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高中新课标精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必修2《高中新课标精编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9-06 18: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中化学必修2《高中新课标精编教案》
目 录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3节 化学键
本章复习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3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本章复习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笫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4节 基本营养物质
本章复习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本章复习
高中化学必修2《高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第1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从容说课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 ”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 元素周期表 2课时
第2节 元素周期表 3课时
第3节 化学键 2课时
本章复习 2课时
第1节 元素周期表
从容说课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期表的结构之后,据周期表来学习周期律,学生才有基础。因此新教材首先介绍周期表。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是学生已经熟悉的著名化学家,教材开始就登出了他的头像,使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爱屋及乌。教材首先介绍了门捷列夫发现并完善周期表的过程,直到呈现给学生的现在的周期表,不仅给出了周期表的结构,更培养了学生发展的观点,虽是开头聊聊数语,但作用是具大的。之后,介绍了表的周期、族;介绍了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O族等知识,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对应。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数、用眼看、动脑记,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是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材是以前面学过的Na、Cl所在的碱金属元素族、卤族为例,借助实验、图表、引导学生推断出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的是核素。核素的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很重要:从分子→原子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代医学上有关同位素应用的素材,帮助学生对核素的了解。
本节教学重点:无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IA、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 11 Na 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
(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
(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
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 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生1:A正确。因为按1—18列排列时,第15列则为原来的第VA:含N元素,最高价氧化物为N2O5。
生2:B正确。第2列为原第ⅡA,无非金属元素。
生3:C正确。第17列为卤族元素,第一种元素为F,无含氧酸。
生4:D错。第16列为原VIA,84号(P0)为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例2].(2002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 )
A.HF B.H30+ C.NaH D.H202
生1:选C。若把H元素放在VⅡA,即卤族元素中,则H元素的某些性质应与Cl、F等元素相似,即H元素的化合价应为-1价,支持这种观点的只有C。因为在NaH中 H呈现-1价。
师:这位同学是直接利用用信息,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2:我是利用排除法选C的。在选项A、B、D中,H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故不可能为答案。只有C中H元素为-1价,所以选C。
师生(鼓掌):同学们听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声):有!
[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核电荷数从Li→Cs逐渐增多。
生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生3: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2层增大到6层
师:很好!这是我们从微观原子结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再通过客观实验,加以分析、研究。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生1:都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但K先燃烧。
生2: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不一样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
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生1:Na、K与H2O反应都很容易,但K更剧烈,在烧杯中发出了“啪”“啪”的响声。
生2:烧杯中滴入酚酞后,颜色都变为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
师:(多媒本展示:Na、K性质比较表)
表(一)Na、K与O2反应
Na K
现象 易燃烧火焰呈黄色 易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结论 Na、K都易与O2反应,K先燃烧
表(二)
Na K
现 象 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溶液呈红色 相同相同相同有较微爆炸声
反应方程式 2Na +2H2O = 2NaOH+ H2↑ 2K + 2H2O = 2KOH + H2↑
结 论 Na、K都易与水反应,但K更容易更剧烈
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生1:除CS外,都是银白色质地较软,例如,可用小刀很容易切割。
生2:密度都较小,但从Li-CS依次增大。
生3:熔点低,且熔、沸点从Li → CS,逐渐降低。
师(微笑):同学们归纳很好,指出了规律性的知识。
[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
[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 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师(提示):题中碱金属是哪种元素?氧化物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知道吗?两种物质的比知道吗?请同学们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生1:可以设碱金属为R,其氧化为R2O,设R为xg,R2O为Yg然后列方程求解。
师(反问):若是这样假设、求解,可以吗?
生(齐声):不可以,这样未知数多,已知条件少,求不出。
师(追问):既然按常规的方法不行,请同学们换一下思维方式,再讨论,如何假设求解?
生2:既然常规假设未知数多,也可以利用极值法求解,这样可以减少所设的未知数。设全是单质时,可以求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设都是R2O时,又可求出R的相对原子量,其真实值应在这个范围内,确定了R,则下面利用常规方法就可以求解了。
师(微笑、鼓掌):很好,同学们听懂他的分析了吗?好,让我们来共同分析。
分析:(1)设碱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
R—------ROH
M 17+M
1.98g 2.76g
则有 M/(17+M) = 1.98g/2.76g
解之得:M = 43.15
(2)设全为氧化物,则有:
R2O —---------- 2ROH
(2M+16) 2(17+M)
1.98g 2.76g
则: 2M+16 1.98g
= 解之得M = 14.85
2(17+M) 2.76g
所以,该碱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范围应是14.85<M<43.15
查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可知该碱金属元素为Na或者K
(3)为Na时,设Na为xg,Na2O为Yg
Na——---NaOH Na2O —— 2NaOH
23 40 62 80
x 40 x /23 y 80Y/62
据题意:
x + Y = 1.98g 解之得: x = 0.46g
40 x /23 + 80Y/62 = 2.76 Y = 1.52g
(4)若K时,设K为mg,K2O为ng
则 K——KOH K2O ——2KOH
39 56 94 112
m 56m /39 n 112n/94
据题意: m + n = 1.98g 解之得: m = 1.64g
56m /39 + 112n/94 = 2.76 n = 0.34g
答案:(1)当碱金属元素为Na时:m(Na)= 0.46g,m(Na2O)=1.52g
(2)当碱金属元素为K时:m(K)=1.64g,m(K2O)=0.34g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一.元素周期表 二.碱金属1.原子序数=核电核数 2.结构 1.相似性 =质子数 (1)周期 2.变化规律 =核外电子数 (2)族
活动与探究
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
随堂练习
1.(2002年广东)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
是后者的4倍的是……………………………………………………………( )
A.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次外层电子数
