成了氨水和酚酞溶液, 它们混合就会呈现红色现象及分析变红色
不变色
氨气分子在
不断运动,
遇到烧杯A中
的酚酞变色由于氨气分子
只能在大烧杯
中运动
通过氨水的扩散实验我们发现了:分子的特征之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其原因是:分子的特征之三: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活动与探究二:
用量筒分别取20毫升酒精与20毫升水,然后混合考考你现象:
原因:20+20 <40酒精与水混合模拟实验学习完本节课我知道了: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轻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1、为什么气体比固体容易压缩?
2、漫步在桂花树下为什么会有浓浓的花香呢?
3、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晾干?
4、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让我们一起来魔术揭秘: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吗1、无中生有,空瓶造烟.
拓展创新 提出问题:
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但是运动速度或快或慢,
你知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哪些因素相关吗?
你能否设计一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感谢各位专家光临指导!
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再见!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组典型课例1.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安排在水的组成之后学习,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学习,学生基本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为认识分子的存在创造了条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 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认识物质构成奥秘的开始。教师应该着重将微观概念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并接受分子的存在。教师同时可以通过对书本实验的讲解,运用生动的比喻,直观的课件或者动画,让学生能够从感官上接受新的事物,也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学好本节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原子,分子,离子的形成作铺垫。
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教学过程中不必讲得过深,能让学生接受分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性质,在学习完原子、离子之后可以再对比学习,巩固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水的组成之后学习,学生对水的电解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感性上已经能够接受水分子的存在,但对于水的微观组成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接受水分子的存在。再加上学生对物质三态变化,已经分子的扩散等生活实例也有一定认识,所以在接受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应该没有太多的困难。基于对物质的好奇心,学生很想去探究分子的特点,只要教师通过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和总结出分子的特点,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基本模式:
情景 探究 创新
(2)对教学模式的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物质构成奥秘》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情境 探究 创新。首先从简单的实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然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组成的。紧接着通过学生实验,生动比喻,对比归纳,引导学生去探究分子的共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明确分子的特性之后,利用这些特点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出具体解释。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营造了一种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全新模式。
(3)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
问题
情景
1.通过实验设置疑问,按浓氨水与浓盐酸实验和氨气分子扩散实验。
2.投影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3.通过科学事实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观察实验,分析现象。
通过老师引导得出结论: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子构成的
引导
探究
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究分子的特点?
分子很小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演示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分析并思考教师的问题,
自己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分子的特点。
氨气分子的扩散实验
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总结
创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请同学自己举例说明。
投影:习题巩固
得出结论,体验成功。
(四)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图画,生活经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且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能力,对实验所得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三大特点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演示实验,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 实验教室,移动投影仪及荧屏,玻璃棒两根,烧杯(100ML)5个,500ML烧杯1个,量筒(50ML)2个,滴管,酒精与水,酚酞溶液,浓氨水
学生用具:(每个实验桌各摆一套,共六套)
烧杯(100ML)3个,500ML烧杯1个,酒精与水,量筒(50ML)两个
酚酞溶液,试管一支,浓氨水,滴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
设
问
题
情
景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
活动一: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相遇冒白烟
活动二:浓氨水在试管内滤纸中的扩散
观察实验,激发兴趣,思考原因
从生活实例中进一步呈现问题
【投影展示】生活中的现象
1、敞口在空气中的水会减少!
糖放入水中不见了!
3、同学们路过桂花树下会闻到花的香味!
同学们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尝试分析原因,解答问题。
引导思考,展现课题
通过科学事实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图3—6;图3--7
获取新知识,上升理论,从化学角度理解并接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引
导
探
究
质疑激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用肉眼看不见,好像给物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去探究分子的相关特点。
学生思考如何去认识分子的特点?
启发探究分子的特点
通过对前面所提问题的回答,引导同学得出分子的第一大特点: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轻
举例说明分子小,(水分子)
【投影及展示】水分子的自叙
豁然开朗,原来分子最显著的特点竟然是我们最熟悉的。
认真阅读《水的自叙》,进一步认识水的组成。
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特点
通过书本P50页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实验:酚酞与氨水混合的现象在试管中混合。
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的第二大特点
学生探究二:酚酞溶液与浓氨水溶液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小烧杯中,静置一会,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特点
【投影展示】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提起同学们的思考和兴趣。
布置活动与探究二
【动画播放】酒精与水混合的模拟实验
学生探究二:酒精与水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总
结
创
新
总结
归纳,
练习
巩固,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投影一些相关习题,邀请学生回答问题。
布置思考题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成功。
(五)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内容比较抽象,书上的知识讲得很简单,也容易理解,但知识的运用难度较大。本节课是对我区形成的教学模式的一次检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课的形式,将微观的粒子通过生动的动画,总结并归纳出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有关特点。并逐步摸索,营造一种快乐学习,合作学习的全新模式,该模式在发达地区的中学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在我们零陵区,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但从学生的听课效果来看,这种形式的课堂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普及和推广的。
对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子课题,尤其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化抽象为具体,化“不可见”为“可见”。这就需要教师能有切实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地方:
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中学到知识,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较好地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自设了图文、动画、投影,使学生学习知识更明白易懂和不费力。
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与矫正。教学中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新课完成后,随堂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抽象的知识。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听课之后,容易遗忘,不善于作笔记,不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是探究性实验比较多,所以教师在协调时间上不能合理分配,容易造成时间上不够或者剩余时间过长。
(六)专家点评
本节课内容虽然内容不多,但是比较抽象,教学难度较大,富有一定挑战性。作者对本课题的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但是教学有模,但无定模,因此对于创境设疑问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探究方法可以形式多样,总结创新可以更加深入,这是我们以后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