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0-08 15: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总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08年上海化学)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K、HCl B.、Al、
C.、Na、 D.、、
解析:一般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F没有正化合价,因此只具有氧化性;K为金属,金属没有负化合价,因此K的化合价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即K只具有还原性;HCl中的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因此HCl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答案:A
2、氧化还原反应中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
解析:阴影部分表示某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该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因此只有D项符合。
答案:D
3、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I2,若先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成血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溶液中的Br一定被氧化
②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的Fe一定被氧化
③不能确定通入氯气之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
④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I4溶液,静置、分液,向所得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若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I、Fe、Br均被完全氧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已知氧化性的强弱:CI2>Br2>Fe3+>I2故还原性强弱: I>Fe>Br>CI。通入氯气之后,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为:I、Fe、Br。由题意知生成了Fe则I一定被氧化完全,但是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Fe也不能确定Br是否被氧化;④中的实验说明溶液中已经没有Br、Fe、I。
答案:B
4、(2010年黄岗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B.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
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还原能力与金属原子失电子难易有关,与多少无关,A错;阳离子被还原可以得到较低价态离子,不一定得到单质,如:Fe错;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D错。
答案:C
5、(2009年浙江十校联考)现有M、N、P、E 4种元素的单质,能发生以下反应
判断它们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M、N、P、E B.P、M、N、E
C.M、N、E、P D.E、P、M、N
解析:由①可知还原性M>N,由②知P为活泼金属,③N为负极,还原性强于E。
答案:B
6、(2010年北京模拟)为检测空气中汞蒸气是否超标,通过悬挂涂有CuI(白色)的滤纸,根据滤纸是否变色(亮黄色至暗红色)及变色所需时间来判断空气中汞含量。发生的化学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为CuI
C. Cu2HgI4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当有1 mol CuI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解析: Cu2HgI4只是氧化产物,Cu为还原产物。
答案:C
7、(2010年济南模拟)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反应原理的研究,下列反应或转化中同位素示踪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B项中H218O2只作还原剂,全被氧化为18O2。
答案:B
8、(2010年广东省天河中学高三模拟)高铁酸钾是一种高效绿色水处理剂,其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为: 2Fe(OH)3+3KCIO+4KOH=2K2FeO4+3KCI+5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高铁酸钾用ClO作还原剂
B.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7
C.制备高铁酸钾时1 mol Fe(OH)3得到3 mol电子
D.用高铁酸钾净水时,用到了其强氧化性和还原产物能水解产生具有强吸附能力的胶体
解析:

Fe(OH)3为还原剂;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6;制K2FeO4时1 mol Fe(OH)3失去3 mol e;用高铁酸钾净水时,利用了K2FeO4的强氧化性和还原产物水解产生的胶体的吸附作用。
答案:D
9、锑(Sb)在自然界一般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我国锑的蕴藏量占世界第一。从硫化物中提取单质锑一般是先在高温下将硫化物转化为氧化物,再用碳还原:
关于反应①、反应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中的氧化剂分别是Sb2S3、Sb4O6
B.反应①中每生成3 mol FeS时,共转移6 mol电子
C.反应②说明高温下Sb的还原性比C强
D.每生成4 mol Sb时,反应①与反应②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解析:选项A,分析各元素化合价变化可知,反应①中Sb和S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O2为氧化剂,反应②中Sb4O6为氧化剂。选项B,反应①中每生成6 mol FeS时共转移12 mol电子,故每生成3 mol FeS时,共转移6 mol 电子。选项C,反应②中C为还原剂,Sb为还原产物,可得出高温下C的还原性比Sb强。选项D,根据反应①②可知,每生成4 mol Sb时,反应①与反应②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答案:B
10、将下列5种物质: 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 + → +
+ +H2O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顺序是( )
解析:HNO3常作氧化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已知:①氧化性 均为强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 能否发生? (填”能”或”否”)。
(2)现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①开始滴入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写出能解释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能进行的原因是 。
②滴入一段时间后至过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析:(1)根据氧化性CI2>IO3>I2可知CI2与I2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
5 CI2+ I2+6H2O=10HCI+2HIO3。
(2)根据氧化性CI2>IO>I2可知开始滴入氯水时,发生反应CI2+2I=I2+2CI, I2使淀粉溶液变蓝,滴入氯水过量时,发生反应5CI2+ I2+6H2O=10CI+2IO3+12H+使溶液蓝色变浅,直至变为无色。
答案:(1)能