2.(2000年广东)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8、18、18
3.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可能是 ( )
A.0族 B.主族 C.副族 D.Ⅶ族
4.现行元素周期表中已列出112种元素,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 ( )
A.第4周期 B.第5周期 C.第6周期 D.第7周期
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2个电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该元素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可能是第ⅡA族元素 D.该元素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6·下列单质中,与水或酸反应最剧烈的是 ( )
A.K B.Na C.Mg D.A1
7. 按Li、Na、K、Rb、Cs顺序递增的性质是 ( )
A.单质的还原性 B.阳离子的氧化性
C.原子半径 D.单质的熔点
8. (重庆市诊断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碱金属元素中,所有碱金属的氧化物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由于钠、钾的密度都小于1,所以,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都小于1
C.金属锂不能保存于煤油中,金属钾可以保存于煤油中
D.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钾含量太少,故需施用钾肥
9. 填写下列空白(广东高考题):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lO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 。
(2)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 Ⅷ 族。
(3)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位于第 纵行。
(4)所含元素超过18种的周期是第 、 周期。
10.在下表所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
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6种类型的编号填人表
内。归属类型为: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族元素,⑤金属
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元素 例外元素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
(1)S、N、Na、Mg
(2)P、Sb、Sn、As
(3)Rb、B、Te、Fe 、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AD 2.B 3.AB 4.C 5.BC 6.A 7AC 8 C
9.⑴818O ⑵ Ⅷ⑶ 17 ⑷ 六、七 10.⑴ N ③ ⑵Sn ④ ⑶Fe ①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
生:练习。
师:巡视、检查。
[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
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
生1:未标主、副族。
生2:未把过渡元素位置留出。
师(微笑):看似简单,要正确画出,必须作有意识的记忆。
[推进新课]
师: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生:看书。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 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1:C氯元素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1个e-而表现出很强的氯化性,Cl2很活泼,是典型的强氯化剂,可以和金属、H2、H2O等反应,我认为F、Br、I原子结构与Cl原子相似,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F2 、Br2、I2也应该是较强的氧化剂,也可能和金属、H2、H2O等发生反应。
生2:碱金属元素中,Li、K与 Na性质相似,是由于它的原子结构相似。但它们的原子结构也有不同之处:原子序数不等,原子半径不等,因此,导致了性质上的不同。F、Br、I原子结构也有与Cl原子结构不同地方,因此,F2 、Br2、I2的性质与Cl2也有不同的地方。
生3:从Li →Cs,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卤族元素与之相似,从F→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去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因此,F2 、Cl2、Br2、I2的氧化性可能依次减弱。
师(微笑):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
生(齐声):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师:很好!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
4.置换反应
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
表(一)卤素单质与H2反应
F2 Cl2 Br2 I2
与F2反应条件 暗处 光照或点燃 加热至一定温度 不断加热
氢化物稳定性 很稳定 较稳定 不如HCl稳定 不稳定、易分解
结 论 从F2→I2与H2化合越来越困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
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内容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结 论
新制饱和氯水 NaBr+CC14 Cl2↓I2单质氯化性逐渐减弱
KI+ CC14 振荡、静置、分层,下层呈紫色
溴水+KI+ CC14
生1:(1)反应后NaBr溶液中出现橙色
生2:(1)溶液分层,下层溶液呈橙色
生3:(2)中如分层,下层呈紫色
生4:(3)中分层,下层呈紫色
生5:(3)中 溴水黄色褪去,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
师:分别把3支试管让学生传递,认真观察
师:请同学们思考:加入CCl4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生1:使溶液分层,便于观察
生2:根据相似相溶原理,Br2、I2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使得现象明显,易于观察。
[知识拓展]
如果把CCl4换成苯,则又有什么现象?
生1:现象相似,也会分层,颜色不好说。
生2:会分层,苯在上层,苯层也会出现类似于CCl4层的颜色。
师:好,让我们再补充一个实验,把CCl4换成苯,再观察,并完成下表:
[多媒体播放课件]
内 容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结 论
新制饱和氯水 (1) + NaBr+ 分层,上层显橙色
(2)+KI+
师:请同学们看书P9,思考与交流
[多媒体投影]资料卡片:卤素单质的物理性
师: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该资料,试总结出其变化规律。
生1:从F2→I2,单质颜色逐渐加深
生2: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师:与前面教材(表1-1)所学的碱金属元素物理性质递变规律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有—颜色、溶、沸点变化。碱金属单质颜色基本不变,二者溶沸点变化正好相反。
师:请同学们看书P9,思考与交流。
生1:由上述知识可知,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都随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的变化,也出现规律性变化。
生2:碱金属元素,从Li→Cs,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生3:卤族元素,从F→I,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生4:碱金属、卤族元素都属于主族元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题剖析】
【例1】(1998全国)氯化碘(ICl)m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生1:选A。因Cl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所以选A
生2:选D。应该生成两种酸,HClO和HIO
师:哪个正确呢?
生3:都不正确,应选B。因为ICl与H2O反应不是氯化还原反应,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变,ICl中,I为+1价,Cl为-1价。故选B。
[教师精讲] 对,应选B。在Icl中I、Cl的化合价分别为+1、-1价,与H2O反应,与Cl2相似,但毕竟不同,要注意其不同的本质:元素价态不同。
答案:B。
【例题剖析】
【例2】(1996年上海,4)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溶、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师:本题较简单,请同学们自行分析。
生1:选B。A错,单质的熔沸点应逐渐升高,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D,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教师精讲] 很好。本题考查的是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对递变规律熟悉,即可顺利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B
【例题剖析】
【例3】 (2003上海)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与C60互为相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生1:选C。A错,13C中子数为7;15N中子数为8;B错,13C是原子,C60为单质,D错,15N核外电子数是7,中子数是8。
[教师精讲]分析很好,本题根据新科技成果命题,但考查内容简单,属基本概念判断,解题时,不要被形式所迷惑。
答案:C
师:通过前面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同学们是否会联想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有无关系?
