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2.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和单质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认识水的组成
难点: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二.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题要注意对身边非常熟悉的水用化学的眼光来认识,这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习惯。要认真观察记录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分析讨论推断水的组成,仔细体会人类认识物质过程中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三.课堂导入
1.你知道水与人的生理、生活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吗?(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2. 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你知道,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四.学习研讨
【观察思考】
认真观察水的电解实验并做好记录,同时加以分析思考。
现象
分析原因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____ .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 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2、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需要讲解的问题】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7-48页“资料”。
找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的概念,理解记忆并列举几种所学物质的例子
【交流研讨】
1、怎样由水的电解实验分析、推断得出水的组成?
2、怎样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
五、【达标测试】
1、下列物质的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水蒸气 (2)0℃的水 (3)冰 (4)4℃的水
A.(4)(2)(3)(1) B.(2)(3)(1)(4)
C.(1)(3)(2)(4) D.(1)(2)(3)(4)、
2、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加导电性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氢气③河水④镁⑤氧化镁⑥空气⑦水。⑧氯酸钾(KClO3)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物的是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5、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易燃空气”(实际为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的玻璃瓶中,点火时混合气体发生爆炸,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晶莹的水珠。请写出这一变化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______。
6.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填空。
(1)氧气既属于_____,又属于______。
(2)二氧化锰既属于_____,又属于_____。
7.某班同学相互合作制作了如图所示简易的电解水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试回答如下问题:
(1)气体A是____,气体B是_____。
(2)气体A与气体B体积比约为___。
(3)如何鉴别气体A和气体B?
六、小结
七、拓展提升:
如下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_________。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__气,B管收集到_________气体。
(6)在D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八、作业:必做题:课本P49习题
选做题: 阅读课本P47
1、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课堂导入
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个人思考,组内讨论)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个人思考,组内讨论)
三、学习研讨
【观察思考】
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实验 ①品红在水中扩散;②氨分子扩散使酚酞变红;③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1+1<2”。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思考。
1、
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现象
原因
2、这三个实验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小组内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7页至48页、图3-6、7后,得出物质微粒性的结论。引导对下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1.试从化学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根据教材第48页“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思考讨论设计出更进一步的探究方案。
【找出需要共同讲解的问题】
四、达标测试
一、填空
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地____,分子之间有_____.
3、分子是由 ______ 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____ 原子和一个____ 原子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水在液态和气态时,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运动的。
很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盛满水的水缸被“冻”破,是由于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这说明水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三、选择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
四.试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1)湿衣服在日光下干的快。
(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
五、本节小结:
六、拓展提升
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七、作业:
必做题:课本P53 第1、3题
选做题: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二.课堂导入
1、分子有那些性质?
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三、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组内交流)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说法对吗?
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水氢气+氧气
(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四、小结
【交流讨论】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
2.分子、原子的概念
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
【讲解】
1、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由大量分子集合体来体现或测量出来的性质,而单个分子是无法体现的。
答案:这一说法不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体到某一个反应时,原子也就是具体的了。在每一个化学反应中,构成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分子的原子就是该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最小粒子。
3、(1)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水受热时,分子吸收热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2)水在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大量氢气分子构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大理氧气分子构成氧气。(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分子之间有间隔。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分子不断运动而分散到水分子之间,于是蔗糖就“不见了”。
【特别提示】
化学用语的规范叙述!!
五、达标测试
1.有些物质是由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直接构成的,如汞。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
2.在氢气+氧气 水的化学反应中,氢___和氧___不能再分。这一过程中,氢___分成了氢___;氧___分成了氧___,然后氢___和氧___重新组合成水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粒子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4.经测定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分子,则该物质肯定不属于(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单质 D、化合物
5.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为汞和氧气。
六、作业
必做题:课本P53第2、4题
选做题:举例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课题3水的净化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程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 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了解硬水及软水的区别;
2、初步掌握过滤与蒸馏的实验技能。
二、课堂引入
【引入】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个缤纷的世界,但是
随着水资源的不断污染,自然界的水不象以前那样清澈了。这杯水就是污染之后的水,非常浑浊。那么我们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这杯水变澄清呢?
