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2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二、硫酸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加热条件下,与除Au、Pt之外的金属反应,生成硝酸盐、SO2和H2O。
(1)与Cu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与Fe、Al反应:常温钝化,加热不能钝化。
2.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
三、硝酸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与Au、Pt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金属反应,生成硝酸盐、NOx或NH4NO3和H2O。
(1)与Cu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制NO2)
Cu+4H++2NO=Cu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制NO)
3Cu+8H++2NO=3Cu2++2NO↑+4H2O
(2)与Fe、Al
常温下,浓HNO3使Fe、Al钝化,加热条件下不会钝化;稀HNO3也不能使Fe、Al钝化。
2.与非金属反应
浓HNO3在加热条件下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最高价氧化物或最高价含氧酸、NO2和H2O。
1.向50 mL 18 mol/L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
答案 A
解析 Cu与浓H2SO4在加热时的反应如下: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由上述化学方程式看出,作氧化剂(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总H2SO4的物质的量的1/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变为稀硫酸后,不再与铜发生反应。所以,在Cu足量时,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小于H2SO4总物质的量的1/2,
即n(被还原H2SO4)50 mL 18 mol/L的H2SO4溶液中,n(总H2SO4)=50/1000 L×18 mol/L=0.90 mol,所以,n(被还原H2SO4)易错警示 解答本题的主要失误在于一是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按“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这一关键性的指导语去考虑问题。二是没有理解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逐渐变稀,稀硫酸不和铜反应。类似问题还有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产生氯气,而稀盐酸不与MnO2反应。因此,一切因不同浓度产生不同产物(或不发生反应)的反应都会遇到上述问题,计算时要考虑反应的实际情况。
规律技巧 涉及到金属与硫酸反应时,要特别注意分析浓度不同时的反应情况:例如,锌和浓H2SO4反应时,如果Zn过量,开始时生成SO2气体,随着H2SO4浓度的降低,Zn与稀H2SO4反应生成H2,最终得到SO2和H2的混合物。Cu与浓H2SO4反应时,如果Cu过量,随着H2SO4浓度降低,反应将停止进行,只生成SO2气体。
2.某兴趣小组设计出下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固定装置略去)
(1)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其目的是 。
(2)在d中加适量NaOH溶液,c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2 mL浓硝酸,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再由a向c中加2 mL蒸馏水,c中的实验现象是
。
(3)下表是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________,理由是 。
方案 反应物
甲 Cu、浓HNO3
乙 Cu、稀HNO3
丙 Cu、O2、稀HNO3
(4)该小组还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操作步骤为 ,
实验现象为 ;
但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反应变缓,气体颜色变淡
(3)丙 耗酸量最少,无污染
(4)向d中加入KBr溶液,c中加入固体KMnO4,由a向c中加入浓盐酸 c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中溶液变为黄色 没有处理尾气
解析 (2)加2 mL蒸馏水,浓HNO3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3)甲: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乙: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丙:2Cu+O2△2CuO
CuO+2HNO3(稀)Cu(NO3)2+H2O
甲、乙分别有污染环境的NO2和NO生成,而且甲、乙、丙制取相同质量的Cu(NO3)2时,耗硝酸分别为:4 mol, mol,2 mol,所以丙方案最佳。
备课资源 在100 mL某混合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向其中加入1.92 g 铜粉,微热,待充分反应后,求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答案 0.225 mol/L
解析 在100 mL溶液中,HNO3和H2SO4共电离出0.06 mol H+、0.04 mol NO和0.01 mol SO。铜和0.04 mol HNO3完全反应后还有剩余,此时溶液中仍有0.03 mol NO、0.02 mol H+、0.15 mol Cu2+、0.01 mol SO。由此可见,溶液中还有相当于0.02 mol的HNO3存在,仍然可以继续和铜反应。
解法一:依据题意,n (HNO3)=0.04 mol,n (H2SO4)=0.01 mol,n (Cu)==0.03mol。
3Cu+8HNO33Cu (NO3)2+2NO↑+4H2O
3 8
0.03 0.04
从以上关系可知Cu过量,按HNO3进行计算,则消耗Cu的物质的量为
n (Cu)=0.04 mol×=0.015 mol
生成 Cu(NO3)2 0.015 mol,即还有NO的物质的量为n (NO)=0.03 mol。因为溶液中有H2SO4 0.01 mol,即n (H+)=0.02 mol,所以此相当于溶液中还存在着0.02 mol HNO3,则又消耗Cu的物质的量为
n (Cu)=0.02×=0.007 5 mol