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C-12是什么含义?
[多媒体展示课件:原子的构成]
AZX
师:实验证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取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近似为1。则把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相加,得到的整数值,就叫质量数,它是原子的一个重要性质。我们可以用“A”表示。好,同学们现在知道C中12的含义了吧?
生(齐声):知道!它表示C原子的质量数。
[多媒休展示: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
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
微粒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
电量 1 0 l
相对质量 1.007 1.008 1/1836
数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a%+B×b%+C×c%…(a%、b%、c%为原子个数百分比,A、B、C为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师:请同学看书P10表:氢元素的原子核,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氢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都是1;但中子数各不相同。
生2:原子名称也不一样。
生3:元素符号相同,都含“H”,但原子符号不相同。
师(微笑,赞许的目光):很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师:研究表明,与氢元素的原子核相似,同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我们就把这样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听说过“同位素”这一名称?我们班有没有家长在医院工作的同学?
生(齐声):有2个同学家长在医院工作!×××和×××。
生(站起来):听说过“同位素”这个名词,医院里利用放射性同素给肿瘤病人治疗—即常说的“化疗”。
师(微笑):请坐,那么,同学们,你确切知道什么叫“同位素”吗?它有哪些性质?具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好,请同学们看书,说明同位素的含义。
[插播医院放射同位素治疗仪给病人治疗的情景]
(上网查图片、资料贴上)
[板书]
三、核素
1、核素
2、同位素
[知识拓展]
1、天然同位素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变。
2、同位素原子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例如:
12C + O2 = 12CO2 ; 211H2+02=211H2O ; 212H2+02=212H2O
3、据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可求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周期表中我们常用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例如:C1:35.45,就是一个平均值。
(计算公式:M = M1 ×n1%+ M2×n2%)
课堂小结
卤族元素代表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掌握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假设、通过现代研究手段,证明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些“看不见”的粒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努力学习哟,让这些粒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布置作业
教材P11、T3、T5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卤族元素 1、结构 3、性质变化规律 (1)定义2、性质 二、核素 (2)性质 决定 1、核素 (3)用途结构 性质 2、同位素
活动与探究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调查。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 用 途
医疗卫生
考 古
工 业
农 业
能 源
其 它
随堂练习
1.某元素X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2.8 g跟O2充分作用,
可得到6 g化合物RO2。则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
A.第3周期ⅣA族 B.第3周期V A族
C.第2周期V A族 D.第2周期ⅣA族
2.若某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那么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 “
A.ⅢA族 B.ⅢB族 C.I B族 .D.IA族 ( )
3. 一些科学家预言,存在稳定的超重元素,如:N=184的原子,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ⅣA族。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七周期有50种元素
B.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84
C.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298
D.该原子核外有114个电子

4 随着卤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中正确的是 ( )
A.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B.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C.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 D.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5·卤素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卤素 ( )
A.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
B.均为非金属元素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大
6.下列液体分别与碘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上层液体为紫色、下层液体为无色的
是 ( )
A.四氯化碳 B.酒精
C.苯 D.氯水
7.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砹化氢(HAt)很稳定 B.单质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砹的原子半径比碘的原子半径大 D.单质砹是有色固体 ( )
8.(2004年春季全国,8)某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它们的原子具有不同的…… ( )
A.质子数 B.质量数 C.原子序数 D.电子数
9.(2003年全国新课程,8)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 )
A.34He B.23He C.24He D.33He
10·(2002年上海综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科学家曾利用14C对河姆渡遗址遗存稻谷的年代进行测定,稻谷中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脂肪和 ,因而可对它们进行14C测定。
放射性同位素在遗传学研究上应用的一个典型事例是 实验,在该实验中,科学家利用了放射性的35S和32P,从而得到了 的直接证据。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A 2.AB 3.D 4.AC 5.C 6.C 7.A 8. B 9.B
10. 糖类(或麦芽糖、淀粉、葡萄糖、蔗糖) 、 噬菌体浸染、DNA是遗传物质
习题祥解
1.(上网查找)
2.
元素名称 金 银 铜 铁 锌 钛
元素符号 Au Ag Cu Fe Zn Ti
核电荷数 79 47 29 26 30 22
周期 6 5 4 4 4 4
族 ⅠB ⅠB ⅠB Ⅷ ⅡB ⅣB
3.
