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7-27 22: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⒉年级:高一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5.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共振现象及全程共振教学法
共振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实际上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人和人之间接触、交往、共事就可能产生共振,运用好共振效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活动过程,有交流就会产生共振。
全程共振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启发引导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主要包括:一是情感的共振,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通与共鸣,两个课堂主体同时达到积极、愉快、兴奋的心理状态,这应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最高境界。二是认识的共振,即指教学中师生思维呼应、合拍,处于相互启发,共同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师生共振教学结构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指导、帮助和参与互动的关系。共振结构以四个原理为空间结构,以七个环节为时间序列,构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结构。四个教学原理为:师生教学同步原理;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师生情感共鸣原理;师生教学互补原理。七个教学序列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架设探求桥梁;组织问题解决;重复知能训练;改组智能结构;知能创新应用。
2 教学设计思想——切实提高化学课堂的实效性
新知识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知识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节课教学思想是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学习金属元素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从学习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有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所构成的心理结构。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进行化学学科内的综合无疑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对化学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这种网络系统化的知识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准确、快速地被提取和迁移;三是有机联系的网络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反应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为铁及其化合物。本课时为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在全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完钠、铝之后的另一种金属元素。强调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综合等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铁的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复杂,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化学计算等知识综合是本章知识的重点。特别是Fe2+、Fe3+之间的转化是学生理解及应用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作业情况
对于这一章内容,先要求学生进行本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预习。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借助了其他参考书的内容提示,将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方程式进行了比较。其中1名同学按照单质、氧化物、盐和氢氧化物等物质类别将铁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总结;1名同学按照金属与氧气、水反应将钠、铝、铁及其化合物进行总结。
2.教学对象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离子检验为本章重点。通过学生作业所表现出的问题是:乱、杂、多;希望的帮助是:学习和归纳的思路。如果在学生头脑中存储的知识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对这种知识必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掌握了它的本质、使用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它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有条理的知识系统。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开展和互相探讨使学生系统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联系起来,体验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高学生将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真正感悟到生命健康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策略
铁及其化合物学习有两条思路:氧化还原反应思路、物质类别思路。参照人教版新教材,我将两条思路设计为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设计为:氧化物→单质→盐→氢氧化物;纵坐标按照化合价设计为0→+2→+3。在横、纵坐标的交点上标出具体物质。既能反映出含铁元素的物之间的转化衍生关系,归纳了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反应,又能从铁元素所处的化合价的位置,确定其是否可以和怎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明确含铁元素的各物质在反应中所处什么角色地位。选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典型的实验例题进行多样的挖掘、变换问题,体现直角坐标知识网络的实用性。同时体现直角坐标网络对具体化学问题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
1.流程示意图
2.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设置情境进入课题 【创设情景】魔术表演:清水止血【要求】能否揭穿该魔术。【小结】1、该魔术注意事项2、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学习。所用知识:Fe3+的检验,和Fe2+、Fe3+之间的转化。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进入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展示】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总结,比较学生总结的优缺点。【总结】对铁及其化合物进行总结,形成网络。 被展示学生对自己的提纲进行解释,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分析坐标系所体现的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巩固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环节三:知识运用 【过渡】其实在生活中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非常广泛。应用一:会吃氧的小包装【展示】脱氧剂【设疑】展示变质的脱氧剂与未变质的作比较,学生大胆猜测变质的成分是什么,设计实验验证。【演示】将脱氧剂中加入稀硫酸,将试液分成两份,分别加KSCN、NaOH,观察现象。【思考】如果变质的脱氧剂只含Fe2O3,那应该生成红褐色沉淀,而现象为何为灰绿色?【进一步提出问题】溶液中的Fe2+怎么来的? 学生惊奇,进而做出猜测:可能是Fe2O3。 思考方法:首先将脱氧剂加酸溶解,再滴加适量KSCN、或NaOH溶液。 观察:产生气体,溶液分别呈血红色,出现灰绿色沉淀。 分析:可能溶液中含Fe2+。进而分析变质的脱氧剂应是铁和氧化铁 回答:可能是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的,也可能是铁与Fe3+反应生成的。 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Fe2+与Fe3+的转化关系
环节四:巩固提升 【过渡】回忆刚才所做实验含Fe2+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为何没有出现白色沉淀?【思考】如何改进实验。【小结】Fe(OH)2制备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装制图。 回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造成。可隔绝空气。学生思考:1)首先溶液中赶走氧;2)其次滴管插入溶液一下在滴氢氧化钠3)可在FeSO4溶液上层加入煤油。4)想法赶走空气(充满不反应的气体)装置图有难度,互相讨论,小组交流。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环节五:方法总结 1、进行知识梳理: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2、方法总结: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倾听,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整理本节课思维过程,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
环节六:布置作业 1、苹果生锈和铁生锈一样吗?2、完成相应习题 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五、教学后记
围绕教学主体思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这节课设计为融“探究性、知识性、和谐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
1.探究性与知识性结合
本节课在“变质的脱氧剂的成分”为载体开展讨论和探究活动,即实验方案选择、Fe2+与Fe3+的检验和相互转化,以及如何纯净的Fe(OH)2的制备。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满足于教会学生铁及其化合物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必须会写几个化学方程式,更想使学生体会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和探究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展验证性实验。
期望大多数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书写化学方程式。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掌握融入讨论中。探究性学习会暴露学生的想法,有些是教师难以预料的。我想这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优点,即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学生们相互解答、相互帮助,有利于共同提高。
2.和谐性
教学伊始,播放有关魔术表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教学环节中的设计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恰恰瓜子中脱氧剂为引子,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整堂课中,学生们都有机会使自己的思维展现,得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初步培养了探究意识和能力。期望课堂气氛融洽、活跃、和谐。
3.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给学生思维呈现空间不够充分,还应掌握好适时激活学生思维活跃点的时机。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但是高一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而言还是较弱,所以,在课堂分组实验中,必须要注意实验安全和实验纪律,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和教学效果。
联系地址:湖南省湘乡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411400
联系人:龙威
手机:13875281140
E-mail:iamlongwei@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