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09-29 16:10:00

文档简介

两河中学化学教案   任弟尧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一些常见元素,会书写它们的名称与符号;
2、 了解原子序数(即质子数)1~20所对应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二、探究学习:
1. 查找资料,了解某些微量元素的来源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对某些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三、学习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四、学习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五、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六、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元素与元素符号
一、引入
[问题情境]: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把你知道的元素填入课本72页的表3-2中。
二、师生互动
[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
[创设情景]
[投影]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氢 原 子 结论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 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1、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投影]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板书]:2、元素的分类
[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
    引导学生小结出元素的分类。
[板书]:3、元素的写法的读法
[阅读]:元素周期表。
    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学符号?
(阅读:教材73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 化学符号)
[板书]:4、元素符号的意义:
   (1)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2)Mg2+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板书]:5、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填表)
元素 原子
联系
区别
应用举例
[讨论练习]:教材77页第1、4、5题
[问题讨论]:
      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在纯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是   。含有氧元素的是    。
[阅读] 阅读教材74页
[板书]:二、元素组成的物质
1、 单质:
2、 化合物:
3、 氧化物:
4、物质的分类:
[讨论归纳]: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练习巩固]:教材77页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元素与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元素概念:
     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 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3、元素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原子      
 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Mg2+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5、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也个数。
2、原子只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结构。
二、元素组成的物质
4、 单质:
5、 化合物:
6、 氧化物:
4、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八、课堂评价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符号和名称书写都正确的是 ( )
A.炭C B.钠Ne C.贡Hg D.铝Al
2.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离子
3.下列物质中一定有两种元素的是 ( )
A.氧化物 B.化合物 C.混合物 D.单质
4.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
A.一定是单质 B.可能是单质    C.一定不是混合物 D.可能是化合物
5.下列物质的分类里,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
A.单质 纯净物 B.混合物 化合物  C.单质 化合物 D.化合物 氧化物
6.下列元素符号中都表示金属元素的组是 ( )
A.Hg Ba Mn B.Fe He Mg
C.Ca Na N D.H C O
7.下列关于氧气、水、高锰酸钾三种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都是氧化物 B.都是含氧化合物   C.都含氧分子 D.都含氧元素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红磷 五氧化二磷 B.铁水 石灰水
C.硫粉 高锰酸钾 D.水银
9.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10.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1.写出下列符号的含义H 、 ;2H ;
nCu ;S2- ;2K+
Mg2+ ;Cl- 。
12.用化学符号表示:四个氖原子 ,钙元素 ,两个硫原子 , 三个氯原子 ,一个铝原子 ,碳元素
两个氧离子 ,一个钠离子 。
13.现有①食盐水②氧化铜③高锰酸钾④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⑤五氧化二磷⑥硫磺⑦氦⑧二氧化碳⑨白磷⑩镁。其中 是混合物, 是化合物,
是氧化物, 是单质, 是金属, 是非金属。
1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 和 ,由此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第二课时
问题讨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指导阅读:教材75页完成教材77页第2题
学生讨论:人体缺少哪些元素,会引起疾病
投影:元素的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元素 不足的影响 过量的影响
砷 脾脏肿大,头发生长不良 胃病、惊厥、甲状腺肿
钙 畸形骨骼,手足抽搐 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等
铁 贫血症 青铜色糖尿病,铁尘肺
碘 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
硒 不生育,肝脏坏死,肌肉失养症等 癌,指甲和头发变形
指导阅读:教材76页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化学元素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试完成下列填空:
⑴缺________元素引起甲状腺肿 ⑵缺______元素形成侏儒 ⑶________元素是氧载体血红蛋白的活动中心
⑷________元素是人体内的白色“钢筋混凝土”
2、上个世纪,我国内地很多地方的人都患了一种叫“大脖子病”的特殊疾病。医学专家们调查研究发现,沿海地区患此病的人数量极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了预防这种疾病,你知道现在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吗?
3、人们每天通过摄取食物不断补充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但有时也会摄人某些有害的元素。请指出下列矿物元素中,哪些是人体,哪些是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请用线连接)。
镉Cd
铜Cu
铁Fe 必需的微量元素
钙Ca
碘I
汞Hg 有害的微量元素
铅Pb
镁Mg
硒Se
锌Zn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 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2、 元素与人体健康
评价与反思:
H
PAGE

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第  页两河中学化学教案   任弟尧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分子、原子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探究实验:
   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板书]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观察]:P63页,对分子和原子的表观上的了解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新分子新物质
区别:
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
2、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例题]
1、 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 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分子、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                                             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新分子新物质
    区别:
     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联系:
    2、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第2课时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原子的构成。
三、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    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板书]二、原子的构成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三、原子的质量: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原子的构成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三、原子的质量关: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相对原子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七、课堂评价:
【心中有数】
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量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千克,碳的原子量为 ( )
(A)12克(B) (C)12 (D)
5.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
(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C)中子数 (D)电子数
6.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
A.质子数和电子数 B.质子数和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
【开动脑筋】
1.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 )
A.26 B.56 C、82 D.86
2.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 )
A.8个质子,8个中子,16个电子 B.8个质子,8个电子
C.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 D.8个原子核,8个中子,8个电子
【创新园地】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少?为什么
第3课时 离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二、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三、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  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或课外书籍上寻找资料。
[出示]:模型
[板书]:一、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 远
能量高低:由低  高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
(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元素的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是否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金属 <4 末达 易失 活泼
非金属 ≥4 末达 易得 活泼
稀有气体 =4 达到 不易 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S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关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练习:请分析Kcl、CaO、MgCL2的形成过程。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
[引申]: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小结:
六、课堂评价:
(1)你所知道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试举例说明。
(2)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荷?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4)关于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B.分子是可分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离子都是带电荷的原子
(5)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或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事实。
(6)用原子、离子的观点说明或用图示的方法表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7)看了教材P64图3-12 “48个铜原子的图像”,你想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 远
能量高低:由低 高
元素的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是否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金属 <4 末达 易失 活泼
非金属 ≥4 末达 易得 活泼
稀有气体 =4 达到 不易 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S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关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分 子
物 质
原子子
离 子
结合
得、失电子
失、得电子子
分解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失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PAGE