物品 食盐 牙膏 消毒液 …
所含卤族元素 I F C1
卤族元素的性质
注意事项
4.(1)
元素 甲 乙 丙 丁
原子序数 6 8 11 13
元素符号 C O Na Al
周期 二 二 三 三
族 ⅣA ⅥA ⅠA ⅢA
(2) 甲与乙:C+O2CO2
乙与丙:O2 + 4Na ===== 2Na2O
乙与丁:3O2 + 4A1 2 A12O3
5.不能。因为由同位素原子的存在,原子的种类远远大于113种。
第1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从容说课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未作介绍,教学时,要明确这一点。可以适当地介绍一点排布规律,但不可作太多扩展,不能由此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时,可把教材给出的1-20号的元素核外电子层排布,以He、Na、Ar为例,让学生推出简单的规律即可。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是本节重点。教学时,切忌照本宣科,让学生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入手,根据实验探究,推出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教材中表格比较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填写。重在指导分析、推理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要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领会教材图1-9所包含的内容。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教学时不可盲目求快,要以学生理解,掌握与否为目标。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
本节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推进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子核模型示意图]
(教材1-7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
生1:这种示意图是一种层状的结构,一层一层的。
生2:中间有一个原子核,各层颜色不一样。
生3: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的比较仔细、全面,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是不相同的。我们把电子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称为电子层,就好像示意图中一层一层的。层与层之间是不连续的。
用n表示电子层,n=1、2、3、4……7或者用K、L、M、N、O、P、Q表示。
K表示第一层;L表示第二层……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书,体会、思考,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系?
生1: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生2:电子能量,K〈L〈M〈N……
师:既然我们认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科学研究证明: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能量纸的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排下一层,即是按照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到能量高的电子层依次排列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1-2,结合初中有关知识,结合前面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努力找出其排布规律。
生1:第一层排满可以排2个电子;第2层排满排8个。
生2:由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第3层排满排18个。
生3:最外层(除K层外)最多不超过8个。
师:同学们从有限的几种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推出的规律很正确。
[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量依据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2、电子层可以用K、L、M、N、O、P等表示。
3.最外层(除K为2外)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知识拓展]
4.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
5.倒数第3层不超过32。
6.每层电子容纳数,最多不超过2n2
【例题剖析】
【例题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结果填在表中。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
(3)C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之差是电子层数的2.5倍。
(4)D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
编 号 A B C D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 示意图
生1:因为M层上有电子,所以,L层上已经排满8个电子,所以A为硅元素。
生2:因为,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次外层电子电子只能为2个,所以,B元素为硼元素。
生3:可以列方程求解,设L层上有X个电子,电子层数为Y,则有:
X- 2 =2.5Y
讨论,Y=1时,X=4.5(舍去)
Y=2时,X=7
Y=3时,X=9.5(舍去)
所以,C元素为氟元素。
生4: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当为8时,为氖元素,当为4时,次外层上电子数为1,舍去。
【教师精讲】解本题时,要求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非常熟悉,有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答案:Si B F Ne硅硼氟氖
师:我们已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好,下面请同学们看书P13,把这个表填写好。
师:巡视,检查学生填表情况。
师:在分析研究上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表(一)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行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1-2
3-10
11-18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师:请同学们回答(并投影学生填表情况)
生1:我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不断增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原子序数3→10(8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1→8
原子序数:11→18(8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也是从1→8。
师(追问):能否把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叙述得再清楚一点呢?
生(讨论)。
生2:这种规律,是经过一定数目的元素种类之后,重复出现的,可以把它称作“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师:很好!就好像我们常用“星期”来计时间一样,每7天为一个周期,对元素来说,就是随原子序数递增,每隔一定数目最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多媒体播放“周期”的含义]
师:化合价是元素的重要性质(请同学回忆:什么叫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呢?
根据教材内容:请同学们讨论,完成下表:表(二)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化合价变化的规律:
原子序数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
1-2 +1 0
3-10 +1 +4 +5 -4 -1 0
11-18 +1 +4 +5 +7-4 -1 0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例题剖析】
【例题2】.某非金属X的最高正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有b个氧原子一个X原子
该酸的化学式为 。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然后说出解题的原理。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实物投影仪投影2-3份学生的练习】
师生共同分析。
生:可以先假设该酸的化学式为HaXOb,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出a=2b-m
【教师精讲】分析得很好,在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常常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要注意化合价有正负价之分。
答案:H2b-mXOb
【例题剖析】
【例题3】.有V、W、X、Y、Z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均小于20,其中X、Z是金属元素;V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W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填元素符号)(1)V ,W ,X ,Y ,Z 。
(2)写出 Z与V2W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师:这是一道有关电子排布的推断题,如何做这类题呢?请同学们思考。
生:思考,讨论。
生1:可以根据条件先求出W:氧元素,且W和Y的原子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Y最外层电子数为6,又因为核电核数W大于Y,所以Y为硫元素。于是可以确定X,为铝元素。
