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件+检测)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高效整合ppt+综合检测.doc)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课件+检测)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高效整合ppt+综合检测.doc)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0-25 16:11:0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离子反应及离子共存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①看清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酸性”或“限定反应条件”、“限定几种离子已存在”等隐含条件的存在;有些题目在选项中又有限定条件。②题目中所给的阳离子被否定后只剩一种阳离子,则该阳离子一定存在;阴离子同样进行分析。③看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不能大量共存;Fe2+与NO3-在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Na+中的几种,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稀氨水(NH3·H2O),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的………………(  )
A.Cl-    B.NO3-
C.CO32- D.OH-【解析】 根据题给条件判断离子的存在,采用确定、排除等方法进行判断。
【答案】 (1)Cu2+、Fe3+ (2)Ag+ Ag++Cl-===AgCl↓
(3)Mg2+ Mg2++2NH3·H2O===Mg(OH)2↓+2NH4+
(4)B1.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Cu2+、NO3-、SO42-   B.Mg2+、Cl-、Ca2+、NO3-
C.Na+、HCO3-、Cl-、SO42- D.Ba2+、NO3-、Ca2+、Cl-
【解析】 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可能含Cu2+,故A符合题意;酸性溶液中因H++HCO3-===CO2↑+H2O,故C也符合题意。解答离子共存问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是要求离子共存,还是要求离子不共存,是一定能共存,还是可能共存;二看题干中有无隐含条件(无色透明、酸性条件、碱性条件等);三看离子间能否结合为沉淀、气体、水等;四看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答案】 AC二、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依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子得失相等或化合价升降相等。
(2)方法: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3)步骤:
以配平KMnO4+HCl——KCl+MnCl2+Cl2+H2O为例。
①标变价:依化学式标明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②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③定化学计量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降数的最小公倍数,以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④观察配平: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⑤检查: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2.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比较典型的计算有: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或质量比,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确定反应前后某一元素的价态变化等。计算的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列出守恒关键式求解。计算公式如下:
氧化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还原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原子的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NO3-+4H++3e-===NO+2H2O KMnO4、Na2CO3、Cu2O、Fe2(SO4)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性质。
(3)反应中若产生了0.2 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4)若1 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从所给还原过程的反应式看NO3-得电子,即HNO3作氧化剂,要能使该反应发生必须加入还原剂,因此(甲)只能是Cu2O,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14HNO3+3Cu2O===6Cu(NO3)2+2NO↑+7H2O。
(2)在该反应中HNO3体现了氧化性和酸性[生成了Cu(NO3)2]。
(3)若产生0.2 mol的气体(NO),则转移的电子数为(5-2)×0.2 mol=0.6 mol电子。
(4)若1 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根据电子得失守恒推知,可能是使用了较浓的硝酸,使产物中生成了部分NO2。
【答案】 (1)14HNO3+3Cu2O===6Cu(NO3)2+2NO↑+7H2O (2)酸性 氧化性 (3)0.6 (4)使用了较浓的硝酸,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2.在100 mL含等物质的量HBr和H2SO3的溶液中通入0.01 mol Cl2,有一半Br-变为Br2(已知Cl2既能把H2SO3氧化成H2SO4,又能把Br-氧化成Br2,且Br2能氧化H2SO3),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
A.0.007 5 mol·L-1    B.0.4 mol·L-1