(2)①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CI2+2KI=2KCI+I2 氧化性CI2> I2
②5CI2+ I2+6H2O=10CI+2IO3+12H+
溶液蓝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12、(2009年上海化学)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2)已知0.2molKBrO3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 。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 。
a.氧化性: KBrO3>H3AsO4
b.氧化性: H3AsO4> KBrO3
c.还原性: AsH3> X
d.还原性:X>AsH3
(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解析:此题为氧化还原反应题。
(1)此题考点为氧化还原反应,其特征为元素化合价升降,本质为电子的转移,要求能从化合价变化角度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已知KBrO3为得电子物质,故其元素化合价必是降低,作氧化剂,那么还原剂只能是题目所提供的AsH3, AsH3中As为-3价,反应后变为H3AsO4故还原剂为AsH3。
(2)此题出题的依据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0.2 molKBrO在反应中得1 mol电子,故每1 mol KBrO3得5mol电子,即反应后Br的化合价应降为零价,故另一物质为Br2同时因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已知,可直接进行配平。
As:―3→+5升8
Br2 :+5→0 降5×2=10 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则应在AsH3前配系数5,在Br2前配系数4,根据原子守恒KBrO3前配8;再根据K原子守恒K2SO4应在生成物中,系数为4;则H2SO4在反应物中,系数为4; H2O在生成物中,系数为4;配平后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3)此题的考点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故选a、c。
答案:(1)AsH3 (2)Br2(3)ac
(4)
1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防止在大灾之后疫病流行,全国各地向灾区运送了大量的各种消毒剂、漂白剂等。
(1)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它可由KCIO3在H2SO4存在下与SO2反应制得。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过碳酸钠是一种有多种用途的新型氧系固态漂白剂,它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过碳酸钠与下列物质均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失效,其中过碳酸钠不是发生了氧化反应的是 。
A.MnO2 B.KMnO4溶液
C.稀盐酸 D.Na2SO3溶液
(3)漂白剂亚氯酸钠(NaCIO2)在常温、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IO2→CIO2↑+H+H2O(未配平)。当1 molHCIO2 发生分解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是 。
(4)有Fe、NO3、Fe、NH4+、H和H2O六种粒子,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则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解析:(1)已知反应物有KCIO3、SO2生成物有CIO2可见 ,得电子,故SO2失电子,S元素化合价升高: 。
(2)MnO2 催化H2O2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稀盐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Na2SO3具有还原性,H2O2有较强氧化性,与Na2SO3反应,过碳酸钠发生还原反应; KMnO4是强氧化性物质,能氧化H2O2生成O2与KMnO4反应,过碳酸钠发生氧化反应。
(3)5HCIO2 = 4 CIO2↑+H+2H2O当1mol HCIO2发生分解时,转移的电子数为mol。
(4) NO3在H存在下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Fe:Fe3+,NO3→NH4+根据电子守恒得氧化产物(Fe与还原产物(N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
答案:(1)2CIO3+ SO2=2CIO2+ SO42
( 2 )CD ( 3 )4.816×10 ( 4 ) 8∶1
14、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之后,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H2O、CO、C中氢、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都能升高,它们都是常见的还原剂,类推: NH3中氮为-3价(氮元素有-3、0、+1、+2、+3、+4、+5价),氨气也具有还原性。为了探究氨气是否具有还原性,他们选择氧化铜作氧化剂,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1)实验室可采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常温下)制氨气,装置A应选择下列发生装置中的
(填序号);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装置B的作用是 ,
D干燥管装入的物质是 (填名称),作用是 ,D中的现象可能是 ;
(4)装置E的作用是 ;
(5)实验中,装置C的硬质玻璃管里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1)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产生氨气,属于”固+液气”,因为生石灰是粉末状,所以不能放在多孔塑料板上。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条件,只能选用装置①制取氨气。
(2)联系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知氨气被氧化铜氧化为氮气(因为根据化合价邻位转化规律,氮元素从-3价升至0价最容易),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还有另一种产物是水。
(3)装置B是干燥管,用于干燥氨气,防止氨气中的水蒸气干扰产物水的检验;装置D中装入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反应产物是否有水,若有水,现象是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
(4)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且极易溶于水,所以用水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装置C的硬质玻璃管中物质由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说明黑色氧化铜被还原为铜,氨气具有还原性。
答案: (1) ①
(2)
(3)干燥氨气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水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
(4)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5)氨气具有还原性〖ZK)〗
备选习题:
1、氢化亚铜(CuH)是一种难溶物质,用溶液和”另一种反应物”在40℃~?50 ℃时反应可生成它。CuH不稳定,易分解;CuH在氯气中能燃烧;跟盐酸反应能产生气体。以下有关它的推断中错误的是( )
①”另一种反应物”一定具有氧化性
②CuH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
③燃烧)
④↑(常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被还原,”另一种反应物”应具有还原性;有强氧化性,CuH在中燃烧,应生成选C。
答案:C
2、已知、、现向含有、、、的溶液中加入某种氧化剂,使发生氧化反应,则加入的氧化剂不可以选择( )