生2:因为Y为硫元素,核电核数Y大于Z,且Z为金属元素,所以,Z是钾元素。又因为核电核数V小于W,且V和Z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所以,V是H元素。
【教师精讲】很好,解推断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找到突破口,层层推进,逐个求解。过程中,要注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后,还要再验证结论。
答案:(1)H、O、A1、S、K
(2)2K + 2H2O ===== 2KOH + H2↑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学习了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重点是理解其变化的规律,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作业]
1.下列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请按下列要求填写化学式:
(1)只有2个原子核和2个电子构成的分子是 ;
(2)1个最外层有5个电子和3个只有1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3)1个最外层有4个电子的原子和2个最外层有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4)由3个最外层是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分子是 ;
(5)由2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由5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
参考答案:(1)H2(2)NH3(3)CO2(4)O3(5)HF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元素周期律1.电子层:不同的能量区域 1.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2.电子排布规律 2.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1)分层排布 (1)从+1→+7(2)从能量低到高排布 (2)从-4→0(3)其他规律
活动与探究
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元素种类如下:
周期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兀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32
请分析周期表与元素种类的关系,然后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 )
A.18种 B.32种 C.50种 D.64种
答案:C
随堂练习
1.(2003年全国新课程,1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2.(2003年春季,11)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分别为X、Y和Z,已知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
A.X2YZ4 B.XYZ3 C.X3YZ4 D.X4Y2Z7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4. 核电荷数为l一18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 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 核电荷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
5.若aAm+与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A. b=a-n+m
B.b=a—n—m
C.离子半径Am+D.原子半径A6.(2002年全国理综,11)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耗
等,则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7.(2002年春季,7)某元素X最高价含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且x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不是H2X,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3XO4
B.X是第二周期VA族元素
C.X是第二周期ⅥA族元素
D.X的最高化合价为+4
8.(2003年春季,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R所形成的含氧酸盐(MaROb)中的R元素必定呈现正价
B.只有非金属能形成含氧酸或含氧酸盐
C.除稀有气体外的非金属元素都能生成不同价态的含氧酸
D.非金属的最高价含氧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9.下列各组中,所含元素是按最高正化合价由高到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
A.Na、Mg、A1 B.F、O、N C.N、O、F D。S、P、Si
10.元素X的最低负化合价和最高正化合价代数和等于4,X可能是 ( )
A.C B.Si C.S D.Be
随堂练习答案:
1.C 2.A 3.CD 4.CD 5.B 6.B 7.A 8.A 9.D 10.C
第二节 周期律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微笑):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学生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请2-3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
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师:(手拿试管)在教室里走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
生1:未加热时,Mg、Al与H2O不反应,没有什么明显现象。
生2:加热到沸腾之后,Mg带表面有小气泡生成,且镁带表面有红色出现。而Al在加热之后,也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请据你的观察,填写好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一)
Na Mg Al
与冷H2O反应与沸H2O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沸水 现象 Mg带表面有气泡;Mg带表面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Mg(OH)2↓+ H2↑
结 论 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Al与水不反应。
(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书Al不与H2O反应,但是,Al可以和稀盐反应。那么,Mg、Al与稀盐酸的反应,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为了让学生观察更仔细,可以让学生把反应的试管分别从前向后传看)
生1: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很剧烈:镁带上、下翻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生2:铝片也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气泡,但是,明显没有镁与稀盐酸反应剧烈。
师:好,同学们观察比较仔细,回答的语言组织也较好。根据刚才2位同学的发言,及你自己的观察,请填写好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Mg Al
现象 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H2
反应方程式 Mg+2HCl= MgCl2+H2↑
结论 Mg、Al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Mg比Al更剧烈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做Mg、Al与H2O、稀盐酸反应之前都先用砂纸去掉它们表面的氧化膜,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什么原因?
生1:因为Mg、Al都比较活泼,以空气中存放时,很容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MgO、A12O3,而这两种氧化物都难溶于H2O ,所以,与H2O反应前要除去,以免干扰实验。
生2:MgO、Al2O3膜难溶于H2O,但易溶于酸,所以在反应前也应除去,防止影响实验。
师(微笑):很好,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比较一下未去氧化膜的镁、铝与酸反应的情况:
[知识拓展]
表面有氧化膜的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接取一小段镁带、一小片铝,分别放入2支试管,各滴入2-3ml稀盐酸,观察。
(可以让一学生来完成本实验)
生1:Mg带放入稀盐酸后,一开始无气泡,后来,气泡越来越多,直至Mg带被反应完。
生2:Al片放入稀盐酸,过一会儿,才慢慢产生少量气泡,之后,气泡越来越多,直至Al、H被反应完。
师:为什么刚开始都没有立即产生H2呢?
生(齐声):因为盐酸必须先和MgO、Al2 O3反应之后,Mg、 Al才能与酸反应。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Na、Mg、Al单质与H2O、酸反应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氢氧化物的性质。
[知识拓展]
实验三: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三)Mg(OH)2的性质
现象 加入NaOH 加入稀盐酸
反应方程式 沉淀溶解
结论 Mg(OH)2+2HCl= MgCl2+2H2O
Mg(OH)2能溶于盐酸 不能溶于氢氧化钠
实验四:Al(OH)3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
生1:加入稀盐酸时,Al(OH)3逐渐溶解,最终沉淀完全消失,溶液变为澄清。
生2:加入NaOH溶液时,Al(OH)3絮状沉淀也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消失,溶液变为澄清。
师(微笑):很好,请同学们讨论:Al(OH)3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说明了什么?