三、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本55页,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观看课件图片】
一、水的净化
(一)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取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配水
(二)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
2、吸附沉淀法:(1)常用吸附剂:木炭、活性炭;(活性炭:它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不仅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还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杂质。)
(2)絮凝剂:明矾,它是白色晶体,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加快悬浮物的沉淀速度。
3、过滤法: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⑴过滤可以分离 与 的混合物
⑵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⑶过滤的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⑷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分组完成】:《活动与探究》
1、取水 2、加明矾吸附 3、过滤
思考交流: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观察思考】: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水?取上面过滤过的液体滴在蒸发皿中,加热待蒸发后,大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有白色物质产生。
结论: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
二、硬水和软水
1、【 自主阅读】课本56页第二段,硬水和软水
硬水:含有较多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
2、硬水检验
(1)加肥皂水
【实验3-3】 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不断的搅拌,观察它们产生泡沫的情况。
现象: 一个烧杯产生的泡沫多,一个烧杯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
结论:产生泡沫少的是_________,产生泡沫多的无疑就是____________。
(2)蒸发法:硬水蒸发皿底部有白色固体 ;软水蒸发皿底部无或很少固体。
【阅读】课本56页第四段,使用硬水会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呢?
3、 硬水的软化
(1)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3)在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
【教师演示】【实验3-4】
4、蒸馏
⑴ 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
⑵ 通过蒸馏,可以把 不同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如工业制氧气),也可以把 液体与溶解在液体中的 杂质分离开来(如蒸馏水就是用蒸馏的方法得到的)
(3)蒸馏瓶中为什么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 片?
四、【达标测试】
1、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2、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
A、沉淀 B、蒸馏 C、吸附 D、过滤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蒸馏
4、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5.要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残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可供选择,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蒸发溶液 ②过滤 ③溶解 ④水洗 ⑤烘干
A.③②④① B.③②⑤④ C.③②④⑤ D.③②①④
6.水是纯净物是因为 ( )
A.水具有固定的组成、性质 B.能溶解许多物质
C.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D.自来水可以饮用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将一滴雨水滴在玻璃片上,凉干后有痕迹证明雨水不是纯净物
B.溶有较多含钙.镁物质的水是硬水
C.鉴别蒸馏水还是自来水可滴加肥皂水
D.自来水可以饮用所以是纯净物
8.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9.在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在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A.加速溶解 B.引流 C.防液飞溅 D.转移固体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一定是纯水
B.水是生命之源,但淡水占总水量不足1%,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
C.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含氢.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水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地球上淡水储水量最大
11.联合国确定2003年为国际水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 )
A.蒸溜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 B.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C.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
D.0℃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
12、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
A. 酒精和水 B. 食盐和泥沙 C. 食盐水 D. 铁粉和铜粉
13、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A. 沉淀 B. 过滤 C. 吸附 D. 蒸馏
14、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 C. 溶解食盐 D. 加入肥皂水
15、指出右图中的错误:
⑴ 。
⑵ 。
16、要除去水中的下列杂质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⑴ 水中的泥沙: 。
⑵ 水中的食盐: 。
⑶ 水中的酒精: 。
⑷ 水中的有色有味物质:
五、本节小结
六、拓展提升
1、小明同学暑假参观了自来水厂,并绘制了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图,其中除去难溶物的步骤有 在过滤池中加入明矾、石灰可以 ,常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的物质是 。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2、右图为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1)小卵石、石英沙、膨松棉的作用是 活性炭的作用是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来 检验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
可采取
课题四 爱护水资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二、知识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三、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59页至61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 __________被水覆盖着;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______; 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______;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_____种;
2、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_____位, 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_______,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地区)是______。
3、世界水日是__月___日; 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____。
4、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____,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44座大中型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_____水调往北方。
【交流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海洋水:
(1)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2)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4、将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并与教师准备的材料一起进行交流总结。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61页至6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爱护水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