 第三章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  页两河中学化学教案   任弟尧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三、课堂学习:
(一)、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 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问题情境]
[学生交流]
(二)、师生互动
[活动探究1]
(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
(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振荡
(3)将(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90mL水
[学生讨论]
(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
(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
[结论]
(1)物质是可以在分的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无中生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活动探究2]
(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 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议论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结论]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活动探究3]
(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
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学生讨论]
(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结论]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
(三)、课堂小结
课本61页
(四)、课堂反馈
1、请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解释
(1)水的三态变化
(2)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
(3)校园里花香四溢
2、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是可以在分的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      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二、微粒不断运动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三、微粒之间有间隔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
课堂评价与反思:
PAGE

                     第  页两河中学化学教案   任弟尧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 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 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 引入: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
[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 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1. 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 结]  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
[教师讲解] 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H2O”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 习] 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物质名称 元素组成 所含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 化学式
一氧化碳 C、O C:O=1:1
氯化镁 Mg、Cl Mg2+:Cl—=1:2
一氧化二氮 N、O N:O=2:1
氧化镁 Mg、O Mg2+:O2—=1:1
[教师讲解] 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那么由物质的化学式就能了解该物质的组成。
[教师讲解]
化学式 物质名称 元素组成 所含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
CO
MgCl2
N2O
MgO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化学式还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师生总结] 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上:表示这种物质及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上:(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这个分子的构成
(2)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表示所含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
[练 习]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H (2)2H (3)H2H2O (4)2H2H2O
帮助学生仔细地辨析以上化学符号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阅读] 课本P37的联想与启示
[教师讲解]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完成下列表格:
单质类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金属 钠、钾、铝、铜、镁
非金属 碳、硫、磷(固态)
氧气、氮气、氢气、氯气(气态)
稀有气体 氦气、氖气、氩气
[师生总结]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也用元素符号表示;气态的一些非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数字(一般为2)组成。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1、 化学式
1、 化学式概念:
(1) 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见表一)
(2) 由物质的化学式就能了解该物质的组成:(见表二)
2、 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表示组成某物质及组成物质的元素
意义
    微观:表示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的构成
3、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全部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Fe Cu Hg
(2)非金属化学式的写法:
“石”字旁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C S P 等 
“气”字头用双原子来表示, 如 H2 O2 N2 F2 Cl2(Br2 I2)
(3)稀有气体的化学式的写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 He Ne Ar
【课堂练习】
4.水的化学式H2O中2代表的意义是( )
A.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 B.2个氢原子
C.2个氢元素 D. 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5.下列符号中,能代表某物质的化学式的是( )
A.2O B.O2- C.O D.O2
6.在水(H2O)和硫酸(H2SO4)中,含有相同的( )
A.氢分子数 B. 氢元素数 C.氢原子数 D.氢元素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B.化学式只能代表宏观物质的组成
C.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化合价
D.单质的化学式都可以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8.阅读课本P77“联想与启示”后填表
单质类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金属单质 铝、铜、汞
非金属单质 碳、硫、磷
氢气、氧气、氮气
稀有气体单质 氦气、氖气、氩气
9.指出水的化学式H2O代表的意义:
(1)
(2)
(3)
(4)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相同数目的磷酸(H3PO4)分子和硫酸(H2SO4)分子中,具有相同的( )
A.氢原子数 B.原子种类 C.原子总数 D.氧原子个数
11.下列元素的化合价常有可变正价的是 ( )
A.H B. O C. Zn D. C
12.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的化学式为C6H8O6,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维生素C是一种单质
B.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水果等物质里
C.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维生素C分子中,原子总数为20
13.下列化学符号中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 )
A.2CO2 B.2H C.3Na+ D.O2
14.关于2H3PO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代表有2个氢原子
B.3代表H3PO4分子中有3个氢元素
C.4代表H3PO4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
D.H3P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团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
B.一些元素有可变价
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D.非金属元素总是显负价
16.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1)氢分子 (2)镁离子 (3)碘原子
(4)氢氧根离子 (5)二价的硫 (6)2个水分子
17.指出下列式子中数值“2”表示的意义:
⑴2O ⑵O2
⑶O2- ⑷
⑸2N2 、 。
18.将下列物质与对应的化学式之间用线段连起来
氯化镁 Na2SO4
二氧化硫 H2CO3
氢氧化钙 CuS
硫酸钠 Ca(OH)2
碳酸 SO2
硫化铜 MgCl2
PAGE

第三章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