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中学初三年级九月月考化学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考查范围:绪言、第一单元 2009.9.10
命 题: 周宏斌
第Ⅰ卷 (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对应的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 )
A.研发氢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2、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
A.会制造劳动工具 B.发现和利用了火
C.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3、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5、下列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乱扔塑料袋、泡沫快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
B.城市一般能见度低,主要是烟雾和粉尘污染所致
C.公园里大理石雕塑被腐蚀,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D.不合格装饰材料中常含有甲醛、苯等致癌物,会导致室内污染
6、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7、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8、人类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物品的材料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是( )
①铁器 ②玻璃制品 ③竹编工艺品 ④塑料器具 ⑤石器 ⑥木制家具
A.①③ B.②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9、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
含有丙烷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沸点为-42.1℃,易液化 B.微溶于水,可溶于酒精
C.着火点为450℃,易燃 D.无色气体
10、下面氧气和二氧化碳(固态的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的自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11、小明学习化学后,在家里想用化学方法来鉴别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食盐。
你认为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观察它们的颜色 B. 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
C. 取少量分别倒入食醋 D. 分别尝它们的味道
12、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13、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猜想或假设 B.提出问题 C.制定计划 D.结论
14、小新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15、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人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依次为:甲中火焰熄灭,乙中木条继续燃烧如初,丙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则可判断出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所盛放的气体依次是( )
A.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16、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7、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1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0、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蒸发皿
21、下列仪器中,具有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试剂三种用途的是 ( )
A.烧杯 B.量筒 C.集气瓶 D.试管
22、给3mL液体加热,需使用的仪器有 (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⑥⑦
23、判断玻璃仪器已经洗净的标准,是观察器壁上( )
A. 附着的水能聚成水滴 B. 附着的水能成股流下
C. 一点水都没有附着 D. 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4、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为试管容积的1/2;
⑤加热时没有不停地上下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
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2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称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 mL,倾倒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0 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是( )
A.9 mL B.小于9mL C.大于9 mL D.因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小题,共50分)
二、(本题包括6小题,合计26分)
26、(4分)根据图1所示仪器回答:(填写所示仪器编号)
① 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
② 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
③ 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④ 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
图1 图2
27、(3分)指出图2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
(2) ;
(3) 。
28、(3分)填写下表中的错误操作所导致的后果。
错误操作
导致的后果
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
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
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29、(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晶体;分子式C3N6H6[C3N3(NH2)3];无味;16℃时,密度为1.573 g/cm3;常压下,加热至354℃时熔化;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甘油等物质;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1)请总结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写两点):
, ;
(2)化学性质(写两点):
, ;
(3)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
试解释相关原因: 。
30、(4分) 观察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氢气是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当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 (填“a”或“b”,下同)处导管通入;若要用水将瓶中氢气排出使用,水应从______处导管进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空气,氧气从______处导管通入。
(2)右图为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31、(7分)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本空2分、多填无分)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且柔软;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d.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 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 h.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2)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被切下的小块蜡烛会 ;
说明石蜡 。
(3)再将一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说明石蜡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合计24分)
32、(5分)某同学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熄灭时会产生白烟。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进行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上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和小水珠,
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
说明白烟具有 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
33、(6分)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人在呼吸过程中,通常是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
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
不是来自于空气,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你回答:
(1)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检验人呼出气体
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锥形瓶I、Ⅱ中加入的试剂分别
是 、 ;
(2)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了他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且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
请你填写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吸气时
呼气时
锥形瓶I
锥形瓶Ⅱ
34、(6分)小芳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请你仿例猜想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因素,并预测该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因素
该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猜想
举例
水的量的多少
水量越多,食盐溶解越快;
水量越少,食盐溶解越慢;
你的
猜想
(2)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与预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35、(7分)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
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进行实验】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④,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
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
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
。
【反思与评价】
(1)在②—④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 (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
(3)要防止果汁变质,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青山中学初三年级九月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D
C
B
B
C
C
A
C
B
A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B
C
B
A
C
D
C
C
第Ⅱ卷
26、① A ② D ③ B ④ C
27、(1)试管口和细口瓶瓶口没有紧挨着;
(2)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3)瓶塞没有倒放。
28、试管底部破裂;污染试剂;液体贱出伤人。
29、(1)纯白色晶体;无味;16℃时,密度为1.573 g/cm3;熔点为354℃。
(2)低毒;一般情况下,较稳定;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3)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30、(1)b、a、a;
(2)可观察到伸入液体中的长颈漏斗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31、(1)acfgh(本空2分、出现错误送项无分、填对3项得1分)
(2)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
(3)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32、【进行实验】
(1)1;白烟是固体,而二氧化碳是气体。
(2)水蒸气。
(3)可燃;3。
33、(1)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
(2)
吸气时
呼气时
锥形瓶I
伸入液体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液体流入导管内
锥形瓶Ⅱ
液体流入导管内
伸入液体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液体变浑浊
34、(1)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因素
该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你的
猜想
水温的高低
水溫越高,食盐溶解越快;
水温越低,食盐溶解越慢;
食盐颗粒的大小
食盐颗粒越小,食盐溶解越快;
食盐颗粒越大,食盐溶解越慢;
是否搅拌
搅拌时, 食盐溶解越快;
没有搅拌时,食盐溶解越慢;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颗粒大小相同的少量等量食盐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等温的足量蒸馏水;
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只烧杯内的液体。
搅拌的烧杯内食盐先溶解完
35、【进行实验】
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各取一小块苹果分别放入两支集满氧气的试管中,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两试管中苹果的变色速度。
【得出结论】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
“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变色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
(1)③ 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2)水中溶解了氧气
(3)将水果采用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人工降雨、舞台造雾、火箭发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的事实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提问】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学科。如果你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老师,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你可以说些什么呢?