所以总共消耗的Cu的物质的量为n (Cu)=0.015 mol+0.007 5 mol=0.022 5 mol,则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Cu2+)==0.225 mol·L-1。
解法二:从铜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看:
3Cu+2NO+8H+3Cu2++2NO↑+4H2O
1.92 g Cu即0.03 mol Cu完全溶解,需n (H+)=0.08 mol,n (NO)=0.02 mol,而此时溶液中有0.06 mol的H+(不足量)、0.04 mol NO(足量),因此按H+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8H+ ~ 3Cu2+
8 3
0.06 mol n (Cu2+)
所以Cu2+的物质的量为n (Cu2+)==0.022 5 mol,则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Cu2+)==0.225 mol·L-1。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铜和稀硝酸反应的本质。在这个反应中,有一部分HNO3发挥酸的作用,用于生成盐,另一部分HNO3发挥强氧化性的作用。而本题中用于生成盐的不仅有HNO3,还有H2SO4,所以产物中不仅有Cu(NO3)2还有CuSO4。
备课资源 如图所
示转化关系,判断A、B、C、D、E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①当A为气体单质时,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
②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EC ;
BC 。
(2)①当A为固体单质时,A是__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
②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D ;
BC 。
答案 (1)①N2 NH3 NO NO2 HNO3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NH3+5O2催化剂,△4NO+6H2O
(2)①S H2S SO2 SO3 浓H2SO4
②2SO2+O2催化剂,△2SO3
Cu+2H2SO4(浓)△SO2↑+CuSO4+2H2O
解析 由题中所给的转化关系得知:B为氢化物。B经过两步反应,可以被氧化成D,说明A元素有多种价态,D能与水反应得E,E又能与Cu反应得氧化物C,则E一定为氧化性酸,依题意,应为硝酸或浓硫酸,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1.在下列事实中,体现浓硫酸吸水性的是( )
A.可用铝、铁容器盛放浓硫酸
B.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时,先将氯气通过饱和食盐水,再通过浓硫酸
C.将浓硫酸加入蔗糖(C12H22O11)中,蔗糖会变黑
D.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答案 B
解析 实验室用铝、铁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利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将浓硫酸加入蔗糖(C12H22O11)中,蔗糖会变黑(C),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反应,体现浓硫酸的氧化性。
2.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能溶解铁的是( )
A.稀硝酸B.浓硝酸
C.NaOH溶液D.浓硫酸
答案 A
解析 Fe(或Al)在浓HNO3、浓H2SO4中常温下钝化,但能与其他酸反应。
3.m g铜与足量浓H2SO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气体,则被还原的H2SO4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g D. g
答案 BC
解析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mol mol
参加反应的Cu、生成的SO2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相等。
4.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A.Fe2(SO4)3 B.Na2CO3
C.KNO3 D.FeSO4
答案 C
解析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加入KNO3后,由于溶液中有H+存在,故会发生如下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加入Fe2(SO4)3,也会使铜粉的质量减少,但无气体逸出,故答案选C项。
5.下列各组离子(各离子浓度均为0.1 mol·L-1)在水溶液中相互间不发生反应的一组是( )
A.K+、Fe2+、NO、H+ B.SO、H+、Fe2+、Cl-
C.NO、I-、Na+、K+、H+ D.I-、Cl-、NO、Na+(酸性)
答案 B
解析 溶液中同时有H+、NO时,还原性离子不能存在。
6.在标准状况下,将1.92 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1.12 L,则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 )
A.112 mL B.108 mL
C.224 mL D.448 mL
答案 A
解析 由于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相等),所以可设混合气体中生成NO物质的量为x,则:
n (Cu)==0.03 mol。
n (NO)+n (NO2)==0.05 mol。
NO和HNO3+e-→NO和HNO3+e-→NO2,得:
3x+(0.05 mol-x)×1=0.03 mol×2
x=0.005 mol,
V (NO)=0.005 mol×22.4 L·mol-1=0.112 L=112 mL。
7.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60 mLB.45 mLC.30 mLD.15 mL
答案 A
解析 O2为氧化剂,Cu为还原剂,HNO3仅仅发生了复分解反应n(Cu)=2n(O2)=0.15 mol
n(NaOH)=2n(Cu)=0.3 mol,V(NaOH)==0.06 L=60 mL,故选A。
8.实验室证明铜在低温下不能和O2发生反应,也不能和稀H2SO4共热发生反应,但工业上却是废铜屑倒入热的稀硫酸中并不断地通入空气来制取CuSO4溶液的。铜屑在此状态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利用铜与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也能制备CuSO4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 。
以上两种方法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原因是什么?
