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冶炼》课件介绍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张铸钢
课件名称:铁的冶炼
适用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名称: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上)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通讯地址:苏州市养育巷慕家花园11号
作者信息:张铸钢,男,33岁,中学二级教师,联系电话13306202302
课件简介: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课件形式:单机版
课件大小:6M(包括视频)
制作工具:Notebook 10.0版
运行环境:Windows98及以上版本,安装Notebook 10.0版,视频播放支持flv文件(例如:安装暴风影音等),借助电子白板展示效果更佳
安装步骤:安装Notebook软件后可直接打开运行
具体展示说明如下(即实际课堂使用步骤):
步骤
显示效果
操作
说明
01
(下一页)
展示本课名称、授课人
02
(下一页)
用小故事引入新课
03
展示金属冶炼概念
04
移动幕布
显现本课课题
05
点击图片,拉大
展示中国古代炼铁方式
06
缩回图片,点击文字,打开录像链接
(下一页)
展示现代中国宝山钢铁厂炼铁的流程录像
07
电子笔书写填空内容
指导学生学习填写炼铁原料和主要设备
08
移去“掩体”
展示高炉图片,介绍高炉的主要入口和主要出口
09
拉大图片,拖动文字
展示高炉放大图,并指导同学将主要出入口的文字移动到高炉图片的正确位置
10
使用魔笔工具,框,局部放大
(下一页)
使用局部放大的功能,展示并强调高炉上炉渣和生铁两处出口位置的高低不同
11
展示炼铁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本课教学重点)
12
点击文字,打开录像链接
再次让学生观看宝山钢铁厂录像,并提醒同学留意一些问题的信息
13
点击问题5左边箭头,打开链接
转向炼铁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分析
14
形象图示,提出问题,从主要物质的化学式提醒同学
15
拉下部分幕布
展示问题框,进行分析
16
点击问题框
问题框翻转,显现答案
17
拉开部分幕布
展示一些学过物质的化学式
18
使用魔笔,圈,聚光灯效果
使用聚光灯效果,从化学式上分析该物质是否符合还原炼铁的要求
19
拉开部分幕布
展示一些符合条件的物质
20
逐步拉开幕布
(下一页)
提问这些物质得氧后的产物可能是什么,引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21
指导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
22
拉开幕布
(下一页)
展示概念,分析最适合于高炉炼铁的反应
23
点击图片,打开录像链接
展示实验室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录像
24
拉开幕布,指导学生拖动文字
(下一页)
先展示打乱的实验步骤,提示学生分析实验,移动文字,排列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25
点击返回思考
总结实验中一些注意点
26
点击问题7左边箭头,打开链接
转向分析为什么炉渣和生铁出口的位置高低不同
27
展示问题
28
使用魔笔工具,框,局部放大,点击返回思考
通过局部放大,观察高炉底部的熔融状态的物质分层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29
点击问题8左边箭头,打开链接
转向问题
30
展示问题
31
点击图片,移动鼠标到转动柄
32
顺时针转动图片,并移动文字,点击返回思考
通过图片的转动,思考如果是水平方向放入固体原料,分析与原先的区别,结合实际生产要求,得出结论
33
点击应用,打开链接
空白的问题10,留给学生思考余地,转向课堂(或课后)练习
34
点击返回思考
展示练习
35
空白的问题10,留给学生自己对本课学习后的思考
注:课件在不同的电脑环境下使用,会受到机器速度、字体库、视频播放器等因素的影响,效果可能有变化,使用前应注意调试。
《铁的冶炼》课件说明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张铸钢
【设计背景】
本课主要是向初中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炼铁的主要原料、主要设备、简单流程以及主要的反应原理。由于书本内容篇幅很短,相关资料也很少,课堂演示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学生常常是靠教师的讲述、单纯的记忆在学习,缺乏自己的主动探究,兴趣也不是太大,对于这部分知识只停留在简单记忆的认识程度。显然,这是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我在课本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把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内容做有机的结合,通过形象的展示,让同学从感官出发,从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行走”,把课堂和实际生产串联起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设计方案】
内容方面,从小故事引入,对比古今我国劳动人民炼铁的方式,带领同学了解和感受炼铁厂的主要设备、简单流程,转入一系列学习思考中,对于重点难点,逐步铺开引导,并让同学在已学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转化方法,讨论合理步骤,总结实验要点。通过形象的图文演示,感受生产和实验的联系与区别。
平台方面,选择比较新颖的展示制作工具Notebook,还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使得课件不再是老师专属的操作工具,而是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存在于课堂,彻底有别于传统课件的媒体整合方式,让课堂交互性和开放性有更好的体现。
【设计突破】
电子白板的展示和交互的双重优势,局部放大和聚光集中的特殊效果,内容拉幕式的遮掩展示,以及视频和图片的灵活处理,把以前难以描述的一些工业炼铁和实验演示的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