【回答】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把脏东西留给自已。”
英语老师说: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水是生命之源)
物理老师说:水的沸点是100℃。
历史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水里。
【思考】作为化学老师,肯定要说化学学科关于水的一些知识。要说出化学的特点,又能与水有联系就必须了解化学,研究化学。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回答】 、 、 及其 的科学。
【分析】1.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四个方面,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以后遇到这四个内容的任何一个都要把它们记住它,这就是所谓学习化学的方法。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学习化学和研究自然世界。
2.化学的发展简史
①古代: 。②原子、分子论的理出: 。
③元素周期律: 。
④纳米技术: 。
⑤绿色化学: 。
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发明和创新,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如门捷列夫、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其实同学们在动画片中知道许多化学知识。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化学给人类到来了什么。
【分析】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人类制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记忆合金、超导金属等。
1.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2.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3.利用和化学开发新能源与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
【思考】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祸根。如酸雨、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等。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造福人类打好基础。
【课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 B.合成新药物
C.设计电脑程序 D.防止环境污染
2.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可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C.化学可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3.某班组织了以“环境都是化学惹的祸吗”为主题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反方观点是“环境污染不全是化学惹的祸”。下列各项不能成为反方观点论举动是【 】
A.病菌导致流感 B.汽车鸣笛产生噪音
C.燃放鞭炮形成烟雾 D.电磁辐射引发白血病
4.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积极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四大发明中与化学工艺密切相关的是造纸和 。早在商代我国人民就能冶炼
,春秋战国时期就能冶炼 。
5.你是否留心到人们生活观念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如:①青睐购买无氟冰箱;②洗衣服用无磷洗衣粉;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请从化学角度思考,若不采取上述措施,我们的社会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1) ;(2) ;(3) 。
6.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包食盐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是由什么组成的 B.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C.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D.食盐的产地是哪里
7.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合成新物质 B.防止环境污染
C.空间形态和数量关系 D.开发新能源
8.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学会使用火
B. 公元前6500年出现陶瓷的制造技术
C.公元前800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D.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9.化学给我们带来了: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②农业高产所需的肥料;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①②③④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应用概念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课时】 二课时。
导入 :演示“火柴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的燃烧”及日程生活中的一些事实。
一、物理变化
观察下列现象和事实并填空:
变化前
变化时
变化后
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1
火柴梗
变化2
水
变化3
石蜡
变化4
玻璃
变化5
食盐
【归纳与总结】 物理变化
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等。
二、化学变化
反应前
反应时
反应后
结论
火柴梗
火柴梗
镁条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归纳与总结】 化学变化
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例如:燃烧、生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酿酒酿醋、铁矿石炼铁等。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反应前、后的物质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就在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 “+”连接。
如:镁带燃烧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五.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 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小结】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注意】 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课堂练习】1.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判断我们周围物质变化的类型
过程
变化结果
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类型
铁生锈
光亮的金属铁转化为红褐色的铁锈
?
?
汽油燃烧
转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
?
锯木料
大块木料变成小块木屑
?
?
煤燃烧
二氧化碳、煤灰等
?
?
蜡烛燃烧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后变成白色固体 D.镁条燃烧后最终消失
【布置作业】
1.火柴梗被折断,属于 变化,火柴梗燃烧,属于 变化
蜡烛点燃后发光发热,属于 变化,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属于 变化;
铁生锈后银白色变红褐色,属于 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2.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通常要注意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三个阶段。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是 的固体,燃烧时发出 、 ,燃烧后生成 。
3.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见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菜刀生锈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湿头发被吹干
4.在化学变化探究活动中,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依据是【 】 A.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物质颜色变化
5.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 】
A.即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只是形状变化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6.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C.再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寒冷的冬天在玻璃上出现好看的冰花
8.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密度大,水不易透出,高温时,蒸汽压力在混凝土内积聚,最后引起爆炸。试回答:高强度混凝土 火;高强度混凝土“爆炸”是 变化。
9.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_________________
等,这些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请各举一例说明:
(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物理变化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化学变化 。
(2)有气体放出的物理变化 ;有气体放出的化学变化 。
10家庭小实验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白色陶瓷盘子
【实验过程】
(1)观察石蜡。通常状况下石蜡是一种 ,质地 。
(2)点燃蜡烛。固态石蜡受热熔化成无色的 ,这是 。同时发生的现象有蜡烛燃烧 。
(3)将白色的陶瓷盘子置于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 生成,这说明发生了 变化。
【实验结论】该实验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经常 。
1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D.电暖器取暖
12.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柴燃烧 D.面包发霉
1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 B.米酿成醋 C.消化食物 D.剩饭变馊
14.在探索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活动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混合成一种和原始大气基本一致的气体,放入真空的玻璃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一个星期后,他惊奇地发现仪器中果然有数种氨基酸生成。你从米勒的实验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一、物质的性质
【知识回顾】1.什么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写出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
1.观察金属铁和铜,找出它们的性质。
2.这些性质需要不需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表现?
3.物质的性质应该分几种?
?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内容
?
是否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
?
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几种常见物质在通常状况下的某些物理性质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水
无色
无臭
无味
液态
0
100
醋酸
无色
醋味
酸味
液态
16.6
118
铁
银白色
无臭
无味
固态
1535
2750
镁
银白色
无臭
无味
固态
648.8
1090
氮气
无色
无臭
无味
气态
-209.86
-195.8
氧气
无色
无臭
无味
气态
-218.4
-182.96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问题中,
在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有下列关键字:“已经”、“了”、“在”等。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关键字:“能”、“不能”、“会”、“可以”、“易”、不易、”难”、“就”等。如:
木柴燃烧—— 铁生锈——
木柴能燃烧——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二、物质性质的探究
【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铜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一、观察与问题
【实验】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后变黑? 变黑的是什么物质?
