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同步辅导与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同步辅导与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0-14 14: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所得到的体系。
2.
3.
三、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2.Fe(OH)3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和溶液
(2)电泳现象:证明胶体微粒的带电性质
(3)聚沉:
4.胶体的分离提纯:渗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故选D
规律总结 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散系,胶体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 nm)是这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胶体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胶体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质。
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下列有关形成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纳米碳的粒子直径在1~100 nm。将其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的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胶体是一种“介稳体系”,虽然不如溶液稳定,但比浊液稳定,放置较长时间不会聚沉而析出沉淀。
特别提醒 ①本题以热点题材纳米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胶体的本质特征
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等性质,可用渗析法提纯等。
②纳米材料不是胶体,胶体是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混合物,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才形成胶体。
3.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合并振荡
B.把1 mL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 mL饱和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 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 mL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答案 D
解析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合并振荡,只会生成BaSO4沉淀,得不到BaSO4胶体,A
错;B项应先将水煮沸,再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故B错,D正确;C项FeCl3浓度过大且加以搅拌,则生成Fe(OH)3沉淀,得不到胶体。
归纳总结 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分散系,制备时,必须控制分散质颗粒的大小,故操作时要顾及溶液浓度、反应条件、滴加量及滴加顺序。制备胶体的方法有:
①分散法:将难溶固体加工研磨为超细粉末,使之达到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的范围,加入分散剂中混匀即得胶体,如碳素墨水的制取。
②溶解法:对于一些可溶性大分子物质,一个分子就约在1~100 nm之间,可采用溶解法制备胶体,如将淀粉、鸡蛋清分别溶于水形成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
③凝聚法:利用化学反应控制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度,使反应生成难溶性小分子,通过多个分子聚集,使分散质大小在1~100 nm之间,形成胶体,如Fe(OH)3胶体的制备。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地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 C
解析 胶体外观均匀、澄清;一定条件下性质稳定;胶粒能透过滤纸;故答案为C。
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A是属于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聚沉;B是胶粒遇(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C是蛋白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是一个化学反应:Fe3++3OH-===Fe(OH)3↓,此时生成的Fe(OH)3是沉淀,不属于胶体。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B.能透过滤纸
C.无色、透明的液体
D.呈红褐色
答案 B
解析 溶液与胶体,其分散质颗粒大小不同,所以A不正确;溶质和胶粒都能透过滤纸,B正确;溶液和胶体都属于较稳定的分散系,都是透明的,Fe(OH)3胶体为红褐色,FeCl3溶液呈黄色,C和D均不正确。
4.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振荡,“微波炉”就是利用高频电磁振荡使食品中分子也产生振荡而发热。现代医学上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其好处主要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关于其作用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波电流迅速中和血液胶粒所带的电荷而聚沉
B.微波使局部血液受热而使血液胶体聚沉
C.微波电流通过金属手术刀时产生的高温而使血液凝固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 B
解析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以胶体形式分散在血液中,高频电磁振荡发热使血液中蛋白质胶体发生聚沉。
5.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体能产生布朗运动
D.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 B
解析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胶体颗粒的大小,其他的性质都是由此而决定的。
6.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透析膜,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
A.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
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C.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直径
D.蛋白质、血细胞不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 C
解析 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蛋白质、血细胞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形成胶体,所以它们不能通过透析膜;血液中的毒性物质直径较小,可以被透析。
7.土壤胶体颗粒带负电荷,因此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
A.硫酸铵 B.氯化铵
C.碳酸铵A: D.硝酸铵
解析 因土壤胶体微粒带有负电荷,能吸附氮肥中带正电荷的NH、排斥带负电荷的NO,对NH4NO3来讲,其中有一半的氮元素(NO)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故NH4NO3 的肥效最差。
8.已知胶体遇到酸、碱、盐的溶液均可沉淀。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
A.2 mol·L-1H2SO4溶液
B.2 mol·L-1NaOH溶液
C.2 mol·L-1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
答案 A
解析 先加入少量H2SO4,使Fe(OH)3聚沉,而后再加入H2SO4,则与Fe(OH)3发生反应而使Fe(OH)3溶解。
9.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B.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时没有明显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时出现明显的光路
C.胶体微粒带电荷,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带电荷
D.在胶体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向某一极移动,在溶液中通电时,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
答案 B
解析 在A中,同种胶体微粒因吸附相同离子而带相同电荷,但是整个胶体不带电荷,故A错误;胶体微粒和溶液中溶质都是可能带电荷,也可能不带电荷,故C和D
均错误选B。
10.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导致实验失败
(2)氯化铁溶液浓度过稀,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3)长时间的加热能够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聚沉以及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实验的注意事项。
11.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的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得到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也属于___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 Fe2O3+6HCl===2FeCl3+3H2O 黄
(1)FeCl3+3NaOH===3NaCl+Fe(OH)3↓ 复分解
(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
(4)Fe(OH)3+3HCl===FeCl3+3H2O 复分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