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章 化学反应和能量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1、 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
⒉年级: 高二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社实验版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 化学反应和能量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燃烧热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正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内容基础上的一个补充,教学任务难度并不大,燃烧热的理解和运用是重点,能源的介绍和我国能源的现状则着重培养学生课外能力。
3.学情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有待培养。本节内容中关于能源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探究活动和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运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
4.设计思路:由于上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习燃烧热的概念,是在已学知识上的补充和加深,故先复习引入,然后学习新知;至于能源部分,则采用学生讨论探究,收集资料,分享信息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对学生的答案做点评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请学生公布自己的答案 复习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及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讲述新课 [[板书]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1.定义:在 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阅读教材找出燃烧热的定义。 学习燃烧热的定义
学生讨论、归纳概念要点 在101 kPa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2)燃烧热通常是由实验测得的。(3)可燃物以lmol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分析教材中内容,找出概念的要点 加深学生对燃烧热概念的理解。
思考与交流 提出问题:应根据何种标准选择燃料? [汇报]1、根据物质的燃烧热、燃料的储量、开采、储存的条件、价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综合考虑。2、表中较理想的燃料是:氢气、甲烷、甲醇等。 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例题讲解 [板书]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投影]例:10 g硫磺在 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地,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完成例题,并公布自己的答案。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自主学习 [板书]二、能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我国能源状况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
[讨论] 1、有人说我国已探明的煤和石油储量已足以使用好几百年,我们根本不必要节约能源?(发表自己的见解)2、新能源的要求与探索 [汇报]1、要求:产生能量高、经济、污染少。 新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2、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燃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节约油气资源,加强科技投入,加快开发水电、核电和新能源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加深对我国能源现状的了解激发使命感和求知欲
科学视野 新能源的介绍: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投影] 阅读教材,展示课前所查找的资料 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练习 把煤作为燃料可以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I: 途径II:先制水煤气: 再燃烧水煤气: 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两种途径放热:途径I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途径II放出的热量。(2)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3)由于制取水煤气反应里,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应需要______________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因此其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____。(4)简述煤通过途径II作为燃料的意义。 相互交流,讨论完成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并交流: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和燃烧热。2、教材P9 1、2、3、4、5、6 课后完成 巩固所学
四、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无论是课前布置的调查,还是课堂中的“科学视野”,同学们都踊跃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和化学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学生在课前已经利用学校的网络对新能源的信息进行了大量收集,故本节课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继续对新能源做了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