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社:人教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②掌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③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调查(生活中或者网上调查常用的化学电源)—课堂展示(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所调查的化学电源)—教师补充(各种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问题探讨(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动手设计(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水果电池)—小结反馈(师生一起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适当练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学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问题探讨、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得整个学习做到了“动嘴,动手,动脑”相结合,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简单原电池的设计
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简单原电池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有:1,通过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是否能转化为电能来引入新课;2,观看火力发电视频,思考火力发电的优点和缺点;3,问题探讨,怎样直接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再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5,配合动画,分析原电池的微观原理;6,共同小节与练习。主要内容有:1,原电池原理;2,实验操作与现象;3,原电池正负级的判断;4,正,负极的反应本质;5,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二节课,主要内容有:1,发展中的化学电池;2,原电池形成条件;3,实验设计与操作;4,设计简单原电池。主要环节(详见下文)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共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2课时。首先我根据教材特点,课标要求,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整堂课全以学生为主,老师讲述内容不超过10分钟。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做为引入,在第一课后让学生分组掉查一种化学电源,分析其组成和工作原理,为本堂课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感触到化学的应用,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让各组代表将调查好的化学电源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全班放映,并进行讲解(幻灯片的制作老师可以给予适用的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教学生)
3。老师进行点评,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将生活中的具体东西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4。问题的讨论:这么多的化学电源都是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来的,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形成原电池呢?
5。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给每组学生不同的实验用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基本的实验探究方法,更加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6。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最终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7。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水果电池(知识的应用,对理论知识更加理解并能激发兴趣)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老师组织活跃气氛(2分钟) 【引入的话】上节课后我们成立了四个调查小组,从市场上或者课外资料,网络上调查出一些常用的化学电源。相信大家都很期待,下面我们就以最热烈的掌声请出各小组的代表闪亮登台,给大家展示各组的调查结果。【说明】可以配合电视上一些经典台词,活跃气氛,鼓舞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期待、热情、鼓掌 活跃气氛,鼓舞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15分钟) 【说明】1,课前分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调查干电池;第二小组调查车用蓄电池;第三小组调查手机等用的便携式电池;第四小组调查新型的燃料电池2,学生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料。 学生自主讲解 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自己教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老师提问】课本42页和43页的思考与交流【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板书】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各组学生答疑 培养释疑能力
问题探讨(2分钟) 【过渡】刚才同学了解丰富多彩的化学电源,它们都是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而成,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思考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能力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结果展示(10分钟) 【过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各组同学用桌上药品,按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把现象和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说明】实验室里以3人为一小组,5个小组为一大组,共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完毕后,大组内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实验现象】每个大组抽出一个小组展示实验现象第一大组:方案:Cu棒做为两极,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导线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结论:电流计不发生偏转,没有形成原电池第二大组:方案:Cu棒和石墨棒分别做为两极,插入酒精中,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结论:电流表不偏转,没有形成原电池第三大组:方案:Cu棒和Zn棒做两极,分别插入两杯稀硫酸溶液中,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结论:电流表不偏转,没有形成原电池第四大组:方案:Cu棒和石墨棒分别做为两极,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导线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结论:电流表偏转,构成了原电池 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体验快乐感受化学的神奇,记录并回答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结果(5分钟)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各组实验的结论,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板书】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 讨论总结 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出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动手设计注重应用(5分钟) 【过渡】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下面请各组选择我们生活常见的水果和其他用品,设计出一个水果电池。【板书】三,简单原电池设计可选用品:苹果,柠檬,柑橘,导线,铁片,铜片,锌片,石墨棒,固定夹,发光二级管,灵敏电流表。【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水果电池,并分析水果电池中水果的作用。 思考设计动手实践对比反思 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结反馈(5分钟) 【总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练习】投影练习 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1分钟) 请你任意设计一个原电池,说明设计的原因,指明它的正负极,标出电子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倾听记录 作业灵活,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课后学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新课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观念和新教学模式,通过对教材灵活的处理和整合,使得整堂课连贯,生动,趣味十足,能很好的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感受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最大的驱动力。同时课堂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知识,方法,情感全面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