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章节复习及练习讲评
知识与能力:
1.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并会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学会利用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对电解池、原电池等电解原理实际应用的电极材料和电极反应式判断和书写;
3.解决好电子转移的关系来完成电解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点的简单回顾,以及考点的归纳分析,进一步在练习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在讲评中强化一些概念和多增加一些注意点,以协助和补充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抓主干去枝叶来拓展思维,在头脑这高层领域里对知识点的有新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循序渐进的思维历程,在研究和探讨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课 型:练习研讨课
教学重难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考点以及对练习的把握,如何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开动脑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一课时)
【考点归纳】本章教科书以“能量转化”为主线,首先学习了通过实验测定方法和理论方法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然后学习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二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一起阅读P26--27)
【考点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考点二】电解原理极其应用
1.电解池判断
2.电极反应
3.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考点三】原电池工作原理极其应用
1.原电池判断
2.电极反应
3.化学电源
【题1】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D)
A.反应物的状态 B.生成物的状态 C.反应物的多少 D.表示反应热的单位
【解析】反应热指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与物质状态有关,与表示反应热的单位无关。
【题3】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A.2C2H2(g)+5O2(g)==4CO2(g)+2H2O(l) ΔH=-4b kJ mol-1
B.C2H2(g)+5/2O2(g)==2CO2(g)+H2O(l) ΔH=-2b kJ mol-1
C.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b kJ mol-1
D.2C2H2(g)+5O2(g)==4CO2(g)+2H2O(l) ΔH=b kJ mol-1
【解析】放热反应中ΔH <0,所以B、D错误。生成1molCO2时放出b kJ的热量,所以,生成4molCO2时放出热量为4b kJ,所以A正确。
【题4】已知:①C(s)+1/2O2(g)==CO(g) ΔH1=-110.35 kJ mol-1
②CO(g)+1/2O2(g)==CO2(g) ΔH2=-282. 75 kJ mol-1
③C(s)+ O2(g)== CO2(g) ΔH3,则ΔH3等于 (D)
A.+172.22 kJ mol-1 B.- 172.22 kJ mol-1 C.+392.92 kJ mol-1 D.- 392.92 kJ mol-1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①和②式相加可得③式。所以ΔH3=ΔH1+ΔH2。
【题5】1L0.1 mol L-1agNO3溶液在以Ag作阳极,Fe作阴极的电解槽中电解,当阴极增重2.16g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设电解按理论进行,溶液不蒸发)(C)
A.溶液的浓度变为0.08 mol L-1 B.阳极上产生112mLO2(标准状况)
C.转移的电子数是1.2041022个 D.反应中有0.01mol的Ag被氧化
【解析】Ag作阳极,Fe作阴极,电解1L0.1mol/L AgNO3溶液,阳极电极反应:Ag→Ag++ e-,阴极电极反应:Ag++ e-→Ag,当阴极增重2.16g,即有0.02mol Ag析出,转移电子0.02mol,C正确。同一时间段内,阴、阳两极通过电子量相同,所以溶液的浓度不变,A错。阳极上Ag失电子,被氧化,阴极上Ag+得电子,被还原,析出0.02mol Ag ,故B、D错。
【题6】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化学方程式中,Q1A.2H2(g)+O2(g)==2H2O(g) ΔH= -Q1 kJ mol-1
2H2(g)+O2(g)==2H2O(l) ΔH= -Q2 kJ mol-1
B.S(g)+ O2(g)==SO2(g) ΔH= - Q1 kJ mol-121世纪教育网
S(s)+ O2(g)==SO2(g) ΔH= -Q2 kJ mol-1
C.2C(s)+ O2(g)==2CO(g) ΔH= -Q1 kJ mol-1
2C(s)+ 2O2(g)==2CO2 (g) ΔH= -Q2 kJ mol-1
D.H2 (g)+Cl2(g)==2HCl(g) ΔH= -Q1 kJ mol-1
2H2(g)+2Cl2(g)==4HCl(g) ΔH= -Q2 kJ mol-1
【解析】A选项中,生成2molH2O(l)比生成2mol H2O(g)放出热量多。B选项中,S(s)变为S(g)需吸收能量,等物质的量的S(s)生成SO2(g),放出的能量少于S(g)生成SO2(g)放出的能量。C选项中,C(s)充分燃烧放出的能量大于不充分燃烧放出的能量,所以正确答案为A、C、D。
【题7】将铂电极放置在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CH4和O2即可产生电流,称为燃料电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通入CH4的电极为正极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H2O+O2+4e-→4OH-
③通入CH4的电极反应式是CH4+2O2+4e-→CO2+2H2O
④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CH4+10OH-→CO32-+7H2O+8e-
⑤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⑥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解析】CH4燃料电池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CH4+2O2== CO2+2H2O。碳的化合价升高,CH4为负极材料上发生反应的物质,O2为正极材料上发生反应的物质,②④正确。在原电池溶液中,阳离子向原电池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确的为②④⑥。21世纪教育网
【题8】四个电解装置都以Pt作电极,它们分别装着如下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定其pH变化,所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D)