二、假设与预测(猜想)
A. 1.可能是烟灰;
2.如果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
B. 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三、实验与事实
设计实验证明: 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与猜想
用干净的棉布擦拭
铜表面的黑色物质
?
黑色物质
不是烟灰
?
进一步实验:铜片不与火焰接触时加热
实验
操作
现 象
结论
假设与
猜想
将铜片置于
试管中加热
变黑色
?不是烟灰,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
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实验操作
现象
假设与猜想
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小试管内的铜片从左到右加热
铜片从左到右,
由黑到不再变黑
?
四:结论与解释
1.结论: 黑色物质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2.解释: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氧化铜
五、表达与交流
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六、拓展与迁移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铜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能否变成黑色?
【小结】
物质性质的探究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科学探究分六步进行。
一、观察与问题; 二、假设与预测; 三、实验与事实;
四、解释与结论; 五、表达与交流; 六、拓展与迁移;
【课堂练习】1. P
2.有下列描述:①长期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食盐水会越变越咸;
②酒精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
③蔗糖加热后,会从固态变成液态,最后完全变黑;
④镁条点燃后会生成氧化镁;⑤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够生锈。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描述中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的是 。
【作业】1.下列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蓝色液体
2.把某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使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硬度 ;(2)密度 ;(3)颜色是 ;该金属的化学性质是 ;该金属与水反应发生了 变化。
3.关于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 B.白色 C.不溶于水 D.易撕碎
4.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常见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
A.胆矾是蓝色固体,蔗糖能溶于水 B.刚鉄易生锈
C.汽油易挥发,二氧化碳能支持植物的光合作用
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
6.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铁制成炊具 B.煤气作燃料
C.把金打成金箔 D.用铜做导线内芯
7.小红看到某张照片上一只小猫坐在一种高分子材料上,尽管下面用火灼烧,小猫安然无恙。从这幅图中,你能推测出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性质是【 】
A.易导电 B.绝缘性好 C.密度小 D.绝热性好
8.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是【 】A.推测 B.计算 C.写实验报告 D.科学探究
9.化学性质的探究一般有以下步骤:①观察与问题;②假设与预测;③实验与事实;④解释与结论;⑤表达与交流;⑥拓展与迁移。其中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是【 】
A.动手实验 B.提出问题 C.调查研究 D.总结归纳
10.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一般是【 】 A.观察现象和假设 B.化学实验
C.解释现象和表达 D.假设、猜想和拓展
11.二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这里描述的是二氧化氮的 性质。
12.请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用序号填空: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装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汽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__
13.在生活中常常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来鉴别物质。请指出你是根据物质的哪些性质,鉴别下列物质的。(1)水和糖水 。
(2)铝和铅 。(3)酒精与碘酒 。(4)水和酒精_____
14.小亮找到一根蜡烛,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到水里,可以观察到蜡烛 . ,说明蜡烛的硬度 ,蜡烛的密度比水 ,且不溶于水。
(2)点燃蜡烛时,观察到蜡烛 ,说明蜡烛熔点 。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 层,最明亮的一层是 ,用一根木条横放在烛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 变黑。
(3)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冒出。点燃“白烟”可以重新点燃,由此推测“白烟”是__________.
1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B.硬铝制作高压锅
C.铜丝做导线 D.作出结论
16.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拿磁铁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17.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和图片,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此图及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推测修正液的性质。
(1) ;(2) ;(3) 。
18.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把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
假设⑴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 片上;
假设⑵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与事实
实验⑴ 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⑵ 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移至的另一端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
上述实验⑴证实,假设⑴ (“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⑵证实,假设⑵ (“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 (“会”或“不会”)变黑。如果用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复习题】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放出的热量
2.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下列说法中,哪些指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哪些指的是物理变化?说明理由。
①煤气燃烧;②云变成雨;③铁锅生锈;④晾干湿衣服;⑤水在0℃结冰;⑥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火柴折断和燃烧前后不同,从而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柴梗 ;
火柴梗 。
可见, 。
6.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主要有哪些?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主的科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
(3)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 化学研究些什么?
【简答】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播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
【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1.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2.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3.创造分离物质的方法。
【结论】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 、 和 等,可以发现和验证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问题与分析】1.蜡烛燃烧可能发生那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
外壳:
2、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
状态、形状、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3、点燃蜡烛
①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②取一根火柴,
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③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4、熄灭时
①熄灭蜡烛,观察所
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说明了化学实验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观察、操作、设计和评价实验。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或步骤):
1、观察对比:实验前物质的 、 、 、 等;
实验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等。
2、实验过程中:
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小结】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
1.空气瓶几乎没有变化
2.呼出的瓶中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
2.将燃烧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
1.空气瓶中无变化
2.呼出的气体瓶中变浑浊。
3.对着一块玻璃片呼气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比对。
1.空气中玻璃片区明显现象
2.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
【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少的氧气。
【课堂练习】1.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分析,你认为蜡烛温度最高的部位是【 】 ①焰芯 ②内焰 ③外焰
A.① B.② C.③ D.①②
4.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2)下表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
判断依据
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
氧气含量是否相同
水含量是否相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了解药品放置的规范化。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操作时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自觉遵守誓言是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参观实验室
一、化学实验室规则
1.按指定座位就坐,保持室内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3.实验前,认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4.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6.爱护仪器,节约药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7.实验完毕,按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二、参观化学药品室,看看固体和液体化学药品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三、常用的化学仪器
仪器
主要用途
注意事项
a试管
b试管夹
c玻璃棒
d酒精灯
e胶头滴管
用过后立即洗净再吸取其它药品
f 滴瓶
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
g 铁架台
h 烧杯
i 量筒
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容器
j 集气瓶
k 锥形瓶
m 钥匙
n 漏斗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化学药品取用的基本常识:
1、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
①如说明了用量,________ ; ②未说明用量时:液体取___~ ___毫升;固体只需 底部。
3、药品的处理:
①用剩的药品的处理: , , , 。
②废弃的药品的处理: 。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选用仪器】 。
【步骤】(1) ;
(2) ;
(3) 。
【注意】
如果药匙太大放不进去或太短无法将药品送到底,就可以用纸槽。
2.块状固体药品的取放
【选用仪器】 。
【步骤】⑴ ; ⑵ ;
⑶ 。
【操作要点】 、 、 、 。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液体的操作要点: ; ;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
操作要点: ; 。
3.量取液体时的操作要点:
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下面两种量取液体的方法是错误的:
例1.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则实际取水____20毫升;
向量筒中注入水,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取水______12毫升。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码)【托盘天平的精度为0.1g】
例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g(1g以下用游吗)药品,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药品的质量是【 】
A.5.3g B.5.1g C.4.7g D.5.4g
解析:
五、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关于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应使用外焰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要用 点燃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 .