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并不时加入讨论。
生1:Al(OH)3与稀盐酸反应,属酸碱中和反应,Al(OH)3显碱性。
师(启发):NaOH是强碱与Al(OH)3反应生成盐和水。
生2:我们知道NaOH属于强碱,而Al(OH)3能溶于NaOH,说明Al(OH)3可能显一定的酸性,Al(OH)3是Al2O3对应的水化物,若Al(OH)3显酸性,则说明Al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l虽是金属元素,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非金属性。
请同学样完成下表:
[多媒体播放表格]
表(四):Al(OH)3的性质
加入NaOH, 加入稀盐酸
现 象
反应方程式 Al(OH)3+NaOH=Na AlO2+2H2O
结 论 Al(OH)3既能溶于,也能溶于稀盐酸
师:从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表(五)
Na Mg Al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NaOH Mg(OH)2 Al(OH)3
碱性强弱比较 NaOH强碱 Mg(OH)2中强碱 Al(OH)3弱碱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Na> Mg> Al
【例题剖析】
【例1】.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Y的核电荷数比X大2,Z的核电荷数比Y多4,1 mol X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1g氢气,这时X转为与氖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据上述条件,试回答:
(1)X、Y、Z的元素符号依次为 、 、 。
(2)X、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跟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别为① ,② 。
师:请大家分析如何求解
生:由“ 1 mol X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1g氢气”可以知道,X显+1价又由“X转为与氖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可以知道,X为钠元素,由此,可以确定Y为铝、Z为氯
【多媒体展示2-3位同学的练习】
【教师精讲】本题确定X是关键,定量关系:2X――――H2 不要找错。离子反应方程式写好之后,要注意检查两个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答案:(1)Na A1 C1
(2)①OH_ +H+ ==== H2O ② A1(OH)3 + 3H+ ====== A13+ + 3H2O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生1:非金属元素单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生2:气态氧化物的稳定性
生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师(总结):很好
[多媒体展示出:元素非金属判断依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15、3资料,之后完成下表:
S P S Cl
气态氧化物化学式 SiH4 PH3
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H2能反应 加热
对应水化物合或最高价氧化物 H2SiO3 HCl O4
酸性强弱 弱酸 中强酸 最强含氧酸
结 论
师:从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的分析、比较中,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声):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Na、Mg、Al、Si、P、S、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师:如果我们对其它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我们也可以得出与此相同的结论:
板书:元素周期律
[多媒体同时展示元素周期律内容]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实质是什么?”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
生1:原子序数的递增。
生2:电子层数的排列变化。
师(小结):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不是原子序数递增也不是电子层数的变化,而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变化。”
板书: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例题剖析】
【例2】.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师:哪个正确呢?请大家分析
生:分析,讨论。
生:“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能说明甲比乙非金属性强;②说明甲能氧化乙,也能说明甲比乙非金属性强,③能说明,④得电子多少与氧化性无必然的关系,只与得电子得难易有关。⑤也不能说明。
所以,应该选C。
【教师精讲】元素非金属性得强弱判断是重要得知识点,其判断得标准很多:与H2化合得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等。
答案:C。
【例题剖析】
【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
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白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生1:选B。虽然砹(At)的性质教材没有介绍,但是,它属于卤族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我们可以推出
砹应该是有色的,因为,从氟到碘,单质都是有色的,且颜色逐渐加深。
生2:选D。S、Se同主族,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所以H2S比H2Se稳定。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律是高考的重点。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A正确,因为, 铍的性质类似于铝,氧化物可能有两性。C正确,Sr是第ⅡA族元素,其性质类似于Ca、Ba,SrSO4与BaSO4相似,难溶于水。
【答案】 BD。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大量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布置作业
P18 T6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 元素周期律 从Na C1 从左 右 (1)定义: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减弱, (2)实质:核外电子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活动与探究
Al(OH)3性质探究
现 象 解释或方程式
1、通入
2、加入KOH溶液
3、加入Ba(OH)2
4、加入稀H2SO4
5、加入稀HNO3
结 论
随堂练习
1.金属还原能力大小主要是由下列哪些因素决定的 ( )
A.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多少
B.1mol金属失去电子的多少
C. 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
D.1mol金属与水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一 .
2.M、N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时,放出的能量M大于N,由此可知: ( )
A.M的氧化性小于N B.M的氧化性大于N
C.N2-的还原性小于M2- D.N2-的还原性大于M2-
3.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4.下列关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0、F、N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P、S、C1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增大
C.Na、Mg、A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D.Li,Na、K金属性依次增强 .
5.有A、B、C、D四种非金属元素:A、B在反应中各结合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
且B-的还原性小于A-的还原性;氢化物稳定性HDA.A、B、C、D B.B、A、C、D 。
C.A、B、D、C D.B、A、D、C
6.能够说明元素A的非金属性比元素B的非金属强的理由有 ( )
A.通常条件下,元素A的单质是气态,元素B的单质是固态
B.A、B两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原子半径AC.A的气态氢化物比B的气态氢化物分解温度高
D.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弱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7.下列排列顺序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0B.稳定性:PH3>H2S>NH3
C.酸性:H3P04D.碱性:A1(OH)38.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递增顺序的一组是 ( )
A.NH3、HF、PH3、HC1
B.SiH4、PH3、HC1、HF
C.SiH4、PH3、H2O、H2S
D.CH4、NH3、PH3、HCl
9.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1-、Br-、I-),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
A.Br-,C1-、I- B.Br-、I-、C1-
C. Br-,C1- D.C1-、I-、Br-
10.卤素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填化学式,下同)它们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C 2.BD 3.C 4.A 5.D 6.BC 7.B 8.B 9.B
10. F>C1>Br>I; F2>C12>Br2>I2; .H F>HC1>HBr>HI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3课时)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3、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未讲课之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屠龙之技”。
从前,有一个人想出门学艺,一老者问他“你想学习一门什么技术呢?”“杀龙”!这个人答道。“什么?杀龙技术?”老者吃惊地问。“是啊,杀猪,杀牛都是小技术,我要学一门高深的技术:杀龙。这样,我就能发大财了”。“你不会发财的,因为,你想学习的是一门徒有虚名的无用的技术,你想,就算你学好了,哪有这么多龙供你屠杀?”
师(微笑):听完了这个成语故事,大家受到什么启发?
生:(喜笑颜开、热烈讨论,)
生1:我感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生2:给我的启发是,学习知识要注意它的实用性。
生3:理论知识要能与实践相联系,要能对实践有指导,推动作用……
师(微笑):说得有理。任何知识,都要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所服务,即要注重它的应用。
[推进新课]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生:认真观察周期表,讨论。
生1:在周期表中,有2种不同的颜色,绿色表示的是非金属,淡绿色表示的是金属。
生2:如果画一折线的话,折左侧是金属元素(H除外),折线右侧是非金属元素。
师(微笑):好,下面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学过的碱金属元素(IA)、卤族元素(VⅡA)的性质递变规律。请思考:1、哪种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不包括放射性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
2、哪种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位于周期表中什么位置?