水体污染是指什么?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如何节约用水?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交流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B、需氧有机物污染、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D、恶臭物污染、E、地下水硬度升高、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H、热污染、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四、小结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下列说法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A、 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
B、 纯天然物质配制的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水通过处理可以变成油 D、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4、下列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
A、园林喷灌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口杯接水刷牙 D、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衣
5、新制的蒸馏水不宜用于养金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含有较少的(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氢元素
6、为了防止大气和水污染,还我碧水蓝天,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改变燃料的组成和结构,减少工业烟尘和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
C、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D、推广使用无污染能源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有关部门呼吁市民要节约用水。下列做法与节约用水无关的是( )
A、淘米水用来浇花 B、开发利用地下水
C、使用节水龙头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六、拓展提升
1、为建一大型化工基地,收集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应建在干旱地区,可以脱贫致富 B、应建在居民区附近,方便工作
C、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基地 D、应建在水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在2001年11月23日全部通过专家审查。南水北调工程须遵循三个重大原则:其一,先节水后调水。其二,先治污后通水。其三,先环保后用水。
(1)请你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工程等实际,举出三例环保举措。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既普通又宝贵。请你归纳一下,水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至少写出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必做题课本P58第1、2题
选做题 课本P583——5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4、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5、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6、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
7、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8、(拓展)、了解氢气的相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验纯、用途。)
二、知识梳理
(一)化学基本概念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等。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3、分子
4、原子
5、硬水
6、软水
基本操作:沉淀、过滤、蒸馏
(二)有关概念之间的比较
1、单质和化合物
2、原子和分子
(三)水
1、水的电解实验
水的电解文字表达式:
2、水的净化
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
⑴过滤操作中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二低:
三靠:
⑵通过过滤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
净化水的方法有: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若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水软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护水资源
(四)氢气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验、验纯、用途
三、知识网络
见课本68页。
四、方法总结
本单元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块: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重点内容是:
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2.原子、分子的概念。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五、同步测试
1.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数量,防止形成酸雨
②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⑤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A.全部 B.①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2.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A.过滤 B.静置 C.煮沸 D.混合
3.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
A.漏斗 B.烧杯 C.玻璃棒D .量筒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 )
A.空气、铁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冰、干冰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可以结合成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将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6.能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Cl B.2Cl C.Cl2 D.4Cl
7.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8.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里面也只有一种元素)
A.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9.(2008潍坊市)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10. 下列对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的污染会引起土壤污染 B.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C.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D.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1.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与水电解的不同。
12.小强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请分析一下原因。
13.有人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使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的伪科学之处。
14. 下列物质:①清新的空气;②酒精;③过氧化氢溶液;④水银;⑤冰水共存物;⑥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⑦液氧;⑧矿泉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序号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化学式)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序号)_________ 。
15.用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用加热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它们的化学性质是 ______的。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水是常见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4、北京市严重缺水,我们要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B.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5、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6、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处理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消毒 B.过滤 C.吸附 D. 沉降
7、为了解释水电解的微观变化,小丽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其中能表示水分子模型的是( )
8.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其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 )
A.量筒 B.漏斗 C.烧杯 D.玻璃棒
9、水与我们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物质溶解于水是都会放出热量
C.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可以使水软化
D.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10、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海水 D.糖水
11、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