答案 2Cu+O2△2CuO,CuO+H2SO4(稀)CuS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第一种方法好。原因是:①制得相同质量的产品,第一种方法消耗硫酸少;②第二种方法生成的SO2会造成大气污染;③第一种方法节省能源。
解析 在稀硫酸存在的条件下,Cu与O2反应后的生成物CuO迅速溶解在热的稀硫酸中生成CuSO4;第二种方法是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H2SO4反应,H2SO4会被还原为SO2,其中利用率降低且生成的气体有毒。
9.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现象为 。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
(4)若将12.8 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气体5.6 L(标况下)。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
答案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铜片溶解,溶液逐渐变成蓝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加入稀H2SO4后,H2SO4电离出的H+与原溶液中的NO组成稀HNO3,又与过量的Cu反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4)0.65 mol
解析 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逐渐变稀,与铜反应的实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有NO,H2SO4提供H+,二者相当于稀HNO3,又与铜进一步反应。
产生的5.6 L气体是NO2和NO的混合气体,n(NOx)==0.25 mol,n(Cu)==0.2 mol。
故消耗的HNO3为:2n(Cu)+n(NOx)=0.2 mol×2+0.25 mol=0.65 mol。
10.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中的NO而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支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有防倒吸能力)。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 ;为达此目的,应如何操作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 ;
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 ;
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 。
答案 (1)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Cu与稀HNO3反应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 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 CaCO3+2HNO3Ca(NO3)2+CO2↑+H2O
(2)铜丝上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气体仍为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3Cu+8H++2NO3Cu2++2NO↑+4H2O
(3)验证无色气体为NO 将注射器F中的空气推入E中
解析 首先利用A装置中产生的CO2将整套装置中的空气赶出,创造无氧环境,然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利用E、F装置进行探究,C装置作用在于验证装置中空气是否已排出。D装置进行尾气吸收,整套装置设计合理,验证效果好。
常用于赶走空气的气体有:H2、N2、CO2等。
备课资源 (1)用过量的锌与浓硫酸反应,某同学认为除了生成二氧化硫外,还有氢气产生,理由是 。
(2)用过量的铜片与0.2 mol浓硫酸共热足够长时间(只考虑铜与浓硫酸反应,忽略其他副反应),甲认为产生的SO2少于0.1 mol,理由是 ;
而乙同学认为产生的SO2恰为0.1 mol,理由是 。
答案 (1)由于锌过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稀硫酸可与锌反应产生氢气
(2)甲认为由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知,当0.2 mol H2SO4全部反应时,才生成0.1 mol SO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而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乙认为由于加热的时间足够长,水比硫酸易挥发,因此硫酸始终保持较高浓度,直至与铜反应完为止
解析 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量不断减少,硫酸由浓变稀,稀硫酸可与锌反应产生氢气,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11.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 mol·L-1(用a、V表示)。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 g。
答案 (1)5.8 5.4 (2) (3)57.8
解析 (1)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n (Cu)×2=×2=×3+。解得V (NO)=5.8 L,则V (NO2)=5.4 L。
(2)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时,所得溶液为NaNO3溶液,则整个过程中作酸用的硝酸为:n(HNO3)作酸用=n(NaOH)=V×10-3 L×a mol·L-1=aV ×10-3 mol,根据氮元素守恒,作氧化剂的硝酸与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有:n (HNO3)被还原=n (气体)==0.5 mol。n (HNO3)=n(HNO3)作酸用+n(HNO3)被还原=aV×10-3 mol+0.5 mol,c (HNO3)== mol·L-1。
(3)根据上面计算可得n (NO)=0.26 mol,n (NO2)=0.24 mol。从反应的始终态分析:即要将NO中的+2价的氮元素和NO2中的+4价的氮元素完全转化为NaNO3中的+5价的氮元素,此过程中得到的电子完全由H2O2提供。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n (NO)×3+n(NO2)=n(H2O2)×2,即0.26 mol×3+0.24 mol=n (H2O2)×2,求得n (H2O2)=0.51 mol,m (H2O2)=0.51 mol×34 g·mol-1=17.34 g,需要30%的双氧水的质量为:17.34 g÷30%=57.8 g。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