A B C D
电解质溶液 HCl AgNO3 BaCl2 KOH
pH变化 减少 增大 不变 增大
【解析】A选项就是分解HCl,所以是溶质HCl减少,故溶液的pH值增大。B选项是属于放氧生酸型,所以溶液的pH值减小。C选项是属于放氢生碱型,所以溶液的pH值增大。D选项实质是电解水,所以溶液的pH值增大。因此答案为D。
【题9】电解硫酸溶液时,放出25mL(标准状况)O2,若以等量的电荷量在同样条件下电解盐酸溶液,所放出的气体的体积最接近下列数据中的是(D)
A.45mL B.50mL C.75mL D.100mL
【解析】电解硫酸时,实际电解水,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
而电解盐酸溶液,实质是HCl分解,则生成的气体有氢气和氯气,所以生成的气体体积为。
【题10】用惰性电极电解pH=6的CuSO4溶液500mL,当电极上有16mg铜析出时,溶液的pH约为(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阴极上无H2析出)(B)
A.1 B.3 C.6 D.9
【解析】电解CuSO4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O2↑+2H2SO4,生成H2SO4的物质的量= 则此时溶液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H+)=
pH=-lgc(H+)=3
【题11】高铁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3Zn+2OH-===3Zn(OH)2+2 e-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5OH-=== FeO42-+4H2O+3e-
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解析】由电池反应可看出放电时锌失电子参与负极反应,A正确;充电时
Fe(OH)3→K2FeO4,铁的化合价升高,参与电解池的阳极反应,B正确;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应有1mol K2FeO4被还原,C错;放电时正极附近有KOH生成,D正确。
放电
充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题13】用惰性电极分别电解下列各物质水溶液一段时间后,向剩余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量水,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浓度的是(B)
A.AgNO3 B.Na2SO4 C.CuCl2 D.KCl
【解析】从题中可知,只要加适量的水就可复原,说明电解的时候实质就是由于水的分解,因而电解的溶液是强含氧酸、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或强碱。
【题14】将两个铂电极插入500mL CuSO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定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0.064g(设电解时该电极无氢气析出,且不考虑水解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此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约为(A)
A.410-3 mol L-1 B.210-3 mol L-1 C.110-3 mol L-1 D.110-7 mol L-1
【解析】根据题意,增重的是金属铜,有反应方程式
2CuSO4+2H2O2Cu+O2↑+2H2SO4,可知铜的物质的量与硫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H2SO4)=n(Cu)=21世纪教育网
【题15】已知有关M、N、P、Z四种金属的以下实验事实:①M+N2+==M2++N,②用Pt作电极电解同物质的量浓度P和M的硫酸盐的混合溶液,在阴极上析出单质M,③把N和Z用导线相连并同时放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电极反应为Z2++2e-→Z,N→N2++2e-。判断这四种金属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正确顺序是(D)
A.M>N>P>Z B.M>N>Z>P C.Z>P>M>N D.P>M>N>Z
【解析】由每句话可以推出一个活泼性关系:①M+N2+==M2++N说明M>N,②说明P>M,③说明N>Z。故有P>M>N>Z。
【题16】用惰性电极电解V L某二价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有W g金属析出,溶液的pH从6.5变为2.0(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析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A. B. C. D.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设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由电子守恒得 解得M=。
【题17】以铁为阳极、铜为阴极,对足量的NaOH溶液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得到2mol Fe(OH)3沉淀,此时消耗的水的物质的量共为(D)
A.2mol B.3mol C.4mol D.5mol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写出总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整个过程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Fe+2H2OFe(OH)2+H2↑,4Fe(OH)2+2H2O+O2==4Fe(OH)3
从反应方程式中找出H2O与Fe(OH)3之间的关系。
10H2O ~ 4Fe(OH)3
10 4
5mol 2mol
【题18】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的物质是(B)
A.H2和Cl2 B.Cu和Cl2 C.H2和O2 D.Cu和O2
【解析】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NaCl混合溶液。
阳极反应:2Cl-→Cl2+2e-
阴极反应:Cu2++2e-→Cu
阴极上得铜,阳极得Cl2。
【题19】称取三份锌粉,分别盛于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列要求另加物质后,塞上导管塞子,定时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甲加入50mL pH=3的盐酸,乙加入50mL pH=3的醋酸,丙加入50mL pH=3的醋酸及少量胆矾粉末。若反应终了生成氢气的体积一样多,且没有剩余的锌,请用“>”“<”“=”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1)开始时三者反应速率的大小为 。
(2)三支试管中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反应终了,所需时间为 。
(4)在反应过程中,乙、丙速率不同的理由是 (简要说明)。
【解析】(1)开始时甲、乙、丙中分别加入了盐酸、醋酸、醋酸,三者pH均等于3,所以一开始三种溶液中c(H+)相等,开始时,三者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终了时生成氢气一样多,说明酸是足够的,锌没有剩余,也说明了与酸反应的锌也是一样的,但由于丙中多了少量的CuSO4,发生了锌置换铜的反应,所以丙消耗的锌会比前面两个多一点点。