C.0.075 mol·L-1 D.0.08 mol·L-1
【解析】 加入Cl2后,有一半Br-变为Br2,说明H2SO3已全部被氧化。设HBr或H2SO3的浓度为x,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0.1 L×x×2+0.1 L×(x/2)×1=0.01 mol×2,解得x=0.08 mol·L-1。
【答案】 D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A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含氧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  )
A.爆鸣气、硫酸铜、硫酸 B.水、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石灰石、烧碱
【解析】 A项都不符合题意,B项水不属于含氧酸,纯碱属于盐,C项氧化铁属于氧化物,胆矾属于纯净物。
【答案】 D
2.(2008年广东化学)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解析】 ②沼气属于可再生能源,水煤气是由炽热的煤与水蒸气,反应制得的CO和H2的混合物,因为煤为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水煤气也为不可再生能源,错误;③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两者均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正确;⑤盐酸和食醋不是化合物,而是混合物,错误;⑥纯碱为Na2CO3,不是碱而是盐,错误;⑦豆浆和雾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均属于胶体,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3.(2009年温州十校联考)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H3 B.(NH4)2SO4
C.Cl2 D.CH3COOH
【解析】 A项,NH3溶于水可以导电,但不是NH3发生了电离,而是NH3·H2O电离出的离子,所以NH3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B项的(NH4)2SO4是盐,是电解质;C项Cl2为单质,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CH3COOH是酸,是电解质。
【答案】 A
4.亚硝酸盐中毒,又名乌鸦病、紫绀病、肠源性青紫病。亚硝酸盐可将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失去携氧能力,使组织出现缺氧现象。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被氧化
B.中毒时亚硝酸盐发生氧化反应
C.药品美蓝应具有还原性
D.解毒时血红蛋白被还原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故血红蛋白被氧化,A项中正确;中毒时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反应,则亚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B项错误;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因此美蓝能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的血红蛋白,即美蓝应具有还原性,C项正确;解毒时血红蛋白被还原,D项正确。
【答案】 B
5.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加入饱和MgSO4溶液都发生聚沉
B.分散质的粒子都不能透过半透膜
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也不会产生沉淀
D.加入盐酸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
【解析】 FeCl3溶液与MgSO4溶液不反应,FeCl3溶液中Fe3+、Cl-能透过半透膜,而Fe(OH)3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加入盐酸时FeCl3溶液无现象,二者都比较稳定。
【答案】 C
6.(2009年芜湖高一检测)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
A.2F2+2H2O===4HF+O2
B.SO2+H2O===H2SO3
C.2Na+2H2O===2NaOH+H2↑
D.2H2+O22H2O
【解析】 A项,H2O中氧由-2价变为0价,化合价升高,H2O作还原剂;B项,H2O中化合价没变,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H2O中氢由+1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D项,H2O是产物。
【答案】 A
7.要把氯化银、氯化钠、氯化镁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一一分离开,在下列各组试剂中应选用的一组是…………………………………………………………………………………(  )
A.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钾溶液、稀盐酸
C.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
D.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解析】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不同,最终要将转变的物质重新生成原物质且原物质最好不要有损失。因为氯化银难溶于水,所以可先用水分离出氯化银,然后向滤液中加入NaOH溶液:MgCl2+2NaOH===Mg(OH)2↓+2NaCl,过滤,用少量盐酸中和滤液中的氢氧化钠,则分离出氯化钠溶液;再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使其溶解,则得到MgCl2溶液,最后`将溶液蒸干,即可把AgCl、NaCl、MgCl2分离开。
【答案】 D
8.对于发生M+N===W+V的化学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W为单质,N、V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W、V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若取M、N各m g,则反应后生成物W和V的质量和一定为2m g
