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29 09: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孔 乙 己鲁 迅走进《孔乙己》
走近孔乙己
《孔已己》探究式学案课件
学习目标
学习确定角度,运用相关资料,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孔已己悲剧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探究小说主题。
分析以笑衬悲的艺术效果。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四体不勤,懒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角度分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至死不悟热心善良
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提示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从人们喝酒的方式和衣着,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阶级状况?
3、从酒客、掌柜、伙计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世态人情?
4、从孔乙己读书的经历和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所为,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5、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况来看,孔乙己有哪些自身原因?(清朝末年)(贫富对立、阶级对立)(世态炎凉)(两种不同命运)(热衷科举、鄙视体力劳动、至死不悟)探究孔已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造成
孔乙己
悲惨命运
的原因
是什么?1、社会原因:2、自身原因: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制度身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
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
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使他们摒弃劳动。
封建等级制度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受压迫者,反而把嘲笑更为不幸的孔已己作为乐趣。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已己,把他推上死路。
小说的主题
观点1:“凉薄”说:“鲁迅认为《孔已己》描写的是一般的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
观点2:“反封建”说:“该小说不仅深刻得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性极其罪恶,而且可以引申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观点3:“等级观念”论:“揭露和讽刺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
观点4:“兼有”说:“《孔已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不幸的人的冷漠。”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老师的观点分析小说“以笑衬悲”的艺术效果课文几次写到笑,
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
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
私而卑劣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
小孩子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以笑写悲,一方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让人们从笑声 中体会到人情冷暖
以笑衬悲的艺术效果 因为世态炎凉,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冷酷,所以孔已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有3种作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孔乙已是“大约”还是“的
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
用意何在?谢谢浏览设计:临泽县城关中学 贺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