(3)一开始三种溶液H+浓度一样,由于乙和丙中盛的是醋酸,反应起来后,弱酸是缓慢电离的而且是部分电离的,所以H+浓度会比较大。而丙构成了原电池,所以是三个中最快的。
【题20】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获得氢氧化钠,我国的氯碱工业大多采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1)写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和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阳极: 阴极:
总反应式:
(2)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一般采用金属钛作阳极,其原因是 ,阴极一般用碳钢网制成。阳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阳极室和阴极室,其作用是 。
(3)为了使电解氯化钠的速度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BD)
A.增加阴极碳钢网面积 B.提高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温度
C.加大阴极与阳极间的距离 D.提高电解时的电源电压
(4)如果对某离子交换膜电解槽采取下列措施:①电解时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②电解时电流强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③电解时的温度从30℃提高到60℃;则电解速率一定会达到原来的2倍的是 ,解释其原因 。
【解析】根据正得还,负失氧可得到电极方程式,完成第1小题。而第2小题便有些难度,因为很多同学不知道钛不易被氯气腐蚀的。而隔成阳极室和阴极室,目的是为了防止氢气与氯气混合爆炸,以及生成的氯气被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要加快电解速率,那就需要加大强度,以及提高离子移动速度等。当电解时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电解池的电阻可能会发生变化,电流强度不一定为原来的2倍;当电解时的温度从30℃提高到60℃,电解池的电阻会有所降低,但并不一定恰好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当电解时的电流强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电路的电荷量恰好为原来的2被,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也恰好为原来的2倍即反应速率为原来的2倍。
【题21】已知反应AsO43-+2I-+2H+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现设计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下述操作:①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表指针偏转;②若向B烧杯中滴加40%的NaOH4溶液,发现微安表指针向前述相反方向偏转。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相反?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3)①操作过程中C1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
(4)②操作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
【解析】AsO43-+2I-+2H+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从而可知由于H+浓度的改变必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加HCl,c(H+)增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加NaOH,c(H+)减小,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两次原电池反应发生的方向相反,电流表指针相反。
加入HCl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2I-→I2+2e-;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AsO43-+2H++2e-→AsO33-+ H2O
加入NaOH时,负极AsO33-+ H2O→AsO43-+2H++2e-
正极: I2+2e-→2I-
【题22】将洁净的金属片A、B、C、D分别放置在浸有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压紧。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
金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电子流动方向 电压/V
A A=====Cu +0.78
B Cu=====B -0.15
C C======Cu +1.35
D D======Cu[来源:21世纪教育网] +0.30
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其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
请依据表中的数据判断:
(1) 金属可以是最强的还原剂; 金属一定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2)若滤纸上能看到有蓝色沉淀析出的是 金属。其对应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正极: 。
【解析】因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读数越大,根据提供的数据和电子流动的方向,各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C>A>D>Cu>B。若用NaOH溶液作电解质,在滤纸上能看到蓝色沉淀析出,则必须是Cu作该原电池的负极。
【题23】氧化铁杆菌在污水铁管内,能促使污水铁管腐蚀产物氧化成一种沉淀物。该沉淀附着在污水铁管内壁生成硬壳状的铁瘤。有人取下铁瘤,经分析发现其中的腐蚀产物中含有1000个硫酸盐还原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沉淀物的颜色是
(2)硫酸盐还原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这种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除温度25~30℃和pH在7.2~4.5以外,还有 。
(3)铁瘤中的硫化物是
(4)写出上述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和
化学方程式:
【解析】Fe(OH)2可在氧化铁杆菌作用下氧化为Fe(OH)3,在硬壳状的铁瘤里,是严重缺氧的,据此说明被硬壳状铁瘤所覆盖的冷水铁管继续发生局部腐蚀,是析氢腐蚀,这种腐蚀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反应能进行完全,同时有FeS生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