D.反应物M、N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W、V的质量比
【解析】 若M、W为单质,N、V为化合物,则该反应必为置换反应,A项错误;当W、V为盐和水时,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aO+2HCl===CaCl2+H2O,B项正确;因为M、N各m g时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故生成W和V的质量不一定为2m g,C项错误;M、N的质量比与W、V的质量比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
【答案】 B
9.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加入适量NaOH溶液或少量稀硫酸时,都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Cu2+、Ba2+、NO3-、Cl- B.Mg2+、Na+、CO32-、SO42-
C.Ba2+、Mg2+、NO3-、Cl- D.Fe3+、Ba2+、NO3-、SO42-
【解析】 先考虑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B项中Mg2++CO32-===MgCO3↓,D项中Ba2++SO42-===BaSO4↓,因此B、D两项中离子不能共存,应排除;A、C两项中离子可以大量共存。再考虑是否符合附加条件:A项中Cu2++2OH-===Cu(OH)2↓,为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C项中Mg2++2OH-===Mg(OH)2↓,Ba2++SO42-===BaSO4↓,Mg(OH)2和BaSO4都是白色沉淀,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0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一期末)下列反应可以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HCl溶液+Na2CO3溶液 HCl溶液+NaHCO3溶液
B.NaOH溶液+HCl溶液 Ba(OH)2溶液+H2SO4溶液
C.BaCl2溶液+H2SO4溶液 Ba(OH)2溶液+Na2SO4溶液
D.CaCO3+HCl溶液 Na2CO3溶液+H2SO4溶液
【解析】 A项第1组反应为:2H++CO32-===CO2↑+H2O,第2组反应为:H++HCO3-===CO2↑+H2O,两者不同。B项第1组反应为:H++OH-===H2O,第2组反应为:Ba2++2OH-+SO42-+2H+===BaSO4↓+2H2O,两者不同。C项两组反应均为:Ba2++SO42-===BaSO4↓。D项第1组为:CaCO3+2H+===Ca2++CO2↑+H2O,第2组为:CO32-+2H+===CO2↑+H2O,两者不同。
【答案】 C
11.已知2A-+B2===A2+2B-,2A-+C2===A2+2C-,2B-+C2===B2+2C-,2C-+D2===C2+2D-。则各种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A2>C2>B2>D2 B.B2>C2>A2>D2
C.D2>C2>B2>A2 D.C2>B2>A2>D2
【解析】 根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进行判断。
【答案】 C
12.在Na2SO4、NaCl、NaOH的混合溶液中,含有的Na+、SO42-、OH-个数比是8∶1∶2,则溶液中Na2SO4、NaCl、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1 B.1∶2∶4
C.1∶4∶2 D.1∶3∶2
【解析】 思路一(特殊值法分析),Na+、SO42-、OH-个数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当NaOH为2 mol,Na2SO4为1 mol时,SO42-、OH-个数比1∶2,此时Na2SO4和NaOH含的Na+为4 mol,要满足题目要求,NaCl必须为4 mol。思路二(电荷守恒法),Na2SO4、NaCl、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阴离子SO42-、Cl-、OH-的物质的量之比,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此混合中的阳离子只有一种,阴离子有三种,设Cl-的物质的量为x,则有下列关系式:n(Na+)=2n(SO42-)+n(OH-)+n(Cl-),即:8=2×1+2+x,x=4,SO42-、Cl-、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2。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0分)(2009年运城高一检测)(1)A图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请在A图中用阴影部分表示
反应:H2+CuOCu+H2O所属的区域。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B图表达。其中Ⅰ为化合反应,则Ⅱ为    反应。写出有关水生成的符合反应类型Ⅲ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写出有水参加的符合反应类型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其中水为    剂。
【答案】 (1)
(2)分解 NaOH+HCl===NaCl+H2O
2Na+2H2O===2NaOH+H2↑ 氧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4.(15分)如右图所示,在一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硫酸,在烧杯中
插入电极,接通电源,电灯发光,同时有表面光滑的塑料小
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再向该烧杯里缓缓注入一定量Ba(OH)2
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注:硫酸与Ba(OH)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
的量相等。]试回答:
(1)在此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硫酸能导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随着Ba(OH)2溶液的加入,Ba2+与SO42-结合生成难溶性的BaSO4白色沉淀,且溶液里的H+与OH-中和成难电离的H2O,从而使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故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弱,使灯泡渐渐变暗至完全熄灭。硫酸与Ba(OH)2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中的液体是水,其密度小于硫酸,所以原来悬浮于硫酸中央的塑料小球下沉。
