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三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的便道上向东散步,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 )
A. 向西运动 B. 向东运动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下列四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小球的四张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A. B. C. D.
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12米D. 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可用来说明( )
A.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可传递能量C. 声音可传递信息D.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当喇叭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声速不同
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12km D. 0.1712m
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 熔化 B. 凝固 C. 液化 D. 凝华
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 酒瓶中酒不喝时,盖上瓶盖 B. 夏天气温高时吹风扇C. 苹果装入保鲜袋中 D. 沙漠植物的针叶
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 秋天花叶上的露珠?C. 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 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卡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已经开工,其中跨海域隧道全长5300m,若竣工后,一辆小轿车以的速度20m/s匀速通过跨海隧道,则需要______s.小轿车的正前方有一辆吉普车与它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以那辆吉普车为参照物,小轿车是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经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直航。已知香港至台北的距离为760km,香港至上海的距离为1140km,上海至台北的距离为550km.若飞机从上海以500km/h的速度直飞台北与以相同飞机速度从上海经香港到台北相比,可节约时间为______(飞机两地间飞行均为匀速运动)。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音乐会上台上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______,琴声通过______传播到台下观众的,观众根据声音______的不同可以听出还有什么乐器在演奏。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______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城市中减小车辆噪声的常用方法是______。
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___。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______。
如图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刻度尺最小刻度是______。
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如图是A、B两种物质受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温度,横坐标表示加热的时间。根据图象回答:在A、B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炮手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又经过2.1s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速为340m/s,求:(1)大炮到坦克的距离?(2)炮弹飞行速度为多大?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之振动,听刻度尺振动发出的声音。(1)实验时要用手紧靠桌边压住刻度尺,否则会既听到______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刻度尺敲击______发出的声音。(2)实验通过改变______来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改变______来改变声音的音调。(3)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4)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______法。(5)尺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______传进耳朵,引起鼓膜______,人便听到声音。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这表明当时的大气压强要比1标准大气压强______;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两种可行的办法:①______;②______。
如图所示为某辆赛车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赛车从赛道的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照相机开始拍照,以后赛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赛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1.0s到达E处,请你认真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填写表格中所缺的三个数据(不需要估值)。
位置
起点
A
B
C
D
E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路程/m
0
1
4
______
______
______
(2)分析在这段时间内赛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知路程和______成正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
解:行人与汽车都在向东行驶,并且车速大于人的速度。以汽车为参照物,汽车就静止不动,相对于汽车,行人的位置逐渐偏西。即行人相对于汽车向西运动。 综上分析,故选A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明确此时研究对象人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理解现实生活中行人与汽车具体位置的变化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
2.【答案】C【解析】
解: ABD、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但间隔距离不同,说明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D错误; C、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也相同,说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故选:C。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相装置每秒闪光10次,即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若间隔距离也相同,则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选项中的照片,分析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否相同,是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
3.【答案】D【解析】
解:A、由图象知:甲车的s-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路程不随时间变化,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v===2m/s,故B错误;C、由图象知,经过6s,甲在10m处,乙在12m处,甲乙相距12m-10m=2m,故C错误;D、由图象知,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故D正确。故选:D。(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果物体的s-t图象不随时间变化,即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物体静止;(2)由s-t图象找出物体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物体的速度。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图象,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读出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的时间,能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大小等。
4.【答案】B【解析】
解:听到声音不仅声源要发声,还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故B正确、D不正确; 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无法直接口语交谈,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和速度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B【解析】
解:本题中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探究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选: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本题来源于课本的插图,要求同学们对课本上每一个插图都要了如指掌,知道它们蕴含的物理意义。
6.【答案】C【解析】
解: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人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可以用来辨别不同人或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故选:C。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应用能力。
7.【答案】C【解析】
解: A、171.2mm,其中2是估计值,1是毫米,所以是A正确的; B、1.712dm,其中7是厘米,1是毫米,2是估计值,所以B是正确的; C、0.172km,照这样计算,应是172m,与事实不符,因此C是错误的; D、0.1712cm,其中第一个1是分米,7是厘米,第二个1是毫米,2是估计值,所以D是正确的。 故选:C。根据测量知识,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在读数时的数值要保留下一位,即有一位是估计值,就会解答此题。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及记数,属于基础知识考题。
8.【答案】B【解析】
解:A、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故A错误; B、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故B正确; C、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故C错误; D、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故D错误; 故选:B。要判断冰的形成属于那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知道冰的形成过程,冰是由水得来的,即由液体变为固体,属凝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知道几种典型的物态变化。
9.【答案】B【解析】
解:A、酒瓶中酒不喝时,盖上瓶盖,控制了液体表面积,减慢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不合题意; B、夏天气温高时吹风扇,加快了汗液表面空气的流动,可加快汗液的蒸发,符合题意; C、苹果装入保鲜袋中,控制了液体表面积,减慢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不合题意; D、沙漠植物的针叶,使自身的表面积减小,可减慢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故选: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要想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液体蒸发的快慢是经常考查到的一个知识点,有时还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如: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此实验中同时也考查到了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10.【答案】C【解析】
解:A、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 B、露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 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正确; 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错误。 故选:C。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四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每一个选项所属的物态变化后,才能最终得出答案。此题考查的是凝华、液化和凝固的概念,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11.【答案】静止 ? 运动 ? 长途汽车【解析】