12、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 )
A.原子的质量极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体积极小 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13、下列物质的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水蒸气 (2)0℃的水 (3)冰 (4)4℃的水
A.(4)(2)(3)(1) B.(2)(3)(1)(4)
C.(1)(3)(2)(4) D.(1)(2)(3)(4)、
1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 )
A.空气、铁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冰、干冰
15、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含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大增强。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除去氧气后的水就不再含有氧元素了 B.“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C.“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16、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强水的导电性
17、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混和物,后者是化合物的是( )。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水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1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粒子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19、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上述操作中没发生任何变化
B.这两个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C.此技术说明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再分
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原子操纵的阶段
20.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1、用分子或原子填空:
⑴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构成的,如铁、汞等;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 构成的,如氮气、水等。
⑵氧化汞 _______ 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_______ 分解成汞______ 和氧 ______ ,汞_______直接构成汞,每两个氧 ______ 构成一个氧_______ ,无数个氧____________构成氧气。
22、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__________ .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 ________,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
23、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用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结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 ,这一实验说明,所用的两种试剂中 _______ 具有挥发性。
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每空2分 共42分)
24、(1)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
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
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
(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加入明矾)→B(沉淀)→C(过滤)→D(加入漂白粉)→净水
(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_______ ;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 ;
(3)A步骤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两个方面的原因)。(2分)
26、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请根据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通电后电极上出现________,并汇集到试管上端。正极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则正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
(2)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________。
(3)水通电后发生_______变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4)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的NaOH溶液,测得了分别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阳、阴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实验数据如下: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6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l,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7分钟开始,每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l,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课时)参考答案
课题1:
五、达标测试1 C 2 A 3 A 4 ①②④ ⑤⑦⑧⑤②⑤⑦ ③⑥
5. 氢气+氧气 水 化合反应 6 ⑴单质 纯净物 ⑵纯净物 化合物
7 ⑴ 氧气 氢气 ⑵1:2 ⑶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能燃烧的是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果木条复燃是B
七、拓展提升⑴ 便于气体收集 便于观察收集的气体的体积 。⑵ 便于气体的检验⑶增强水的导电性 ⑷ 一段时间 ⑸ 燃着的木条
课题2(课时1)
四、达标测试
一 填空题 1、 分子、原子、离子 2、微粒 运动 间隔 3 原子 氢 氧
二、判断正误
错误,水分子是永恒运动的与水的状态无关系;水结冰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体积 膨胀
三、1、C 2、 D
四、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⑵气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所以容易压缩
探究 :可以探究食盐溶于水后食盐的消失、水的变咸、水的体积的变小。
课时2
五、达标测试
1、分子 原子 氧分子 氧化汞分子 2、原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3 D 4 B
5、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很多的氧分子构成氧气,很多的汞原子直接构成了金属汞。
课题3
四、达标测试 1、AD 2、BC 3、B 4、D 5、C 6、A 7、D 8、D 9、B 10、B 11、B 12、B 13、D 14、D
15、可能的原因: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或者是漏斗下端没有结贴烧杯的内壁
16、⑴过滤 ⑵蒸发 ⑶蒸馏 ⑷吸附
六、拓展提升
1、过滤池 吸附悬浮的不溶性小颗粒 氯气
2、过滤不溶性杂质 吸附色素和可溶性杂质
课题4
五、达标测试
1、B 2、C 3、D 4、D 5、C 6、A 7、B
六、拓展延升
1、D 2、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含磷洗衣粉的使用或者是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液体 、通电时水能分解。
复习学案(同步测试)
1、D 2、C 3、D 4、C 5、A 6、C 7、D 8、D 9、B 10、A
11、水受热变成水蒸汽是水分子本身不变 只是间隔增大;而水电解是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12、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或者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或者是玻璃棒没有接触三层滤纸处。
13、略 14、①③⑥⑧ Hg O2 ② ② ⑤ 15、 相同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D B A C A D B C D C C A A B D D D
二填空题
21、 ⑴ 原子 分子
⑵ 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子
22、 ⑴过滤 ⑵活性炭 ⑶蒸馏或煮沸
23、 浓氨水放在滤纸上酚酞放在棉花上 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酚酞试液滴在滤纸上A B C三处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BA三点依次变红
三、实验探究题
24、水全部变红 分子是运动的 凹液面的最低处在刻度线一下 分子间有间隔 防止酒精挥发或液体洒落
25、⑴ B ⑵ D ⑶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⑷ 混合物 仍溶解着可溶性杂质或者是只过滤出了固体杂质 ⑸ 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或者是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或者是玻璃棒没有接触三层滤纸处导致滤纸破裂
26、
⑴气泡
⑵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燃烧 氧气 氢气
⑶增强水的导电性 化学变化 H2O H2↑ +O2↑
⑷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氧气可能处于饱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