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
A.10℃ 20mL 3mol/L的X溶液 B.20℃ 30mL 2molL的X溶液
C.20℃ 10mL 4mol/L的X溶液 D.10℃ 10mL 2mol/L的X溶液
2.在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 ( )
A.2:3:2 B.2:3:3 C.1:3:2 D.3:1:2
3.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
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
A.0.02 mol/(L min) B.1.8mol/(L min) C.1.2 mol/(L min) D.0.18 mol/(L min)
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 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 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 )
A.30℃ B.40℃ C.50℃ D.60℃
5.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 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C 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D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6.反应4(气)+5(气)4NO(气)+6(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
A (NH3)=0.0100mol.L-1.s-1 B (O2)=0.0010mol.L-1.S-1
C (NO)=0.0010mol.L-1.s-1 D (H2O)=0.045mol.L-1.s-1
7.盐酸倒在碳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 )
A.增加碳酸钠的用量 B.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增加一倍
C.盐酸浓度增加一倍,使用量减半 D.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减半
8.一定的固体硝酸银置于一容积不变的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NO3(固)2Ag(固)+2NO2(气)+O2(气),2NO2(气) N2O4(气),2min末,测得固体减重6.2g,且C(NO2)=0.04mol/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min后容器内C(NO2)=0.04mol/L B.2min内V(O2)= 0.0125mol/(L·min)
C.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3.1g/L D.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11%
9.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10、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达平衡的( )
(1)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2)单位时间内生成,同时生成
(3)、、的浓度不再变化。 (4)、、的压强不再变化。
(5)混合气体的总压不再变化。 (6)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7)单位时间内消耗,同时生成
(8)、、的分子数之比为。
A. (2) (8) B. (1) (6) C. (2) (4) D. (3) (8)
11、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NO(气)+O2(气)2NO2(气)+热量,
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
B.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
12、下列叙述表示可逆反应N2 + 3H2 2NH3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A.N2、H2、NH3的百分含量相等
B.单位时间,消耗a mol N2的同时消耗3mol H2
C.单位时间,消耗a molN2的同时生成3a mol H2
D.反应若在定容的密器中进行,温度一定时,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13、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气体反应可以说明
A(气) + B(气) C(气)+D(气)
在恒温下已达到平衡的是 ( )
A.反应容器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A气体和B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C.A、B、C三种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D.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对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增加或生成物浓度的减少来表示
C.若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5mol·(L·S)-1就是指在该时间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都为0.5 mol·L-1
D.化学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15、某学生用纯净的Cu与过量浓HNO3反应制取NO2,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图中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段表示开始时,反应速率稍慢
B.B段表示反应速率较快,可能因为产物有催化作用
C.BC段表示反应速率最快,在该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最多
16、.反应4A(s)+3B(g)== 2C(g)+ 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比值是3:2:1
C.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min)-1
D.在这2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逐渐减小的
二、填空题
1、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 EMBED Equa
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进10mL水。写出针
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 ______。可将此针筒
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___ ____;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
13、(4分)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mol·L-1,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用纯净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
(1)(4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分析判断:________段化学反应速率最快,_______段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多。
(2)(4分)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 )
A.蒸馏水 B.氯化钠固体
C.氯化钠溶液 D.浓盐酸
(3)(4分)除了上述方法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化学反应速率?(至少回答两种) 。
22.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1价)和S(+6价)的速率如图所示,已知这个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c(H+)增大而加快。
(1)反应开始进行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
(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
。
三、计算题
21.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CH3COCH3+I2 → CH3COCH2I +H+ +I-。 25℃ 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式决定:v=2.73×10-5c(CH3COCH3)c(H+) mol/(L s)。
25℃时,如果c(I2)、c(CH3COCH3)、c(H+)的起始浓度依次是0.01mol/L、0.1mol/L、0.01mol/L,求:
(1)反应开始时的速率是多少?
(2)当溶液中的I2消耗一半时,反应速率比开始时慢还是快
22. 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开始至2min、5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
(3)5min后Z的生成速率比5min末Z的生成速率 (大、小、相等)。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C 6.C 7C 8.BC 9.D 10.A 11.A 12.CD 13.C
14.D 15.AB 16.BD
17. 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气体和溶液均变为无色;氯水中的平衡:Cl2+H2O HCl+HclO,由于HclO逐渐分解而不断地向右移动,最终了Cl2耗尽,全部转化为O2,导致气体体积缩小和黄绿色消褪。
18. 0.02mol·(L.s)-1
19.(1)EF、EF;(2)AC;(3)改用较大块的碳酸钙固体,或用与盐酸不反应的东西将碳酸钙部分包住,或加入醋酸钠溶液等。
20. (1)2KCl O3+6NaHSO3==3Na2SO4+2KCl+3H2SO4,溶液中c(H+)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2)随着反应的进行,KClO3和NaHSO3浓度明显减小,后期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21. (1)v0=2.73×10-8 mol/(L s)
(2)当I2消耗一半时,
c(CH3COCH3)=0.1mol/L—1/2×0.01mol/L=0.095mol/L,
c(H+)=0.1mol/L+1/2×0.01mol/L=0.015mol/L,此时的反应速率vt=2.73×10-5×0.095×0.015mol/(L s)=3.89×10-8 mol/(L s)显然 vt > v0,所以反应速率比开始时快。
22.(1)3X+Y 2Z
(2)0.05 mol·(L·min)-1;0.04 mol·(L·min)-1
(3)5min时,反应达到了平衡,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不再改变,故5min后Z的生成速率与5min末Z的生成速率相等。
www.
w.w.w.k.s.5.u.c.o.m
www.
V(CO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