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如皋市高二年级四校联考试题
化 学(选修)
命题:城西中学冒良平 校对审核:城西中学刘晶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n-55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H>0的是
A.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铝片与稀H2SO4反应 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2.已知Zn(s)+H2SO4(aq)===ZnSO4(aq)+H2(g) ΔH<0;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的值与反应物的用量无关
C.该反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D.该反应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放出能量,所以总能量不变
3.设反应C+CO2 2CO(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1,N2+3H2 2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v2的变化情况为
A. v1增大,v2减小 B. 同时减小
C.同时增大 D. v1减小,v2增大
4.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O2(g)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 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6.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以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分别向两极通乙烷和氧气,电极反应为C2H6 + 18OH-→2CO + 12H2O + 14e-;14H2O + 7O2 + 28e-→28 OH-,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通氧气的电极为正极
B.在电解质溶液中CO向正极移动
C.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下降
D.参加反应的氧气和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
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H3=+2.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8. 已知反应:①101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 ?B.稀硫酸与浓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C.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①表示2 mol C(s)燃烧生成2 mol CO(g)需要吸收221 kJ的热量
9.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
燃烧热/kJ·mol-1
化合物
燃烧热/kJ·mol-1
甲烷
891.0
正丁烷
2878.0
乙烷
1560.8
异丁烷
2869.6
丙烷
2221.5
2-甲基丁烷
3531.3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kJ·mol-1
B. 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2H6(g)+7O2(g)=4CO2(g)+6H2O(g) ;△H= -1560.8 kJ·mol-1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比纯锌快,是因为粗锌比纯锌还原性强
B.用铁棒作阴极、炭棒作阳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
2C1-+2H20H2↑+Cl2↑+20H-
C.用惰性电极电解500 mL饱和氯化钠溶液时,若生成5.6LCl2、则电极上转移的电子数目约为3.01×1022(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电极产物间的反应)
D.生铁浸泡在食盐水中发生吸氧腐蚀
11.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用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苦卤水 (含Cl―、Br―、Na+、Mg2+)的装置如图所示 (a、b为石墨电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反应式为:O2 +2 H2O + 4e—=4 OH―
B.电解时,a 电极周围首先放电的是Br―而不是Cl―,说明相同条件时前者的还原性强于后者
C.电解时,电子流动路径是:负极→外电路→阴极→溶液→阳极→正极
D.若忽略能量损耗,当电池中消耗0.02g H2 时,b 极周围会产生0.02g H2
13.将含有0.4mol Cu(N03)2 和0.3 mol KCl 的水溶液 1 L,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在一个电极上析出 0.1 mol Cu ,此时要将溶液恢复到电解前溶液一样,可加入一定量的
A.CuCl2 B、CuO C、Cu(OH)2 D、CuCO3
14. 已知反应A2(g)+2B2(g) 2AB2(g) △H<0,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减小,逆向反应速率增大
B.升高温度有利于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逆向移动
D .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A2的转化率
非选择题(78分)
15.(9分)在一次学生实验中,某同学用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这和教材中“铝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不一致。为排除因试剂变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该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下列实验,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
实验用品:仪器(略,凡是实验需要的都有)
药品:3.0mol·L-1盐酸、1.5 mol·L-1硫酸、3.0 mol·L-1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纯度>99.5%)
实验过程:往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3.0mol·L-1盐酸、1.5 mol·L-1硫酸、3.0 mol·L-1硫酸,观察反应进行到1、2、5、15、20min时铝片与酸反应的情况。
反应进程(min)
1
2
5
15
20
3.0mol·L-1盐酸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1.5 mol·L-1硫酸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3.0 mol·L-1硫酸
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无论是用1.5 mol·L-1硫酸还是3.0 mol·L-1硫酸,均无明显的现象,而3.0mol·L-1盐酸与铝片反应的现象却十分明显。
(1)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
(3)根据以上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差异的原因”,某同学作出的猜想是:Cl-能够促进金属铝与H+的反应。对此你这一问题原因作出的另一种猜想是
(4)为了验证该同学的猜想,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_
16.(共13分)为了合理利用化学能,确保安全生产,化工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化学反应的焓变,并采取相应措施。化学反应的焓变通常用实验进行测定,也可进行理论推算。
⑴ 实验测得,5g甲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
113.5kJ的热量,试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⑵ 已知:Na2O2(s)+CO2(g)=Na2CO3(s)+1/2O2(g)ΔH=-226kJ/mol 则反应2Na2O2(s)+2CO2(s)=2Na2CO3(s)+O2(g ) ΔH -452kJ/mol(填“>”、“<”、“=”)
⑶由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叫键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破坏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拆开化学键需要消耗能量,形成化学键又会释放能量。
化学键
H-H
N-H
N≡N
键能/kJ·mol-1
436
391
945
已知反应N2(g)+3H2(g)2NH3(g) △H=a kJ·mol-1。试根据表中所列键能数据估算a 的数值: 。