A. B.
C. D.
解析: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是解答本题的基础。为了使发生氧化反应,即要求生成氧化产物),所以加入物质的氧化性应该比强,从题目信息中知氧化性的强弱顺序是从而可知,加入、、均可以,只有不可以。
答案:B
3、(2010年海淀模拟)晶体与的溶液反应后,生成氯气、氯化钾和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钾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
B.被还原的K35CIO3和被氧化的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C.生成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
D.每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氯气11.2L,转移的电子数为?6.
答案:A
4、下列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关系为?1∶2?的是( )
解析:A项一个O3中只有一个O原子被还原,氧化2个KI。B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氧化剂∶还原剂=?2∶1?。D项一个MNO2氧化2个HCl。
答案:AD
5、(2008年上海高考)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发生如下反应:3NaCIO=2NaCI+ NaCIO3。在相同条件下?NaClO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
A.NaCl、NaClO B.NaCl、NaCIO3
C.NaClO、NaCIO3 D. NaCIO3、NaCIO4
解析:若NaCIO2→NaCl+NaClO,元素的化合价只有降低的没有升高的,故A项错误;若NaCIO2→NaCIO3+ NaCIO4元素的化合价只有升高的没有降低的,故D项错误;若NaCIO2→NaClO+ NaCIO3元素的化合价虽然既有升高的又有降低的,但由题意可知,又发生反应?NaClO→NaClO+ NaCIO3,因此,NaCIO2反应的最终产物为NaCl和NaCIO3。
答案:B
6、(2008年山东理综)黄铜矿(CuFeS2)是制取铜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可制备硫及铁的化合物。
(1)冶炼铜的反应为
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代号)。
a.高空排放 b.用于制备硫酸
c.用纯碱溶液吸收制NaSO3 d.用浓硫酸吸收
(3)过二硫酸钾(K2S2O8)具有强氧化性,可将I氧化为 。
通过改变反应途径,Fe、Fe均可催化上述反应。
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对上述反应催化的过程:

(不必配平)。
(4)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含Fe2O3、FeO、SiO2、AI2O3可制备Fe2O3。方法为:
①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滤。
②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Fe2O3。
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除去Al的离子方程式是 。 b.选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验证炉渣中含有FeO。
提供的试剂:稀盐酸 稀硫酸 KSCN溶液 KMnO4溶液 NaOH溶液 碘水
所选试剂为 。
证明炉渣中含有FeO的实验现象为 。
解析:(2)SO2是污染物,不能高空排放,a错。SO2不溶于浓硫酸,无法用浓硫酸吸收,d错。SO2既可回收用于制H2SO4也可用Na2CO3溶液吸收生成Na2 SO3,b、c方案均合理。
(3)Fe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I+I2,Fe又被S2O82-氧化,S2O82-+2Fe=2 SO42-+2Fe 。
(4)b炉渣中只有FeO具有还原性,能使KMnO4溶液褪色,故可选择稀硫酸浸取炉渣,再加KMnO4溶液看是否褪色。注意不能选盐酸,因为它能还原KMnO4。
答案:(1)Cu、O (2)bc
(3)2Fe+I2 S2O82-+2Fe=2 SO42-+2Fe可不配平)
(4)a.Al- =ALO2-+2H2O
b.稀硫酸、KMnO4溶液 稀硫酸浸取炉渣所得溶液使KMnO4溶液褪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