2)两个绝对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 ;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 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注意事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
2、加热所用仪器:
a. 盛液体加热仪器:试管、烧瓶、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等。
b. 盛固体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等。
c. 直接加热仪器: 、 。
d. 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 、 (需垫石棉网)。
e. 不能加热仪器: 、 、 、 。
3、加热操作及注意事项:
①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先擦干再加热,以免 。
②加热时玻璃仪器底部 ,否则易炸裂。
③烧的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能立即用 (骤冷),否则可能炸裂。④加热时应先要均匀加热(也叫 ),然后再集中加热,否则易炸裂。
⑤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必须 ,防止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4.给液体加热
1)操作要点: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先将试管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物质加热。
2)注意:①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②试管倾斜与水平面成45°角
③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对着有人的方向。
六、洗涤仪器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进入化学实验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万一发生意外时.不要惊慌,要立即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 气味(特别是气体),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剩余的药品既 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 指定的容器内。
3.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 或 等被腐蚀。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 (且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4.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 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痢疾用湿布覆盖。
5.烫伤时,立即 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割伤时,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作业】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应【 】
A.放回原瓶 B.带出实验室
C.放到指定容器内 D.抛弃
2.下列可以加热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B.集气瓶 C.滴瓶 D.量筒
3.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的有【 】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蒸发皿 ④量筒 ⑤烧杯 ⑥燃烧匙 ⑦石棉网
A. 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 C.①③⑥⑦ D.③⑤⑥⑦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块状药品时,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手拿
B.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结束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横放的容器口,然后再慢慢竖立起来
5.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为【 】
A.小于8毫升 B.大于8毫升 C.等于8毫升 D.无法确定
6.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3.3g食盐,称量时若指针左偏,此时应该【 】 A.增加药品 B.减少药品 C.增加砝码 D.减少砝码
7.实验室有下列仪器:
(1)请说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D_______、G_______、J_________、K_________;
(2)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字母)
实验室常用的热源____;常用做少量药品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____;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______;用于溶解固体且加热时需垫石棉网_____;用于滴加少量液体_____;用于收集气体_____。
8.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或 。
(1)将块状固体药品加入试管内:先把试管 ,用 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内,然后把试管慢慢 ,使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2)将粉末状药品加入试管内:先把试管放平,用 或 小心地送到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9.液体药品通常放在 或 里。
(1)取用较多液体试剂时,一般采用 的方法,取用时应把瓶塞拿下, 在桌面上,使标签 ,瓶口 试管口(或量筒口)缓慢倒入,倾倒完毕应用试剂瓶口轻蹭试管口,以防止 。
(3)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使用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 保持水平。
10.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最常用的热源是 ,该仪器由 、 和 三部分构成。使用该仪器时应注意: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灯壶容积的 。
(2)绝对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立即用 盖灭。绝对禁止用 酒精灯。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和 ,加热时要用 ,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4)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应痢疾用 覆盖。
11.洗涤仪器一般用试管刷等工具刷洗。洗过之后,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时,表明仪器已经洗净。
12.通常实验用剩的药品应【 】
A.放回原瓶 B.抛弃 C.带出实验室 D.放到指定容器内
13.下列不能加热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B.量筒 C.蒸发皿 D.试管
14.下列玻璃仪器,不能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
A.烧杯 B.锥形瓶 C.水槽 D.试管
15.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或有关规定,错误的是【 】
A.称量药品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B.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
D.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6.要准确量取45ml液体,选用的量筒规格最好是【 】
A.10ml B.500ml C.50ml D.100ml
17.用量筒量取10ml水,采用仰视读数的方法,则实际取水为【 】
A.10ml B.小于10ml C.大于10ml D.无法估计
18.下列关于加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应先进行预热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管口不要对着自己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后,不要立即用水冲洗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
19.下列关于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
B.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g C.称量前先调节天平的平衡 D.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2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
A.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B.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
C.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时,细口瓶与试管口
D.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21.用托盘天平称量50g食盐,放好砝码和称量物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应该【 】 A.调节左右平衡螺母 B.减少砝码
C.减少食盐 D.增加食盐
22.小英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面对刻度线,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判断
解析:---------。
23.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质时,左盘放了12g砝码,游码在0.3g处,右盘放食盐达到平衡,则他实际称量食盐的质量为【 】
A 12.3g B 12g C 12.6g D 11.7g
24.某同学加热2~3ml蒸馏水时操作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中加入2~3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③②⑤ B.④③⑤①② C.①③④②⑤ D.④⑤③①②
25.用容积为15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由下往上套,夹在试管的 ,注意手指 按在试管夹的长柄上。
2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盛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将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
D.为了节约火柴,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27.实验室加热约150ml某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28.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29.请写出化学实验室中常用带有刻度的仪器名称(列举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仪器,请按下列要求把仪器的名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1)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需要用 。
(3)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 。
(4)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
(5)收集少量气体时,需要用 。
31. 以下实验方法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B.过滤时,将待过滤的混合物直接倒入漏斗中
C.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取,也可直接倾倒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加砝码时先小后大
32.小明同学在做完加热实验后,清洗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引起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91张PPT。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人 工 降 雨人造舞台云雾 这些图片展示的事实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提问】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学科。如果你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老师,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你可以说些什么呢?
