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分析
(修订)
成都川大附中 杨为民
成都石室中学 蒋宇瑛
1、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46页—50页)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
2、教材内容分析
①教材编写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含以下内容:
编者用宏观和微观的章图来展示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引入本章学习;从人类社会发展中,谈金属的重要作用;从青铜器、铁器、铝合金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入本节学习。引入并提出问题: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截然不同,从而引入钠、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主要学习金属与非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教材编写时将化学基本理论(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离子反应理论)融入其中。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知识——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这一章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下一章将要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从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不要随意扩展、拔高。教师一定要放弃过去“跑族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新教材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的内容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分类方法为线索、以实验、概念、原理为基础,呈现单质 化合物 应用的编排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验证分类思想。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从化合价来分析反应实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等。
③教材素材处理(文本内容、表格、讨论活动、实验、课后习题)
章图4个——看图说话
图一 天津炼油厂:合金材料构建的厂房(工业生产)
图二 扫描显微镜:铁、铜原子的图像(科学发展)
图三 焰火:钠等(丰富生活)
图四 马踏飞燕:青铜器(历史科技)
节图6个
3-1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3-2感性认识一些金属反应
3-3钠的保存
3-4体验钠的物理性质(质软)、化学性质(易氧化)
3-5观察钠的燃烧历程、现象(方法)
3-6铝箔加热方法、观察现象
让学生动手实验3-1、3-2、3-3(可探究产物)、48页科学探究,并完成记录、分析、讨论
49页资料卡片,用于拓展练习
3、学情分析
①学生知道铁与盐酸、硫酸铜溶液、氧气,镁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及相关实验操作,铁的腐蚀探究,学生已有知识是简单、片面的
②学生完成三个实验,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不是难点。困难是钠的知识构建是如何从三个实验的经历体验的过程到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本节难点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从教材编写上看,编者意图明显,没有直接呈现结论,希望学生通过实验途径获取知识;从学生学习心理看,大多数学生喜欢做实验,部分学生担心有危险,但仍然乐于看实验;从学生的思维障碍看,第一是习惯于等待教师讲结论,第二是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等,更不知道从实验去获取相关知识了。换句话说,学生在做实验的“观与察”的学科能力上问题多多。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用文字描述钠的物理性质,能用化学用语表示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有序的观察钠的实验现象并能准确的用语言描述,尝试通过现象归纳分析钠的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钠的实验与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5、教学基本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金属为什么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倾听、理解
复习初中所学的金属性质
通过图片展示复习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知识链接,引导、评价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 、 、 。
【思考与交流】1、画出Na Mg 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结构特点,判断它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阅读分析】课本P46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
归纳: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总是 电子,化合价只 ,不 ,所以金属通常表现
性,通常发生 反应。
常见的金属反应类型有: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思考、交流、回答
完成方程式并纠错
铝丝与硫酸铜反应
镁条燃烧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镁条与盐酸反应
完成学案
明确金属单质处于最低价,只具还原性。
讨论归纳:
金属与酸反应、与氧气反应、与盐溶液反应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引导、评价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3-1内容,从试剂瓶取一小块金属钠,并切去外皮,观察现象
记录观察的现象:
解释: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归纳小结】金属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3-2内容,将切去外皮的钠放入坩埚内加热,观察现象。
记录观察的现象: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2、铝与氧气的反应
【科学探究】(1)、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记录观察现象: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记录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解释:
3、钠与其它非金属反应
试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2Na+Cl2==
2Na + S ==
思考、完成
二、金属与酸、水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_______金属反应生成,如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完成
2、钠与水反应:
引导、评价【实验探究】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盖上表面皿,观察现象。
记录观察现象并分析
主要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1、
2、
3、
4、
5、
【交流与讨论】 ① 生成的碱性物质是
