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单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二)
【学习目标】
1.感受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
2.了解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了解碳的用途。
【活动方案】
活动一、感受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我国一些古建筑被埋入地下的木柱子为什么用火将表面烧焦?
活动二、了解碳的可燃性
1.回忆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充分,生成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看动画,说说片中的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并完成下列填空。
门窗关严,空气不流通,造成煤气中毒,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即当氧气____,碳燃烧不充分,生成________,同时放出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并交流:这两种化学变化说明碳具有什么化学性质?为什么反应物相同,但生成物却不同?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感知碳的还原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填空。
在煤炉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蓝色火焰,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在一个燃烧得很旺的煤炉里会发生三个化学反应:自下而上分别是碳燃烧、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假如煤炉上层温度过低,不能达到一氧化碳的着火点,一氧化碳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1.写出一个燃烧得很旺的煤炉里自下而上发生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组内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3.讨论、分析投影演示过程,感受碳具有还原性。
4.观察演示实验: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碳____氧而变成二氧化碳,发生_______反应,具有________性;
氧化铜_____氧而变成铜,发生_________反应,具有_______性。
4.小结:碳能跟二氧化碳、氧化铜物反应,具有_______性。
5.自然界中没有单质铁,高炉炼铁是用焦炭与三氧化二铁反应得到铁,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了解碳的用途
阅读课本P104~P108,回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 用途,说说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1.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物理性质相似
④是同一种物质 ⑤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⑥都是黑色固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⑥
2.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炭 ( )
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3.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4.CuO+H2Cu+H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H2是还原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B.CuO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C.H2 是氧化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D.CuO是还原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5.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中,碳与氧的质量之比为3∶5,则该气体可能是 ( )
A.由CO组成的纯净物
B.由CO2组成的纯净物
C.由CO和C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D.由CO2和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物质的多样性主要是由物质的状态决定的
C.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
D.人们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之一是获取物质和能量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式:
、 ,前者说明碳具有 性,后者说明碳具有 _ ___性。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