【回答】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
把脏东西留给自已。”
英语老师说: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水是生命之源)
物理老师说:水的沸点是100℃。
历史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水里。【思考】作为化学老师,肯定要说化学学科关于水的一些知识。要说出化学的特点,又能与水有联系就必须了解化学,研究化学。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回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1.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四个方面,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以后遇到这四个内容的任何一个都要把它们记住它,这就是所谓学习化学的方法。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学习化学和研究自然世界。2.化学的发展简史
①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②原子、分子论的理出:人类建立了这门科学。
③元素周期律: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④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⑤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发明和创新,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如门捷列夫、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其实同学们在动画片中知道许多化学知识。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化学给人类到来了什么。化学的
社会价值增产
粮食促进
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发展
生产增加
能源发展
材料改善
环境【分析】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人类制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记忆合金、超导金属等。
1.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2.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3.利用和化学开发新能源与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思考】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祸根。如酸雨、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等。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造福人类打好基础。【课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 B.合成新药物
C.设计电脑程序 D.防止环境污染
2.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可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C.化学可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3.某班组织了以“环境都是化学惹的祸吗”为主题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反方观点是“环境污染不全是化学惹的祸”。下列各项不能成为反方观点论举动是【 】
A.病菌导致流感 B.汽车鸣笛产生噪音
C.燃放鞭炮形成烟雾 D.电磁辐射引发白血病D CC【基础训练】
4.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积极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四大发明中与化学工艺密切相关的是造纸和 。早在商代我国人民就能冶炼
,春秋战国时期就能冶炼 。
5.你是否留心到人们生活观念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如:①青睐购买无氟冰箱;②洗衣服用无磷洗衣粉;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请从化学角度思考,若不采取上述措施,我们的社会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1) ;
(2) ;
(3) 。 青铜 铁空气将被污染水源将被污染生活环境将被破坏 火药D CD D 6.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包食盐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是由什么组成的 B.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C.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D.食盐的产地是哪里
7.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合成新物质 B.防止环境污染
C.空间形态和数量关系 D.开发新能源
8.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学会使用火
B. 公元前6500年出现陶瓷的制造技术
C.公元前800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D.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9.化学给我们带来了: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②农业高产所需的肥料;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①②③④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一、物理变化观察活动火柴梗形状变化水的状态变化石蜡形状、状态变化玻璃形状变化食盐状态变化无
无
无
无
无
火柴梗被折断
水气化
水凝固
火柴梗
水
石蜡石蜡融化成液体玻璃玻璃破碎食盐食盐溶解加热后
又得到固体食盐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等。 2.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归纳与总结】 物理变化明亮的火焰,
发光、发热黑色固体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白色粉末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二、化学变化 【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例如:
燃烧、生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酿酒酿醋、铁矿石炼铁等。【归纳与总结】 化学变化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镁 +氧气 氧化镁【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反应前、后的物质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就在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 “+”连接。
如:镁带燃烧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Mg O2 MgO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铜 + 氧气 氧化铜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与联系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五.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
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小结】【注意】 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课堂练习】1.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判断我们周围物质变化的类型有没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C有有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后变成白色固体 D.镁条燃烧后最终消失【布置作业】
1.火柴梗被折断,属于 变化,火柴梗燃烧,属于 变化
蜡烛点燃后发光发热,属于 变化,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属于 变化;
铁生锈后银白色变红褐色,属于 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2.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通常要注意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三个阶段。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是 的固体,燃烧时发出 、 ,燃烧后生成 。C物理化学化学化学物理生成新物质银白色 耀眼的白光 放热 白色粉末状固体3.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见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菜刀生锈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湿头发被吹干
4.在化学变化探究活动中,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依据是【 】 A.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物质颜色变化
5.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 】
A.即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只是形状变化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6.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C.再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寒冷的冬天在玻璃上出现好看的冰花 DCACB8.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密度大,水不易透出,高温时,蒸汽压力在混凝土内积聚,最后引起爆炸。试回答:高强度混凝土 火;高强度混凝土“爆炸”是 变化。
9.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_________________
等,这些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请各举一例说明:
(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物理变化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化学变化 。
(2)有气体放出的物理变化 ;有气体放出的化学变化 。不耐物理 发光、放热、变色、
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电灯发光放热镁条燃烧水变成水蒸气通电放出气体10家庭小实验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白色陶瓷盘子
【实验过程】
(1)观察石蜡。通常状况下石蜡是一种 ,质地 。
(2)点燃蜡烛。固态石蜡受热熔化成无色的 ,
这是 。同时发生的现象有蜡烛燃烧 。
(3)将白色的陶瓷盘子置于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
. 生成,这说明发生了 变化。
【实验结论】该实验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经常 。
1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D.电暖器取暖白色固体 较软液态石蜡物理变化 发光、发热 黑色粉末 化学伴随发生B12.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柴燃烧 D.面包发霉
1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榨取果汁 B.米酿成醋 C.消化食物 D.剩饭变馊
14.在探索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活动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混合成一种和原始大气基本一致的气体,放入真空的玻璃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一个星期后,他惊奇地发现仪器中果然有数种氨基酸生成。你从米勒的实验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AAA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一、物质的性质
【知识回顾】1.什么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写出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
1.观察金属铁和铜,找出它们的性质。
2.这些性质需要不需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表现?
