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06 10: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以“析 演 练”开启智慧之门
——《醉翁亭记》”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说课的课题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 、 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地位。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统领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情、借景言情的名篇。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因参与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滁州知州后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三 、 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 、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实虚词,熟悉课文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法:把它实施在五步教学法的以下环节中,质疑问答中点拔 拓展延伸的表演活动中点拔 写作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拓展延伸中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课文内容。
悟精华 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如同提到黄鹤楼就会想起崔颢、李白,提到滕王阁就会想起王勃,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范仲淹一样,提到醉翁亭,人们自然也会想起欧阳修。他自云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的醉却不同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同于李白的“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让我们同欧阳公一起沉醉于山水,让我们兼醉于古人。
背景介绍: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见课件)
六一居士传(节录)可了解六一居士的来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见课件)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动,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见课件)
(二)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落实教学目标1演示画面
( 三 )自主研读,质疑问答。
让学生根据画面和课文的内容提出理解不了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落实教学难点。
归纳: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见幻灯片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四)小组讨论,互动探究
为了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一教学重点,老师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后进行取舍和归纳。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故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见课件)欧阳修当时谪滁也不过三十九岁,不到不惑之年,为何要在众人面前及文中“自号曰醉翁”呢。常常还弄得“颓乎其中”,好像他真是个酒鬼酒徒似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文”不仅是指做诗写文章,更大的含义还在于干事业,图谋仕途经济。他“饮少辄醉”,真正的心声应该是“我昔表谪居滁州,名虽为翁实少年”;应该是“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五)、拓展迁移,导演课本剧。(见课件)
导演课本剧 :“梦游”醉翁亭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1、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
2、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3、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加深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4、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5、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 对课文的学习和再创造。
(六)写作训练,描画生活。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如果让你把今天参观一部分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写出所选景点的特色来,要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景色,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古文化。 世有欧阳修然后才会有醉翁亭,文因亭美,亭因人名,时光可移而文不可灭。临山筑亭者数不胜数,而此亭独享誉千年,何也?因欧阳公人品,文品与官品而然。我们会永远记住,从政而精心于民,为文而留芳百世,生而为人师,逝而启后贤的欧阳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