②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如何验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
这是个氧化还原反应,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必定要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要降低,只可能是 元素了。
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讨论】1、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2、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钠大,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3、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
讨论、交流、回答
归纳小结所学知识
引导
思考、讨论、整理、小结
课后作业
布置
完成
[基础训练]
1、钠和水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硬度小 C、钠的密度小 D、钠有强的还原性
2、Na着火后,用以灭火的物质是( )
A H2O B 煤油 C 泡沫灭火器 D 砂土
3、将一小块钠投入到FeCl3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钠熔化成小球 B 有气体产生 C 析出单质铁 D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4、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 、 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 ___________里,以使钠与 、 等隔绝。
5、在Na与H2O的反应中( )
A.Na是氧化剂 B.H2是氧化产物
C.反应实质是钠置换水电离出的少量的H+ D.反应实质是钠置换水中的氢气
[提高训练]
6、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⑤ B.全部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7、将一小块金属钠久置于空气中,有下列现象:①生成白色粉末;②变暗;
③生成白色固体;④发生潮解变为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8、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后金属钠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9、将4.6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水中,得ag溶液;将4.8g金属镁投入到足量盐酸中,得bg溶液,假设水的质量与盐酸的质量相等,则反应后两溶液的质量关系式( )
A. a=b B. a>b C. a10、在实验室里,有一钠块浸在煤油中,要取出金属钠做有关钠的化学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是:
11、工业上,钠的用途非常广泛:
(1)用金属钠制取Na2O通常用以下方法:
2NaNO3+10Na→6Na2O+N2↑试说明为什么不用钠在O2燃烧而采用此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在700℃ ~800℃时与四氯化钛(TiCl4)反应制取金属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将金属钠加入CuSO4溶液中会产生蓝色沉淀。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附答案
1、B 2、D 3、C
4、氧气 水蒸气 煤油或石蜡油中 氧气 水
5、B
[提高训练]
6、D 7、C 8、B
9、【分析】溶液的质量等于金属和水或酸的质量减去放出H2的质量。
2Na+2H2O==2NaOH+H2↑
46 2
4.6g (0.2 g)
a=4.6+m(H2O)-0.2=4.4+m(H2O)
Mg+2HCl==MgCl2+H2↑
24 2
4.8g (0.4g)
b=4.8+m(HCl)-0.4=4.4+m(HCl)
因为m(H2O)=m(HCl),所以a=b,选A。
10、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放在滤纸上并擦干表面的煤油,然后用小刀切出一小块钠备用,
剩余的钠块放入煤油中保存。
11、(1)在O2中燃烧时,Na2O会进一步与O2 结合生成 Na2O2而此法在N2中Na2O
不会被氧化
(2)4Na+TiCl4 4NaCl+Ti
12、2Na+2H2O==2NaOH+H2↑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课件17张PPT。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成都川大附中 杨为民成都石室中学 蒋宇瑛钛合金架东汉晚期的青铜奔马人类的进步和金属息息相关,从五千年前的青铜器、三千年前的铁器、现代的铝,今天的钛,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伴随着金属的发现和使用,金属发现和使用的时间顺序,与我们初中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年代商朝司母戊鼎春秋时期的铁锄和铁削现代用电解法冶炼铝金属冶炼的早晚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关。越不活泼的金属发现的时间越早,越活泼的金属发现的历史越短。地壳中含量由多到少的元素是(前四位):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元素,它在自然界中是以 态存在.【复习回忆】氧、硅、铝、铁铝化合化合态:元素在化
合物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元素以单
质的形态存在黄金矿石铜矿石铁矿石铝矿石为什么自然界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大多数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与自然界中的氧气、水、酸性物质反应,所以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只有金、铂等很不活泼的金属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都容易失
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而表现
较强的还原性,通常发生氧化反应分析下面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铜树镁条燃烧银树镁条和盐酸铝与硫酸铜反应铜丝与硝酸银
溶液反应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的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1、钠与氧气的反应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3-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夹取煤油中的钠(切不可用手接触钠,注意安全),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
(2)用小刀将钠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颜色、光泽,切割时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变化。
(3)观察完毕,将剩余的钠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1、钠与氧气的反应完成学案: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解释: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归纳小结】:钠的物理性质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实验探究[实验3-2]分组实验
将钠放入坩埚内加热完成学案: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1、实验3-1,3-2对比,可得出的结论?