3.物质的性质应该分几种?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溶解性等。毒性、氧化性、还原性、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
碱性、腐蚀性等。是否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不需要经过需要经过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几种常见物质在通常状况下的某些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问题中,
在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有下列关键字:“已经”、“了”、“在”等。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关键字:“能”、“不能”、“会”、“可以”、“易”、不易、”难”、“就”等。如:化学性质木柴燃烧—— 铁生锈——
木柴能燃烧——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二、物质性质的探究
【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铜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一、观察与问题
【实验】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后变黑? 变黑的是什么物质?
二、假设与预测(猜想)
A. 1.可能是烟灰;
2.如果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
B. 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三、实验与事实
设计实验证明: 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进一步实验:铜片不与火焰接触时加热擦不去猜想A~1错误猜想A~2
错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猜想~B是正确的四:结论与解释
1.结论: 黑色物质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Cu O2 CuO
△五、表达与交流 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铜 + 氧气 → 氧化铜
六、拓展与迁移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铜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能否变成黑色?2.解释: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氧化铜【小结】
物质性质的探究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科学探究分六步进行。
一、观察与问题;
二、假设与预测;
三、实验与事实;
四、解释与结论;
五、表达与交流;
六、拓展与迁移;【课堂练习】1. P~
2.有下列描述:①长期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食盐水会越变越咸;
②酒精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
③蔗糖加热后,会从固态变成液态,最后完全变黑;
④镁条点燃后会生成氧化镁;⑤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够生锈。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描述中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的是 。
【作业】1.下列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蓝色液体
2.把某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使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硬度 ;(2)密度 ;(3)颜色是 ;该金属的化学性质是 ;该金属与水反应发生了 变化。①②④⑤③D小比水小银白色能与水反应化学3.关于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 B.白色 C.不溶于水 D.易撕碎
4.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常见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 A.胆矾是蓝色固体,蔗糖能溶于水 B.刚鉄易生锈
C.汽油易挥发,二氧化碳能支持植物的光合作用
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A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延展性、
挥发性、溶解性等。C6.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铁制成炊具 B.煤气作燃料
C.把金打成金箔 D.用铜做导线内芯
7.小红看到某张照片上一只小猫坐在一种高分子材料上,尽管下面用火灼烧,小猫安然无恙。从这幅图中,你能推测出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性质是【 】
A.易导电 B.绝缘性好 C.密度小 D.绝热性好
8.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是【 】
A.推测 B.计算 C.写实验报告 D.科学探究
9.化学性质的探究一般有以下步骤:①观察与问题;②假设与预测;③实验与事实;④解释与结论;⑤表达与交流;⑥拓展与迁移。其中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是【 】
A.动手实验 B.提出问题 C.调查研究 D.总结归纳BD D A10.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一般是【 】
A.观察现象和假设 B.化学实验
C.解释现象和表达 D.假设、猜想和拓展
11.二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这里描述的是二氧化氮的 性质。
12.请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用序号填空: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装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汽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__
13.在生活中常常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来鉴别物质。请指出你是根据物质的哪些性质,鉴别下列物质的。(1)水和糖水 。
(2)铝和铅 。(3)酒精与碘酒 。(4)水和酒精_____ A物理CAABD 味道密度颜色气味14.小亮找到一根蜡烛,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到水里,可以观察到蜡烛 . ,说明蜡烛的硬度 ,蜡烛的密度比水 ,且不溶于水。
(2)点燃蜡烛时,观察到蜡烛 ,说明蜡烛熔点 。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 层,最明亮的一层是 ,用一根木条横放在烛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 变黑。
(3)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冒出。点燃“白烟”可以重新点燃,由此推测“白烟”是__________.
1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B.硬铝制作高压锅
C.铜丝做导线 D.作出结论浮在水面上较小小先熔化低三焰芯两端石蜡蒸气A16.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拿磁铁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17.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和图片,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此图及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推测修正液的性质。(1) ;(2) ;(3) 。 修正液
使用方法:使用前摇匀修正液,涂于修正处,待完全干后书写。
注意事项:用完后请及时盖上帽。严禁食用。B液体 具有挥发性 有毒 18.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把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
假设⑴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 片上;
假设⑵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与事实:
实验⑴ 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⑵
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移至的另一端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
上述实验⑴证实,假设⑴ (“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⑵证实,假设⑵ (“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空气的氧气铜+氧气 氧化铜不正确正确
△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 (“会”或“不会”)变黑。如果用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铝 + 氧气 氧化铝不会 △【复习题】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放出的热量
2.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D C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4.下列说法中,哪些指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哪些指的是物理变化?说明理由。
①煤气燃烧;②云变成雨;③铁锅生锈;④晾干湿衣服;⑤水在0℃结冰;⑥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火柴折断和燃烧前后不同,从而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④ ⑤① ③ ⑥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火柴折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火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可见,是否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火柴梗是白色固体是它的物理性质,用肉眼可以观察到;
火柴梗能燃烧是通过化学变化知道的。
可见,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6.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主要有哪些?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问题】 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2.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3.创造分离物质的方法【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结论】
(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 和 等,可以发现和验证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化学原理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问题与分析】1.蜡烛燃烧可能发生那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线状由石蜡制作白色、半透明、固态、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易切,浮于水面,
不溶解硬度较小密度小于水而且难溶于水发硬蜡烛安静、持续燃烧,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方有黑烟,火焰分三层,上层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石蜡有可燃性火柴靠焰心部分基本不变色而外焰部分碳化变黑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有白烟从烛芯飘出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汽,而后燃烧。 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或步骤):
1、观察对比:
实验前物质
实验后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等2、实验过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有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声音等现象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说明了化学实验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观察、操作、设计和评价实验【小结】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空气中的氧气比呼
出的气体中的氧气
含量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比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
