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一.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物性。
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通过对Na、Na2O、Na2O2、Cl2等具体物质的研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可归纳为:观其色态,闻其气味;类比迁移,预测性质;设计实验,察其变化;分析归纳,究其原因;书写报告,反思提高。
1.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钠是活泼金属,其原子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成为Na+。它可以与水、酸、非金属单质、盐溶液等发生反应。
实验 现象 解释
与水反应(水中预先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①浮:钠浮在水面。 密度比水小
②熔:熔化成闪亮液态小球。 钠熔点低于水的沸点,反应放热使其熔化,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形成液态小球。
③游:在水面无规则迅速游动。 钠与水接触部分放出氢气,但各个方向产生的气体不均匀,推动钠球迅速无规则游动。
④声:发出咝咝声 反应剧烈且放出气体
⑤红:钠球经过处溶液变红,过一会烧杯中溶液全部成为红色。 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变红
与O2反应 常温下在空气中迅速失去金属光泽,由银白色变成灰白色 生成白色的Na2O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生成淡黄色的Na2O2
与Cl2反应 加热熔化的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生成白色固体NaCl
与CuSO4溶液反应 类似于与水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Cu(OH)2沉淀
2. Na2O、Na2O2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Na2O Na2O2
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 溶解,加酚酞时呈红色 产生气泡,加酚酞时先变红,后褪色
用棉花包少量固体后,通入CO2或吹气 白色粉末 着火燃烧
结论 典型的碱性氧化物Na2O+H2O=2NaOHNa2O+CO2=Na2CO3 不是碱性氧化物2Na2 O2+2H2O=4NaOH+ O2↑2Na2 O2+2 CO2=2 Na2CO3+ O2↑有漂白性(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3. 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氯是活泼非金属,其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成为Cl-。氯气能与水、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实验 现象 反应方程式
与水反应 得到黄绿色溶液 Cl2+H2O=HCl+HClO
H2在Cl2中燃烧,产物中加少量水 剧烈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大量白雾,加水后得无色溶液,滴加石蕊试液呈红色 Cl2+ H2====2HCl
细铜丝在Cl2中燃烧,产物中加少量水 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浓烟,加水振荡得蓝绿色溶液,稀释得蓝色溶液 Cu +Cl 2====CuCl2
细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物中加少量水 剧烈燃烧,产生棕红色浓烟,加水振荡得棕黄色溶液 2Fe +3Cl2 ===2FeCl3
4、氯水成分的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观察并小心闻其气味 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 有氯气
2 取2mL新制氯水于小试管中,加无水硫酸铜粉末 白色粉末就变蓝色 有H2O
3 取2mL新制氯水于小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一会又褪色 有H+和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lO)
4 取2mL新制氯水于小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 有Cl-
5 在小试管中加入3小块石灰石固体,再加入10mL新制氯水 有气泡产生 有H+
6 用小试管盛满新制氯水后用橡皮塞塞紧,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放在阳光直射处 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底部有无色气泡产生 HClO见光分解,产生O2
7 将几片有色鲜花花瓣放在50mL烧杯中,再加入10mL新制氯水浸没花瓣 花瓣褪色 HClO有漂白性,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探究结论 新制氯水中有H2O、Cl2、 HClO 等分子,有 H+ 、 Cl- 、ClO-等离子。
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
[注意事项]
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后,将瓶倒立,重复一次。
3.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溶质。
4.容量瓶不能长时间存放溶液,配好的溶液应及时转入试剂瓶中。
[误差分析]
1.称量:若称量物错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配出的溶液浓度偏低。因为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2.未洗涤溶解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液未转入容量瓶,配出溶液的浓度偏低,因为溶质少了。
3.量筒量取计算浓溶液体积时仰视刻度,浓度偏大,因为实际值比仰视读数偏大。
4.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洗涤了量筒(或移液管),则浓度偏大。因为量筒(或移液管)在刻度时,没有把附在器壁上的残留液计算在内,用水洗涤反而使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造成浓度偏大。
5.未等溶液冷却就定容,浓度偏大;因为配出的溶液在容量瓶中冷却后实际体积偏小。
6.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浓度偏小。因为溶液凹面最点高于标线,滴水过多,溶液体积偏大(若俯视定容则相反)。
7.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液面最低点低于标线,再补滴水至标线,浓度偏小,因为刻度容量瓶标线时,对溶液体积变化作了考虑,补滴水,反而使体积增大。
8.配NaOH溶液,称量NaOH固体时在托盘上垫纸或直接称量,会使浓度偏小,因NaOH会潮解,称取的NaOH质量少于所需质量。
9.定容时滴水超过了刻度线,后用滴管吸出至刻度线,浓度偏小,因溶质减少了。
五、物质的量及其有关计算
1.基本公式: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