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

文档属性

名称 元素周期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8-01 19: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
2.年级: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5.教学时间: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并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尝试将前面所学元素进行分析归类列表,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所学元素进行分类、阅读教材以及观察元素周期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推导原子结构和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体验到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从理论角度对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阅读和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寻找规律,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
2.内容分析:
本节课实际具有总领式的作用。学生在初中和必修1对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化学1(必修)“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章节中对金属(特别是钠)和非金属(特别是氯)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在初中化学中对物质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探究和构建元素周期表打下了重要基础。而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探究出“元素周期律”,归纳出“位”、“构”、“性”关系结论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本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较多采用了机械记忆的方式,缺乏理论的指导作用,对知识的建构不够系统,容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随着元素周期表及以后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了相关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且在初中学过一些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对元素的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认识是抽象的、肤浅的,对“结论”基本上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获得感到“零散”、“难记”、“不会用”。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尝试对元素进行周期性地排列,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思维认知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设计思路:
我们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直接从学生心理出发提出怎样将“零碎”“难记”“不会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求知欲,通过学生模拟前辈化学家们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自主探究、结构分析、讨论和交流来得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之后通过阅读教材及元素周期表,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初步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训练其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课题 元素周期表 授课人 毛瑜 学校 湖南永州三中
教学 方法 启发――探究
仪器 药品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问 题 (5 分 钟)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开学以来,很多同学找我 诉苦,在上学期我们学习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可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记,而且浩瀚世界如此多的物质一一记清,岂不是要穷极一生而不能呀?没错,化学家们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很多人为此耗费了许多时间,最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想知道吗? 2、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并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仔细倾听,提出问题: 1、元素周期表究竟是怎样的? 2、元素周期表是依照什么样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探究学习情境。通过思考,有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研究的方向。
探 究 编 排 原 则 (8 min) 〔搭建平台、组织交流〕 让学生回忆初中和必修1中所学过的元素H、C、N、O、Cl、Na、Mg、Al,分别从单质的性质、元素常见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将它们进行编队,以初步尝试编排元素周期表。 回忆思考,交流回答: 1、从单质性质来看,可编为金属和非金属两队。 2、从元素常见化合价编队。 3、从相对原子质量也可编队。 4、从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编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思考,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老师点评〕 结合多媒体投影资料(历史过程曾出现过的的元素周期表)点评学生不同编排原则下的元素周期表,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现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归纳小结]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从前辈的历史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辛。
探 究 元 素 周 期 表 的 结 构 (10 min) 〔指导阅读思考〕 阅读教材第四、五页及最后所附元素周期表,并思考: 1、表中深绿区和浅绿区分别代表什么,它们与原子结构有关吗? 2、元素周期表分为几横行和几纵列?其中每一小格内的符号和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3、什么是周期表中的周期?表中共有几个周期?它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表中每一周期有几种元素?若第七周期排满则可能有多少种元素? 4、什么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族?表中共有几族?分别怎样表示?在表中的位置是怎样? [点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七横十八纵,三短加三长,第七尚未满,有待我们装;七主分两边,七副站中间,零族排末尾,八族括纵三。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归纳小结: 1、深绿区——右上部 ——非金属区——最外层电子较多,原子半径较小; 浅绿区——左下部——金属区——最外层电子较少,原子半径较大。 2、对应周期表讲述每小格内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3、周期数=电子层数 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1)短周期 第一周期 2种元素 第二周期 8种元素 第三周期 8种元素 (2)长周期 第四周期 18种元素 第五周期 18种元素 第六周期 32种元素 (包括镧系15种元素) 第七周期 26种元素 (排满32种) (包括锕系15种元素) 4、18纵行——16族 (1)七个主族:ⅠA、 ⅡA、ⅢA、ⅣA、ⅤA、 ⅥA、ⅦA;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 子数) 七个副族:ⅠB、ⅡB、 ⅢB、ⅣB、ⅤB、ⅥB、 ⅦB; 零族:0族; 第八族:Ⅷ族 (2)指出某些族的别称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动脑动手,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 固 迁 移 (9 Min) 组织学生回忆思考讨论 并点拨: 1、要求熟记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以及主族元素和零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 2、要熟悉元素周期表结构,包括每一周期元素种类。 3、在熟记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基础上,利用“零族定位法”可迅速找到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思考,交流回答 1、查周期表回答: (1)原子序数为31的元素名称为 ,位于 周期, 族。 (2)溴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位于 周期, 族。 2、下列各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元素的一组是: A、14 24 34 B、26 31 35 C、5 15 20 D、11 17 28 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填写已知元素下两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 11 … 17 … … … … 4、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通过及时的问题训练思维,增强成就感,再次激活学习兴趣。
小结 (5min) 〔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练后反思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 习 (3 min ) [投影练习]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熟悉周期表回答问题: (1)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除第一周期外)都由 开始,逐渐过渡到卤族元素,最后以 结束。 (2)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周期,其中有 个短周期, 个长周期;第一到第六周期各有 种元素。 (3)周期表中有 纵行, 族;其中 个主族, 个副族,另外还有 。 2、查周期表填空: 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符号是 , 周期, 族 。 练习巩固
看 书 作业 (5 min) 〔课后作业〕 再次阅读教材 完成《基础训练》本节 第1,2,3,8,9,10 题以及教材后第10题 课外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所学信息。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五、教学反思
1、 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对老师的要求更加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情景的创设,探究平台的搭建和问题习题的提供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和应用拓展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本身为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启发——探究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实用的教学模式,值得研究和推广。
2、直接利用学生的疑惑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提出问题,快速切入课题,营造了探究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整个教学中重视了帮助学生对“规律”的得出和运用,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归纳、与他人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自觉运用“规律”或理论来指导对化学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