气少。【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少的氧气。
【课堂练习】1.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分析,你认为蜡烛温度最高的部位是【 】 ①焰芯 ②内焰 ③外焰
A.① B.② C.③ D.①②DCC4.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出蓝色火焰且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这种蒸气可以燃烧且发出黄色火焰 ; 黄色火焰外围有蓝色火苗(一氧化碳比蜡烛蒸气轻)。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下表是他们的
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将燃烧的小木条分别插
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
的气体;另取两个充满
空气的集气瓶。分别滴
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少。对着一块玻璃片呼气与
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
璃片比对
【参观实验室】
一、化学实验室规则
1.按指定座位就坐,保持室内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3.实验前,认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4.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6.爱护仪器,节约药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7.实验完毕,按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工作。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二. 实验室中药品摆放的规律分类摆放
广口瓶三、常用的化学仪器1.主要用途: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注意事项:
加热后不能骤冷,
防止炸裂。试管 试管夹1.主要用途:用于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防止烧损和腐蚀玻璃棒主要用途: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蘸取少量固体或液体酒精灯1.主要用途:用于加热
2.注意事项:应用外焰加热,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绝对禁止向点燃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覆盖。胶头滴管1.主要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2.注意事项: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滴瓶1.主要用途:盛放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用后不能清洗铁架台主要用途: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烧杯1.主要用途: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注意事项: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底下要垫石棉网,使
受热均匀。量筒1.主要用途:量度液体体积
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容器;读数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集气瓶主要用途: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漏斗药匙主要用途:用于过滤主要用途:
用于盛取固体药品(粉末)锥形瓶1.主要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注意事项: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基本常识: 1、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
①不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把鼻子凑到瓶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特别是气体)。
药品气味的闻法是“飘闻” 即:
招气入鼻,由远及近,闻到即可。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
①如说明了用量,按规定量取用
②未说明用量时:
液体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药品的处理:
①用剩的药品的处理: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②废弃的药品的处理:倒入废物缸或倒 入指定容器中。【选用仪器】
取用粉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
【步骤】(1)先将试管平放 ;
(2)用药匙或纸槽将粉状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3)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
【注意】如果药匙太大放不进去或太短无法将药品送到
底,就可以用纸槽。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选用仪器】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
【步骤】
⑴将试管横放
⑵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到管口
⑶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块状固体缓缓滑到试管
【操作要点】 横放、放平、慢立、缓滑底2.块状固体药品的取放1.倾倒液体的操作要点: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
2.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
操作要点:保持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伸入
试管内,不可将滴管横放或倒持。
注意:液体药品盛装在
细口瓶中,固体药
品盛装在广口瓶中三、液体药品的取用3.量取液体时的操作要点: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的
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下面两种量取液体的方法是错误的仰视,读数会偏小,
取量会偏大。
俯视,读数会偏大,
取量会偏小。
小于大于称量物的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质量 = + 游码质量x x 称量物的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质量= + 游码质量x 5g 0.3g例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g(1g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药品的质量是【 】
A.5.3g B.5.1g C.4.7g D.5.4g例1.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则实际取水____20毫升
向量筒中注入水,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取水_____12毫升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码)【托盘天平的精度为0.1】 C五、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关于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的火焰】
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应使用外焰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2)两个绝对禁止: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注意事项】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覆盖 2、加热所用仪器:
a. 盛液体加热仪器:试管、烧瓶、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等。
b. 盛固体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等。
c. 直接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
d. 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需垫石棉网)
e. 不能加热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3、加热操作及注意事项:
a. 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先擦干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b. 加热时玻璃仪器底部不能接触灯芯,否则易炸裂。
c. 烧的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骤冷),否则可能炸裂。
d. 加热时应先要均匀加热(也叫预热), 然后再集中加热,否则易炸裂。
e.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1)操作要点: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先将试管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物质加热。
2)注意: a.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b.试管倾斜与水平面成45°角
c.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对着有人的方向。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六、洗涤仪器 干净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三、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进入化学实验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万一发生意外时.不要惊慌,要立即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罩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4)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覆盖。
(5)烫伤时,立即用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烧伤膏;割伤时,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作业】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应【 】
A.放回原瓶 B.带出实验室 C.放到指定容器内 D.抛弃
2.下列可以加热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B.集气瓶 C.滴瓶 D.量筒
3.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的有【 】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蒸发皿 ④量筒 ⑤烧杯 ⑥燃烧匙 ⑦石棉网
A. 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 C.①③⑥⑦ D.③⑤⑥⑦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块状药品时,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手拿
B.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结束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横放的容器口,然后再慢慢竖立起来 C A CD5.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为【 】
A.小于8毫升 B.大于8毫升 C.等于8毫升 D.无法确定
6.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3.3g食盐,称量时若指针左偏,此时应该【 】 A.增加药品 B.减少药品 C.增加砝码 D.减少砝码
7.实验室有下列仪器: (1)请说出仪器的名称:A__、B__ 、D__、G__、J___、K___;
(2)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字母)
实验室常用的热源_______;常用做少量药品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加热______________;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_____;用于溶解固体且加热时需垫石棉网_____;用于滴加少量液体_____;用于收集气体_________。 AB酒精灯试管、蒸发皿量筒烧杯滴管集气瓶8.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或___
(1)将块状固体药品加入试管内:先把试管 ,用 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内,然后把试管 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2)将粉末状药品加入试管内:先把试管放平,用 或 小心地送到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9.液体药品通常放在 或 里。
