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快乐的少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叮铃铃》,能在欢快、活泼的情绪中感受歌曲的意境。掌握装饰音升记号的唱法,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
2、认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欣赏弦乐四重奏《嬉游曲》,能哼唱主题旋律。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了解弦乐四重奏,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指导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碰铃的音色如何吗?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生:音色清脆,悦耳。???
师:回答的很好。这样清脆悦耳的声音如果运用到旋律中那会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呢?那么今天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叮铃铃》。我们一起去歌曲中寻找答案!?
二、学唱:??
1、聆听范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感受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一群放牧的少年,在山坡上放羊,欢快活泼的情绪)
2、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范唱,这一遍我们同学来听一听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齐唱/二声部合唱)那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它是几几拍的,(2/4)?
2、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3、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齐唱部分: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声,先来用Lu模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同学们,在这段的第二个小节中有一个音乐符号,记得它是什么记号吗?
是的,(升记号)加了升记号就是在原来的音上再升高半个音,那么我们来练习一下这里!
再来看一看第四小节的这个小音符认识吗?
(前倚音)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唱一下歌词。
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二个部分—合唱。
我们先来学习高声部,逐句学唱。注意歌曲中的前倚音和下滑音的唱法。?
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演唱二声部。?
把两个声部合在一起。
5、讲解力度标记,渐强,再渐弱,有表情的演唱。
6、同学们完整的唱一遍第一段。?
7、这首歌曲它一共有几段,我们来看看一、二段的结尾部分,相同吗?最后一个小节唱的稍慢一点,有一种结束感。?
三、拓展:
这样歌曲我们就全部学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欣赏弦乐四重奏《嬉游曲》。
1、教师简介《嬉游曲》。
作品分析: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所有嬉游曲中最受欢迎。莫扎特于1772年创作此曲,当时他才十六岁。本曲与作者早年完成的四手联弹曲《D大调钢琴奏鸣曲》(K.38)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展开部的写法以及突出第一小提琴主导作用的写法,表现出奥地利作曲家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1737-1806)对他的影响。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各声部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呈示的第一主题生动活泼,富于动力性,犹如春天的溪水欢跃地奔流。
这一轻快的主题奠定了整个乐章欢快的基调。这一主题反复以后,乐曲呈示第二主题。展开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核心发展,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乐曲转为小调,形成乐曲色彩的对比。再现部重新出现了呈示部生动活泼的气氛,最后平稳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
刚开始是行板主题,随后乐曲先后出现两支新的咏叹调那样流畅而富有表情的旋律。展开部很简短,音乐平稳地进入再现部后结束。
第三乐章——急板,D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轻松跳跃,第二主题是音阶式的上下起伏,然后整个呈示部反复一遍。展开部将新出现的主题作赋格式的发展,经过再现部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2、哼唱主题旋律。
3、简介作者莫扎特及作品集。
4、完整欣赏乐曲,体会弦乐四重奏的特点。
四、小结。?
在你们快乐的歌声中,老师看到了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小牧童。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课件15张PPT。第六课 快乐的少年
第一课时
《叮铃铃》亲切、活泼 愉快地 歌曲《叮铃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齐唱、合唱歌曲。
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从中听到了铃声、吆喝声、琴声等。
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的情景。□音乐小知识※ 这是什么?
顿音记号
渐强
渐弱
亲切、活泼 愉快地《嬉游记》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所有嬉游曲中最受欢迎。莫扎特于1772年创作此曲,当时他才十六岁。本曲与作者早年完成的四手联弹曲《D大调钢琴奏鸣曲》(K.38)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展开部的写法以及突出第一小提琴主导作用的写法,表现出奥地利作曲家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1737-1806)对他的影响。弦乐器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