解: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与长途汽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车是静止的; 若以小明或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说明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卡车是运动的; 若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明与长途汽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所以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长途汽车。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看它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它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
12.【答案】265 ? 静止【解析】
解:(1)把s=5300m和v=20m/s,代入公式==265s;(2)因吉普车与小轿车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以那辆吉普车为参照物,小轿车是静止的;故答案为:265,静止。利用公式直接进行求解,当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相同时,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是静止的。考查了公式和参照物的选取,要灵活分析。
13.【答案】2.7h【解析】
解:从上海直飞台北时,路程为550km,故所花时间为t1===1.1h;从上海经香港再到台北,路程为760km+1140km=1900km,故所花时间为t2===3.8h,故节约的时间t=t2-t1=3.8h-1.1h=2.7h。故答案:2.7h。要求节约多少时间,即分别求出从上海直飞台北与从上海经香港再到台北所用的时间,再求这两者时间之差。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主要考查的是从题目中提取相关物理量的能力。
14.【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析】
解: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 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是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5.【答案】振动 ? 空气 ? 音色【解析】
解: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的振动产生优美的琴声;琴声通过传播到台下观众的耳中;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观众根据声音音色的不同可以听出还有什么乐器在演奏。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物体振动而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16.【答案】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 ? 在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隔音墙【解析】
解: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 城市中减小车辆噪声的常用方法是在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隔音墙。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超声波 ? 声呐【解析】
解: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人们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做成了声呐,用来探测海底的深度,或者探测鱼群的位置。 故答案为:超声波;声呐。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 超声的特点包括定向性强、穿透能力强等,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方便生活。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要了解超声的具体应用。
18.【答案】1.65 ? 1mm【解析】
解: 物体左端示数0.00cm,右端示数1.6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65cm; 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故答案为:1.65cm;1mm。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中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估读值,其它都是准确值。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需要测量很多的物理量,但没有明确要求时,只有长度的测量结果需要有一位估读值。
19.【答案】汽化 ? 液化【解析】
解: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汽化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的空气就会发生液化,液化成小液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色“气团”。 故答案为:汽化 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根据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知识来作答。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20.【答案】A ? 80【解析】
解:这是温度--时间图象,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A物质在第5分钟以前温度一直升高,从第5分钟到第9分钟温度保持在80℃不变,第9分钟以后温度又逐渐升高,它有一段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因此它是晶体,所对应的熔化温度就是它的熔点。 B物质在受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它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A、80。这是一道读图题,从图上判断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题目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但熟练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图象分析能力,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
21.【答案】解:(1)根据v=st可得,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s=v声t声=340m/s×2.1s=714m;(2)炮弹水平飞行的速度:v炮弹=st炮弹=714m0.6s=1190m/s。答:(1)大炮到坦克的距离为714 m; ??????? (2)炮弹飞行速度为1190 m/s。【解析】
(1)知道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和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 (2)知道坦克炮与坦克的距离、从开炮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炮弹飞行的速度。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认真审题,确定从开炮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从开炮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时本题的关键。
22.【答案】刻度尺 ? 桌面 ? 刻度尺振动幅度 ? 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 音色 ? 控制变量 ? 空气 ? 振动【解析】
解: (1)实验时要用手紧靠桌边压住刻度尺,否则会既听到刻度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刻度尺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刻度尺的声音,刻度尺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研究造成干扰; (2)实验通过改变刻度尺振动幅度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说明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通过改变刻度尺振动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说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即音调、响度相同,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音色。 (4)实验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应控制频率不变,而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则要控制振幅相同,故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除比较法外,还有控制变量法; (5)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声波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再传给听小骨、耳蜗,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故答案为: (1)刻度尺;桌面; (2)刻度尺振动幅度;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3)音色; (4)控制变量; (5)空气;振动。(1)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声,实验中刻度尺可以发声,敲击桌面时也可以发声,要注意我们研究的是刻度尺的发声; (2)改变物体的振幅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而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则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 (3)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4)实验中,在研究一个量时,必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这种方法就是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5)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声波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探究音调时,控制音色和响度不变;探究响度时,控制音色和音调不变。
23.【答案】98 ? 低 ? 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 提高水的初温【解析】
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8℃.即水的沸点为98℃。 98℃低于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水越少、水初温越高,水达到沸点所用的时间越短。 故答案为:98;低;①适当减少水的质量;②提高水的初温。要解决此题,需会读温度计的示数,在进行读数时,首先看清分度值。 知道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掌握影响水沸腾所用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和水的初温。水越少、初温越高、加热过程中热量损失得越少,水到达沸点所用时间越短。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中主要考查了有关温度计的读数及沸点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考查了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
24.【答案】9 ? 16 ? 25 ? 时间的平方【解析】
解:(1)规律为第三个0.2s应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到达16格,第五个0.2s到达25格。 (2)对表格进行分析可知,在小车经过A、B、C、D、E五点时,速度是逐渐变大的,如下: vA=5m/s,vB=10m/s,vC=15m/s,vD=20m/s,vE=25m/s; 由此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大,即速度和时间成正比,设这个比例系数为k,那么可表示为: v=kt,而s=vt,即s=kt2; 所以可以看出,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是成正比的; 故答案为:(1)
位置
起点
A
B
C
D
E
时间/s
0
0.2
0.4
0.6
0.8
1.0
路程/m
0
1
4
9
16
25
(2)时间的平方。(1)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得到缺少的三个数据; (2)由图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是逐渐变大的,那么可通过运用比值定义法来表示出速度和时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速度的变形式间接的得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此题的难点在于第二问,能够发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比值法来进行分析,是正确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