(1)取用较多液体试剂时,一般采用 的方法,取用时应把瓶塞拿下, 在桌面上,使标签 ,瓶口
_____________试管口(或量筒口)缓慢倒入,倾倒完毕应用试剂瓶口轻蹭试管口,以防止 。
(3)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使用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 保持水平。广口瓶钥匙 镊子放平镊子慢慢直立钥匙 纸槽试管底部细口瓶 滴瓶直接倾倒倒放向着手心处紧挨(贴)残液腐蚀标签凹液面最低处量筒10.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最常用的热源是 ,该仪器由 、 ______和 三部分构成。使用该仪器时应注意:(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灯壶容积的 。(2)绝对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立即用 盖灭。绝对禁止用
酒精灯。(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和 ,加热时要用 ,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4)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 覆盖。
11.洗涤仪器一般用试管刷等工具刷洗。洗过之后,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 时,表明仪器已经洗净。
12.通常实验用剩的药品应【 】
A.放回原瓶 B.抛弃 C.带出实验室 D.放到指定容器内
13.下列不能加热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B.量筒 C.蒸发皿 D.试管
14.下列玻璃仪器,不能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
A.烧杯 B.锥形瓶 C.水槽 D.试管酒精灯 灯体
灯芯 灯帽2/3燃着燃着的酒精灯灯帽嘴吹灭外焰 内焰 焰芯外焰湿抹布不聚成水滴 有不成股流下DBC15.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或有关规定,错误的是【 】
A.称量药品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B.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 D.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6.要准确量取45ml液体,选用的量筒规格最好是【 】
A.10ml B.500ml C.50ml D.100ml
17.用量筒量取10ml水,采用仰视读数的方法,则实际取水为【 】
A.10ml B.小于10ml C.大于10ml D.无法估计
18.下列关于加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应先进行预热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管口不要对着自己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后,不要立即用水冲洗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
19.下列关于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 B.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g
C.称量前先调节天平的平衡
D.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BCCDB2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
A.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B.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
C.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时,细口瓶与试管口
D.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21.用托盘天平称量50g食盐,放好砝码和称量物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应该【 】
A.调节左右平衡螺母 B.减少砝码 C.减少食盐 D.增加食盐
22.小英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面对刻度线,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判断
解析:---------。
23.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质时,左盘放了12g砝码,游码在0.3g处,右盘放食盐达到平衡,则他实际称量食盐的质量为【 】
A 12.3g B 12g C 12.6g D 11.7gCDBD24.某同学加热2~3ml蒸馏水时操作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中加入2~3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③②⑤ B.④③⑤①② C.①③④②⑤ D.④⑤③①②
25.用容积为15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由下往上套,夹在试管的 ,注意手指 按在试管夹的长柄上。
2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盛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将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
D.为了节约火柴,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D5ml中上部拇指C27.实验室加热约150ml某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A A B C D28.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29.请写出化学实验室中常用带有刻度的仪器名称(列举两种)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D30.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仪器,请按下列要求把仪器的名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1)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需要用 。
(3)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 。
(4)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
(5)收集少量气体时,需要用 。试管滴管烧杯蒸发皿集气瓶31.以下实验方法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B.过滤时,将待过滤的混合物直接倒入漏斗中
C.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取,也可直接倾倒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加砝码时先小后大
32.小明同学在做完加热实验后,清洗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引起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可能是加热时试管触及灯芯
或试管外壁有水
或试管发烫时用水冲洗等C第一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在化学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药品使用后有剩余,对这些药品正确的处置方法是【 】
A.倒入废液缸 B.放回原试剂瓶
C.交回实验室集中处理 D.投入通向下水道的水槽内
2.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集气瓶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3.取用8 mL液体时,最好选用的仪器是【 】
A.胶头滴管 B.10 mL量筒 C.50 mL量筒 D.100 mL量筒CC B4.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酒精灯的酒精含量不超过容积的3/4,不少于1/4
B.酒精灯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也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酒精灯不用的时候也可以不盖上灯帽
D.用火柴点燃就酒精灯
5.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没人的地方
B.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C.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直接加热
D.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可以不预热DA6.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拿细口瓶倒液时,细口瓶贴的标签的一面要被向手心
B.用酒精灯的内焰部分给物质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可以超过试管容积的1/3
D用药匙取用固体药品
7.如图下列使用胶头滴管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8.某同学量取15ml的水,读数时他俯视凹液面最低处为15ml,则实际量取的水是【 】A.大于15ml B.小于15ml
C.等于15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mlD B B二. 我会填(每空1分,共50分)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一门自然科学。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为 ,1869年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物质是由 和 构成的,分子的 和原子的 .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4.蜡烛的火焰分成 , ,和 三部分,温度最高的是 ,证明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可用 。为了防止固体 ,应先把容器 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 以后,再把容器 地 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 容器的 部。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元素 门捷列夫分子 原子 破裂 重新组合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将一火柴梗平放载蜡烛火焰上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
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打破容器 横
口 慢慢 竖立
缓缓地滑到底镊子或药匙7.实验室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 性或有 的。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 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药匙或纸槽
管口 管壁 倾斜
药匙或纸槽 试管底部6.取用固体粉末时,一般用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 和 上,可先使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 小心地送至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腐蚀 毒
手 闻
尝8.化学实验完毕,应将仪器 ,放回 。
9.根据下图所示仪器回答:(1)写出仪器名称:A. B. C. D. ______
(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
②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
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④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
10.指出图中倾倒液体药剂时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直立
标签朝下
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离开
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冼涤干净 原处 烧杯 试管夹 量筒 酒精灯
A
D
B
C三、实验题(共12分)
1.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与探究中:
(1)怎样得到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2)探究过程: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复燃氧气多变浑浊二氧化碳多玻璃片上
有小水滴呼出的气体
中水蒸气多2.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到达1%时,就对人有害,到达4%~5%时,会使人感到头痛、气喘眩晕;达到10%时,人就会人事不省,导致死亡。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存有二氧化碳,为了人的安全,你怎么实验之后,人才能进去呢?
3.现在实验桌上由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 点燃蜡烛,用绳子送于地窖中,如果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