⑷ 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推算。
已知:C(s,石墨)+O2(g)=CO2(g) △H1=-393.5kJ·mol-1
2H2(g)+O2(g)=2H2O(l) △H2=-571.6kJ·mol-1
2C2H2(g)+5O2(g)=4CO2(g)+2H2O(l) △H3=-2599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98K时由C(s,石墨)和H2(g)生成1mol C2H2(g)反应的焓变: 。
(5)报道,氢氧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
B.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
C.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17.(共14分)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右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8分)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 在 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①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是 。
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是 。
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
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
⑵(6分)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是
②Y电极的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是
(说明:杂质发生的电极反应不必写出)
18.(10分)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
(1)下列处理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方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是 (填字母)
A.热裂解形成燃油 B.露天焚烧
C.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 D.直接填埋
(2)用H2O2 和H2SO4 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Cu(s)+2H+(aq)=Cu2+(aq)+H2(g) △H=64.39kJ·mol-1
2H2O2(l)=2H2O(l)+O2(g) △H=-196.46kJ·mol-1
H2(g)+1/2O2(g)=H2O(l) △H=-285.84kJ·mol-1
在H2SO4 溶液中Cu 与H2O2 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印刷电路板的金属粉末用10%H2O2 和3.0mol·L-1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铜的平均溶解速率(×10-3mol·L-1·min-1)
7.34
8.01
9.25
7.98
7.24
6.73
5.76
H2SO4溶液处理,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见下表)
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4)在提纯后的CuSO4 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 和NaCl 溶液,加热,生成CuCl 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19.(10分)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 (填“正极”或“负极”)。
(2)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 。欲除去Cu2+,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代号)。
a.NaOH b.Zn c.Fe d.NH3·H2O
(3)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若电解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MnO2的理论产量为 。
20.(13分)设计燃料电池使汽油氧化直接产生电流,是本世纪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最近有人制造了一种燃料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个电极通入汽油蒸气,电池的电解质是掺杂了Y2O3的ZrO2晶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2-。回答下列问题:w.w.w.21世纪教育网
(1)以辛烷为汽油的代表物,则这个电池放电时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2)这个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8H18 + 25O2- →8CO2 + 9H2O +50e-,,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3)用此蓄电池分别电解以下两种溶液,假如电路中转移了0.02 mole-,且电解池的电极均为惰性电极,试回答下列问题。
电解含有0.01 mol CuSO4和0.01 mol NaCl的混合溶液100mL,阳极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将电解后的溶液加水稀释至1L,此时溶液的C(H+)= 。
21.(9分)对于可逆反应:2A(g)+3B(g) xC(g)+D(g),已知A和B的起始浓度分别为5mol·L-1和3mol·L-1,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的时间是2 min,C的反应速率为0.5mol·L-1·min-1,平衡时D的浓度为0.5mol·L-1。求:
(1)x= ; (2)B的平衡浓度为
(3)A的转化率为 。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B 6.B 7.D
8.AC 9.AB 10.AC 11.B 12.BD 13.A 14. B
15.(9分)(最后一空3分,其它2分)
(1)2Al+6H+=2Al3++3H2 (2)反应发热,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SO42-对金属铝与H+的反应其阻碍作用或其它合理猜想
(4)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大小的一片铝片后向两试管中加入1.5 mol·L-1硫酸5mL,往一试管中添加0.5gNaCl固体,观察两支试管中反应的现象,入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反应比另一试管激烈,则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否则,则是其它原因
16.(共13分)
⑴2CH3OH(l)+3O2(g)=2CO2(g)+4H2O(l) △H=-1452.8kJ/mol(3分)
⑵>(2分) ⑶-93(3分) ⑷△H=+226.7 kJ/mol(3分)
(5)C(2分)
17.(14分) ⑴①2H+ + 2e - = H2↑ 放出气体,溶液变红。
②2Cl - - 2e - = Cl2 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Y电极附近,试纸变蓝色。 ⑵①纯铜(1分) Cu2+ + 2e - = Cu ②粗铜(1分)Cu - 2e - = Cu2+
18.(本题10分)
(1)BD
(2)Cu(s)+H2O2(l)+2H+(aq)=Cu2+(aq)+2H2O(l) △H=-319.68kJ·mol-1(3分)
(3)H2O2分解速率加快
(4)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3分)
19.(10分)(1)Zn(或锌) 正极 (各1分)
(2)锌与还原出来的Cu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b
(3)2H++2e-=H2 ,87g
20.(13分)(1)2C8H18 + 25 O2→16CO2 + 18H2O;(2分)
(2)O2 + 4e- = 2O2-(3分)
(3)①0.168L; 0.01mol·L-1 (各4分)
21.(9分) 每空3分
(1)x=2 (2)1.5mol·L-1 (3)20%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如皋市高二年级四校联考试题
化 学(选修)
命题:城西中学冒良平 校对审核:城西中学刘晶
非选择题(78分)
15.(9分)
(1)
(2)
(3)
(4)
16.(13分)
⑴ 。
⑵ ⑶ ⑷
(5)
17.(共14分)
⑴(8分) ① ,
② ,
。
⑵(6分)
① ,
② ,
18.(10分)。
(1)
(2) 。
(3) 。
(4) 。
19.(10分)
(1)
(2) 、 。
(3) 、 。
20.(13分).w.21世纪教育网
(1) ,
(2) ,
(3) 、 。
21.(9分)
(1) ;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