2、点燃镁条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2、铝与氧气的反应[科学探究]分组实验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2)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完成学案: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解释: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3、钠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试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Na+Cl2=
Na+S=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金属与酸的反应试写出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2、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3-3]分组实验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盖上表面皿,观察现象。
【提醒】 ① 钠的取用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② 煤油要用滤纸吸干 ③ 切割钠在玻璃片上进行
④ 实验中剩余的钠必须放回原瓶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2、钠与水的反应记录观察现象并分析【交流与讨论】 ① 生成的碱性物质是什么? ②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如何验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讨论】
1、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2、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钠大,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3、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2、钠与水的反应归纳小结所学知识
敬请指正!《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修订)
成都川大附中 杨为民
成都石室中学 蒋宇瑛
【学习目标】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还原性;掌握钠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金属氧化膜的特点。
知识链接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 、 、 。
【思考与交流】1、画出Na Mg 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结构特点,判断它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阅读分析】课本P46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铝丝与硫酸铜反应
镁条燃烧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
归纳: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总是 电子,化合价只 ,不 ,所以金属通常表现
性,通常发生 反应。
常见的金属反应类型有: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3-1内容,从试剂瓶取一小块金属钠,并切去外皮,观察现象。
记录观察的现象:
解释: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归纳小结】金属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3-2内容,将切去外皮的钠放入坩埚内加热,观察现象。
记录观察的现象: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1、实验3-1、3-2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
2、点燃镁条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与氧气的反应
【科学探究】(1)、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记录观察现象: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记录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解释:
3、钠与其它非金属反应
试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Na+Cl2==
Na + S ==
二、金属与酸、水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_______金属反应生成,如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盖上表面皿,观察现象。
【提醒】 ① 钠的取用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② 煤油要用滤纸吸干
③ 切割钠在玻璃片上进行 ④ 实验中剩余的钠必须放回原瓶
记录观察现象并分析
主要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1、
2、
3、
4、
5、
【交流与讨论】 ① 生成的碱性物质是
②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如何验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
这是个氧化还原反应,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必定要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要降低,只可能是 元素了。
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讨论】1、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2、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钠大,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3、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
【归纳小结所学知识】
课件17张PPT。 成都川大附中 杨为民成都石室中学 蒋宇瑛?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分析 1课时 (教材46页—50页)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和水的反应)
课时安排教材内容分析 ①教材编写
教材内容分析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知识 —→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即以分类方法为线索、以实验、概念、原理为基础,呈现单质 --- 化合物 --- 应用的编排思想。教材内容分析 ③教材素材处理(文本内容、表格、讨论活动、实验、课后习题)
章图4个——看图说话
图一 天津炼油厂:合金材料构建的厂房(工业生产)
图二 扫描显微镜:铁、铜原子的图像(科学发展)
图三 焰火:钠等(丰富生活)
图四 马踏飞燕:青铜器(历史科技)
③教材素材处理
节图6个
3-1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3-2感性认识一些金属反应
3-3钠的保存
3-4体验钠的物理性质(质软)、化学性质(易氧化)
3-5观察钠的燃烧历程、现象(方法)
3-6铝箔加热方法、观察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 ③教材素材处理
让学生动手实验3-1、3-2、3-3(可探究产物)、
48页科学探究,并完成记录、分析、讨论
49页资料卡片,用于拓展练习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①学生知道铁与盐酸、硫酸铜溶液、氧气,镁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及相关实验操作,铁的腐蚀探究,学生已有知识是简单、片面的
②学生完成三个实验,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不是难点。困难是钠的知识构建是如何从三个实验的经历体验的过程到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用文字描述钠的物理性质,能用化学用语表示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有序的观察钠的实验现象并能准确的用语言描述,尝试通过现象归纳分析钠的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钠的实验与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初中所学的金属性质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谢谢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