生1: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逐渐减,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与此相似,所以,从主族元素来看,在最下方的元素金属性最强。
生2: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同周期元素来看,元素金属性最强的应该在左端,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在右端。
生3:综合他们两人意见,元素金属性最强的应为铯(Cs)、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非金属性最强的是氟(F)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师(微笑):同学们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呢?请大家看书P16,图1-9。
生4:(鼓掌):我们分析是正确的!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2004江苏)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师:哪个同学先起来分析?
生 :选C。A错,电子从数多并不能说明元素得非金属性强。B错,沸点与非金属性无关。D错,Y把X置换出来,说明Y比X活泼。
【教师精讲】本题考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熟记并理解判断标准,不能随意变换标准。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合价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前面也学习了同周期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那么,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写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化学式,并标出Li、Na、K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实物投影仪:投影3份同学作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可以结合S元素,C元素、Mg元素,A1元素等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生(齐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所在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的电子数。
[板书](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知识拓展]
1、价电子数:元素外层电子—一般指最外层电子,有时还包括次外层电子,对主族元素而言,价电子数就是最外层电子数。
2、上述规律对主族元素成立,不适用于副族元素、零族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13-P14科学探究中的2个图表,分析其中1-20号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生1:从表中看出,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生2:因为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等于使该元素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时需得到的电子,所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板书](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中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例题剖析】
【例2】:氧化还原反应中除了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外,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RO3n-+6I-+6H+=R-+3I2+3H2O(R为主族元素)则:
(1)RO3n-中R的化合价为 ,n值为 。
(2)R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
师:同学们先分析、讨论。找出解题原理、方法。
生1:可以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求解。
(1)化合价为+5,n值为1
(2)最外层电子数为5
师(微笑):对不对呢!
生2:原理对,但(2)题错,最外层电子数应为7个,因为,由方程式可知R-中R最低负价为-1价,故最外层电子数应是7而不是5。
师:(微笑):很好,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3:还可以直接根据电荷守恒做,离子反应方式两边正、负电荷总数应相等,所以n=1。
【教师精讲】很好,解题时,要注意一题多解,当然,还要注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
(2)题,容易错为5个,忽略了题中所给的信息“R-”。因此,分析时要合理,不能有遗漏。
答案:(1)+5,1
(2)7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可能已经初步感觉到周期律、周期表的重要性,那么,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看书,P17并归纳其用途。
生:看书,教师巡视。
生1:利用周期律,可以发现新元素,并预侧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生2:在金属、非金属分区处,可以寻找新半导体材料。
生3:在过度元素中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回答较好。现在我们来共同归纳一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用途。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用途]
1、 预测新元素。
2、 寻找半导体材料。
3、 合成新农药。
4、 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
5、 进行“位、构、性”的推导。
【例题剖析】
【例3】(2002.上海市高考题)致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的目的。人们曾用乙醚、NH3、CH3C1等作致
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致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2周期: > >H20>HF;
第3周期:SiH4>PH3> >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H2S H20;CS2 C02;CCl4>CF4(选填“>”、“<”或“=”)。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1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的致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他类似的还可以是 。
(4)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 。
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填写字母)
①毒性②沸点③易燃性④水溶性⑤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师:这是一道集基础知识考察与实际应用与一体的综合题,怎么分析?
生:讨论。
生1:(1)CH4 >NH3;H2S>HC1第2周期氢化物CH4、NH3,H2O、HF题中已给出可燃性H2O>HF,再结合常识:CH4是一种很好的燃料,H2S也是易燃气体。所以,CH4 >NH3,H2S>HC1。
生2:(2)H2S> H2O,CS2>CO2,因为,已知H2S有剧毒,H2O是无毒的m ,且CO2也是无毒的,所以,我认为H2S> H2O;CS2>CO2。
师:除了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判决之外,能否从题中所给的信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呢?
生3:我看从所给的PH3>NH3;CC14>CF4,N、P、Cl、F分别属于同主族元素,体现出从上到下毒性逐渐增强,所以,可以这样认为:H2S> H2O;CS2>CO2。
生4:(3)还可以是CC1F3或CFC13,因为新致冷剂沸点应介于CC14、--CF4之间。即化合物中F原子小于4,C1原子小于4。
生5:(4)大气臭氧层被破坏;a。由(1)、(2)、(3)所给的信息涉及到可燃性、毒性、沸点,所以,选a。
【答案】 (1)CH4、NH3;H2S 、HC1(2)>;>;(3)CFCl3(或CF3Cl);(4)使大气臭氧层出现空洞,a。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有多么巨大的指导作用。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不久的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报效祖国,服务全人类!
生1:(热烈鼓掌)!
布置作业:教材P18,T4,T5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预测新元素1.金属性.非金属性与 2..位构性的推导 4.找半导体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新农药等 位 构2.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性
活动与探究:
1、 上网或查阅其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门捷列夫事迹简介。
2、 查阅资料,最新发现的是一种什么元素?
