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训练 课外阅读训练
(一)空山鸟语(节选)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故事。
③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恬然入梦。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⑦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画出与文中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暴风雨
[意]拉法埃莱
①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地轰鸣,使人惊悸。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A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B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⑦从窗外躲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________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C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照样子,连一连。
烟囱发出的声响 仿佛优柔、甜蜜的催眠曲
雨点的旋律 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绿叶上的水珠 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
远处的林舍 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写气味:____________ 写声音:____________
写动态:____________
3.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4.请按照提示将短文分成三个部分,在下面的自然段序号间标“‖”。
第一部分:写暴风雨的过程;第二部分:写雨后的美;第三部分:写作者感悟自然的和谐。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第⑦段。
点缀 擦洗 洗涤 擦拭
6.短文题目是“暴风雨”,后面却花那么多的篇幅写雨后的景象,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竹筏泛舟九曲溪
“咱武夷山的一大特点呀,就是竹筏,到武夷山不泛舟九曲溪,就白来了。”导游的脸上闪烁着奇异的光彩,骄傲地说。他的话,给我的脑海嵌入了极深的印象。
现在我站在九曲溪边了。岸边泊着几只竹筏,艄公热情地招呼我坐在竹椅上,稳稳的,周身围着竹子的清香,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似的。
九曲溪的水,不深,清清的,溪底的鹅卵石,历历可见,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我时常迷惑,那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却没玷污了它,它竟依然故我,叮叮咚咚地欢唱着。船公持着青竹,在岸石上轻轻一点,竹筏一下子滑出很远。
我们顺流而下,溪水轻轻地拍着竹筏,那竹筏的清水的滋润下仿佛更生动了。环视四周,陡峭的壁崖,直上青天,偶在一两座山下能见到努力攀登的人,人在大自然中是那么渺小的一粟,然而能征服自然,也是人的伟大吧!
竹筏上一时寂静无声,艄公却开口道:“我给你们唱个歌吧。”随即自唱起来。我听不懂歌词,却能听出他对这山水,这土地的眷恋之情,那圆润、嘹亮的歌声在空中久久飘荡着……
不知不觉中,竹筏已漂到了第九曲,水流变得急了,竹筏禁不住左右摇晃起来,我们都大惊失色--被浪花泡成落汤鸡,毕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艄公却不慌不忙,将那根青竹在礁石上左磕右点,绕过急流险滩,最后稳稳地停在岸边。我忽然感到,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溪中的竹筏,都会同到急流和暗礁,遇到急流时,就该像艄公一样掌握自己的生命之舵,渡过险滩,去追求新的目标。
现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手持青竹,站在竹筏上的照片,然而,珍藏在我心中的不只是一张相片……
1.“咱武夷山的一大特点呀,就是竹筏,到武夷山不泛舟九曲溪,就白来了。”中“白”的意思是( )。
A.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 B.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
C.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 D.没有付出代价的
2.短文从 、 、 三方面描绘了九曲溪的特点,写出了九曲溪给游人带来了无限的情趣。
3.作者通过泛舟九曲溪有怎样的感悟?在文中用“ ”画出来。
4.短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四)山 雨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1、 文中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分别是:
2、课文中三处“……”的作用是一样的,表示( )?。 ?? ?? ?? ?? ?
? 课文中四处“——”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第二处表示?( ),第四处表示?( )??。
3、课文分?( ? ? )、?( )两方面来写山雨之美。第8自然段则主要抓住关键词?( ?) ??。
4.、缩句: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清洁柔软的手指。
参考答案:
(一)1.绿背黄纹的鸟,叫声缠绵重复;山雀,短促而嘹亮的鸣声;鹧鸪,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鸣声缥缈不可捉摸。
2.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3.表达了作者赞美生命、憧憬自然的情感。
(二)1.雨点的旋律——仿佛优柔、甜蜜的催眠曲 绿叶上的水珠——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远处的林舍——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
2.写气味:C 写声音:B 写动态:A
3.晚上 第二天早上
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擦拭
6.既写暴风雨的过程,又写雨后的景色,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说明自然的和谐。
(三)1.C 2.浅 清 急 3.我忽然感到,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溪中的竹筏,都会同到急流和暗礁,遇到急流时,就该像艄公一样掌握自己的生命之舵,渡过险滩,去追求新的目标。4.我不仅领略到了九曲溪的美景,而且也感悟到生命之舵需要自己把握,不断奋进去克服那些急流暗礁和险滩。
(四)1.比喻 拟人 排比
2.声音延续 解释说明 声音延长
3.音韵 色彩 幽静
4.雨丝是手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