【答案】 (1)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塑料小球下沉 ③电灯渐渐变暗至完全熄灭(说明:实验现象无先后顺序之分)
(2)H2SO4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SO42- (3)Ba2++SO42-+2OH-+2H+===2H2O+BaSO4↓
15.(12分)(1)实验室中,制取Fe(OH)3胶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胶体已经制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而H2SiO3胶粒带负电荷,则下列实验的现象分别是:
①Fe(OH)3胶体和Al(OH)3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e(OH)3胶体和H2SiO3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净水。
【解析】 (1)Fe(OH)3胶体的制备要注意细节。如滴加FeCl3溶液时要振荡烧杯,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搅拌会减弱胶体对电荷的吸附能力,使之结合成大颗粒而沉降。
(2)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遇可发生聚沉。
(3)Fe(OH)3与Al(OH)3胶体皆可以作净水剂。
【答案】 (1)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或观察液体混合物的颜色,呈红褐色,证明形成了胶体)
(2)①无明显现象 ②液体变浑浊,并形成了红褐色沉淀
(3)能
16.(15分)某溶液含有Ba2+、Cu2+、Ag+,现用NaOH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其流程如图所示:
(1)沉淀的化学式:沉淀1________,沉淀2________,沉淀3________(写出最佳答案,下同);
(2)写出混合液与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溶液中含有Ba2+、Cu2+、Ag+,要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即所加试剂每次只能沉淀一种离子。提供的试剂有NaOH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Ag+能与盐酸和Na2SO4溶液生成沉淀(Ag2SO4微溶),Ba2+只与Na2SO4溶液生成沉淀,Cu2+只与NaOH溶液生成沉淀。所以先加盐酸生成AgCl,分离出沉淀。再向滤液中加NaOH溶液,生成Cu(OH)2沉淀,分离出沉淀。最后向所得滤液中加Na2SO4溶液,生成BaSO4沉淀。
【答案】 (1)AgCl Cu(OH)2 BaSO4
(2)Ag++Cl-===AgCl↓ Cu2++2OH-===Cu(OH)2↓
B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BaSO4 B.铜、二氧化硫
C.液态醋酸、酒精 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
【解析】 A组都是电解质,B组铜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组硫酸溶液属于混合物。
【答案】 C
2.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DNA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7纳米的纳米级镊子,以便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 胶体颗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
【答案】 D
3.(2009年运城高一检测)下列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答案】 D
4.菜谱中记载:河虾不宜与西红柿同食。主要原因是河虾中含有+5价砷,西红柿中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C,两者同食时会生成有毒的+3价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该反应中维生素C作催化剂
B.由上述信息可推知砒霜中含有的砷是+3价
C.因为河虾中含有砷元素,所以不能食用
D.上述反应中维生素C作氧化剂
【解析】 河虾中+5价砷与西红柿同食时,被其中的维生素C还原为+3价,表现出维生素C的还原性,同时推断含砷化合物的毒性是由+3价砷造成的。
【答案】 B
5.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等于得失电子总数之和
C.氧化剂中的元素化合价不一定都降低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也可能是同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如Cl2+H2O===HCl+HClO,故A项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且与转移电子数相等,B项错。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D项错。
【答案】 C
6.(2009年全国理综Ⅱ)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与胶体的性质。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使胶体粒子带了电荷,故A项错误;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误;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也是没有规律的,C项错误;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答案】 D
7.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能和OH-反应产生沉淀,能和H+反应生成气体的一组离子是…………………………………………………………………………………………(  )
A.Na+、Cu2+、CO32-、Cl- B.HCO3-、Cl-、Na+、Mg2+
C.Cl-、NO3-、K+、Ba2+ D.SO42-、H+、K+、NH4+
【答案】 B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2++Fe===Fe2++Cu