随堂练习
1.A、B、C、D、E五种元素从左向右按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序数为5个连续的自然
数)的顺序排列如下:
A B C D E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E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价时,D元素的负化合价可为-2价
B A(OH)n为强碱时,B(OH)m,也一定为强碱
C HnDOM为强酸时,E的非金属性一定很强
D.HNCOM为强酸时,E的单质可能有强还原性
2.(2000年全国,14)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z,
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z+2 B.z+4 C.z+8 D.z+18
3.(2000年春季,10)已知元素砷(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B.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主族元素
C.砷原子的第3电子层含有18个电子
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
4.某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阴离子的符号是RO3-,则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
A.HR B.H2R
C.RH3 D.RH4
5.铝和铍的性质十分相似,下列关于铍性质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铍能与强酸或强碱起反应
B.氢氧化铍不溶于水
C.氧化铍的化学式Be2O3
D.铍的金属性比镁强
6.(2004·山西)下列叙述中的非金属元素,其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
A.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单质在常温下是液态的元素,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7.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若将来的发现把第七周期全排满,则下列推论可能错误的是 ( )
A.第七周期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
B.该周期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单质一定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C.该周期ⅦA族元素是金属元素
D.该周期ⅢA族元素的氢氧化物性质与A1(OH)3相似
8.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做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9.今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 ( )
A.硅原子和钠原子 B.硼原子和氦原子
C.氯原子和碳原子 D.碳原子和铝原子
10.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形成的-2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比氦的核外电
子数多8个,B元素的一种氧化物为淡黄色固体,该固体遇到潮湿的空气能生成A的单质;C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二价金属,当2.4gC与足量热水或稀盐酸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均可产生2.24LH2;D的M层上有7个电子。
(1)A、B、C、D各是什么元素
(2)写出B、C、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并比较其酸碱性
(3)比较D的气态氢化物与H2S和HF的稳定性。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AD 2.B 3BC 4.C 5.CD 6.D 7.B 8.C 9.D
10. (1)O、Na、Mg、C1(2)NaOH,Mg(OH)2,HCl04(3)稳定性H2S习题详解
1.B
2.(1) Na<K (2)Al>B (3)Cl>P (4)Cl>S (5)O>S
分析: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要元素放到周期表中,根据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来判断。
3.(1)HNO3>H2PO4 (2)Mg(OH)2>Ca(OH)2 (3) Mg(OH)2>Al(OH)3
分析:解释同上
4.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
分析:钫(Fr)属于第ⅠA 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都与钠(Na)相似。
5.(1)Ba>Be
(2) Ba也要密封保存
分析(1):铍、镁、钙、钡都属于第ⅡA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从上到下金属逐渐增强。钡金属性比铍强,与水反应要比铍剧烈得多。
(2)钡比钙要活泼,钙容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以,钡更容易被氧化,也要密封保存
6.(1)7,4
(2)七周期、ⅣA
(3)金属
分析: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可以利用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以及上下相邻两周期原子序数的差进行推断。0族元素上下相邻两周期原子序数的差为:8、8、18、18、32,可以推知:0族最后一种元素氡,原子序数为86,属于第六周期,第七周期与第六周期原子序数相差32,所以,第七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6+32=118,向前推,即可以推出114号元素为第七周期,第ⅣA。
第三节 化学键
从容说课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是离子键。重点是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及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在电子式的学习里,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用电子式表示出AB型(如NaCl)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却并未讲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A2B及AB2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此时再指出错误所在。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最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补充了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一是和前面所学卤族元素中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相对照,扩充学生的知识;二是学生在初中就知道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通过形象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探究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由于氯气与氯化氢均为大气污染物,所以采取了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后面共价键的讲解中,用了拟人法,以集中学生精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了多种类型(如单质、AB型、AB2、AB3、AB4)的电子式的写法,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如Na2O2、H2O2、NaOH、NH4Cl)的电子式的写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由H2和HCl都是由共价键构成的,这两种物质中的共价键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引入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最后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比较作结,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本节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化学键的概念
4.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学难点
1.化学键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
生:不是!
师:试举例说明。
生1:如氢原子和氟原子在常温下相遇能形成氟化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氦原子在同一条件下就不发生化学反应。
生2:如金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金戒指和银耳环放一起无变化,把金器和铁器放一块也不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生3:稀有气体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和其他物质的原子相遇时,很难起反应,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生4:要是任意原子相遇都能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话,这世界简直就无法想象!
……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以上例子说明,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进行组合,有的不能,这说明在能组合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的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和新的物质。而原子和原子组合时,相邻的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化学键,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化学键
师: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推进新课]
师: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还须从我们初中学过的离子化合物说起。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请举例说明。
生: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锌、氢氧化钠等。
师:一点不错!下面,我们就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来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图1-3-1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生:钠在加热的情况融成一个小球,当把盛有黄绿色气体的集气瓶扣于预热过的钠上方时,钠剧烈燃烧,瓶中出现大量白烟,原来的黄绿色逐渐消失!
师:瓶中出现的白烟是什么呢
生:氯化钠的固体小颗粒。
师: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Na+Cl2====2NaCl
师: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
图1-3-2
[引导探究]
师:生成新的氯化钠分子!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的呢 亦即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作用呢
要想知道究竟,我们必须从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上入手分析。
请大家回忆以往学过的知识,回答: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使自己的结构变成什么样的结构的倾向
生:稳定结构。
师:什么是稳定结构
生: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K层为最外层时是2个电子。
师:它们通常通过什么方式来得到稳定结构
生甲:通过得失电子。
生乙: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应该是乙种说法完整。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填写下表
[多媒体展示]
学生:填表
师:请一个同学把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教师指正书写中出现的错误。
[多媒体展示]
图1-3-3
师: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用电脑形象地表示如下:
[展示多媒体课件]
①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
②钠原子与氯原子互相接近(发生反应);
③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跑到氯原子上去,钠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生成氯化钠。
师:从原子结构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钠跟氯气反应时,由于钠元素的金属性很强,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掉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师: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我们把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板书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师:请大家看下列演示
[展示多媒体课件]
画面上出现一个插有红旗的目的地,内注明“稳定结构”,附言是“携8个苹果者方可进来!”目的地外面,有两个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