B.稀硫酸与铁粉反应 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
【解析】 B项不符合客观事实,C项漏掉H+与OH-的反应,D项碳酸钙应写成化学式。
【答案】 A
9.光合细菌有特殊本领,它利用剧毒H2S作还原剂,把CO2还原为有机物:
6CO2+12H2S―→C6H12O6+6H2O+12S
请问每生成1 mol C6H12O6,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6 mol B.12 mol
C.24 mol D.48 mol
【答案】 C
10.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H2SO3+I2+H2O===2HI+H2SO4
2FeCl3+2HI===2FeCl2+2HCl+I2
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
A.H2SO3>I->Fe2+>NO B.I->Fe2+>H2SO3>NO
C.Fe2+>I->H2SO3>NO D.NO>Fe2+>H2SO3>I-
【解析】 先确定各反应的还原剂:H2SO3、HI、FeCl2和还原产物:HI、FeCl2、NO,根据规律知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所以H2SO3>HI,HI>FeCl2,FeCl2>NO,归纳起来,H2SO3>I->Fe2+>NO。
【答案】 A
11.吸进人体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科学家试用Na2SeO3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则Na2SeO3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以上均不是
【解析】 人体内的“活性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Na2SeO3消除“活性氧”,即Na2SeO3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
【答案】 B
12.(思维拓展题)钛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其相对原子质量为48。工业上以金红石(主要成分为TiO2)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甲:aTiO2+bCl2+cCaTiCl4+cCO,乙:TiCl4+2MgTi+2MgCl2。关于反应甲、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TiCl4在反应甲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乙中是氧化剂;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③a=1、b=2、c=2;④每生成19.2 g Ti,反应甲、乙中共转移6.4 mol e-。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2分)(2009年运城高一检测)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如图中某种物质M的水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胶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14.(9分)医学上治疗由肾功能衰弱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透析原理同胶体的________类似,透析膜同________类似,透析膜孔径应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血液内毒性物质粒子直径,毒性物质才可能扩散到透析液中而被除去。
【解析】 透析原理与渗析原理相同,透析膜与半透膜类似,透析膜的孔径应比血液中有毒物质的粒子直径要大,这样才能使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扩散到透析液中而除去。
【答案】 渗析 半透膜 大于
15.(15分)已知酒精(C2H5OH)能与K2Cr2O7和H2SO4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K2Cr2O7+3C2H5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且知Cr2O72-和Cr3+在溶液中分别显橙色和绿色,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离子反应。
(2)写出电离方程式:
Cr2(SO4)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2Cr2O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能否用这一反应原理来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解析】 (1)该反应有离子参加和生成,是离子反应;(2)由题意知Cr2(SO4)3能电离出Cr3+和SO42-,K2Cr2O7能电离出K+和Cr2O72-;(3)由化合价变化可知是氧化还原反应;(4)橙色的Cr2O72-和酒精反应后生成绿色的Cr3+,可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是否酒后驾车。
【答案】 (1)是 (2)Cr2(SO4)3===2Cr3++3SO42- K2Cr2O7===2K++Cr2O72-
(3)是 Cr元素在反应中从+6价变为+3价,化合价降低了,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
(4)能;该反应前后有颜色变化,遇酒精发生反应,颜色由橙色变为绿色
16.(16分)在四个脱落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盛有盐酸、BaCl2溶液、Na2CO3溶液、AgNO3溶液,为了鉴别各瓶中的试剂将它们分别编号为A、B、C、D并两两混合,其实验现象为:A+B产生无色气体;B+C产生白色沉淀;A+D产生白色沉淀;A+C无明显变化。
(1)由此推出各试剂瓶所盛的试剂为(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可知:试剂A与其他试剂混合时产生的现象最有特征:与B产生无色气体,与D生成白色沉淀,与C无明显现象,由此推知A为盐酸,B为Na2CO3,D为AgNO3,则C为BaCl2,用B+C产生白色沉淀进行验证,可知上述推断完全正确。
【答案】 (1)HCl Na2CO3 BaCl2 AgNO3
(2)CO32-+2H+===CO2↑+H2O
(3)Ag++Cl-===Ag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