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9 16: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土地改革 D. 发动三大战役
2.下图是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的合影。本次谈判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联合进行北伐战争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
3.“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次见面的地点是( )
A. 南京 B. 重庆 C. 延安 D. 北京
4.自2009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络绎不绝。为了吸引大陆观光客,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设计制作了下图——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公仔。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成果是( )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签署了《双十协定》 D. 建立了新中国
5.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6.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7.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达148万,山东解放区有96万农民参军,700万民工随军支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 晋冀鲁豫解放区农民痛恨国民党
C. 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房屋等 D.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8.“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C.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D. 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
9.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国共合作宣言》的签署
10.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
A. 因为蒋介石改变了主意,不准备打内战了 B. 因为共产党的势力比国民党的势力大
C. 因为美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D. 因为内战准备还不充分,也为了欺骗人民
11.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12.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13.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4.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 重庆谈判 B.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5.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6.应蒋介石邀请,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中共假和谈,真内战 B. 同国民党商讨抗日合作策略
C.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17.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 签署了《双十协定》
C.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通过了《共同纲领》
18.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中原解放区 B. 陕甘宁解放区 C. 山东解放区 D. 上党地区
19.下图是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反映的主题是( )

A. 土地改革 B. 重庆谈判 C. 三大战役 D. 解放南京
20.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 依靠贫雇农 B. 团结中农 C. 消灭地主阶级 D. 发展农业生产
21.1946年6月,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陕甘宁解放区 B. 上党地区 C. 山东解放区 D. 中原解放区
22.以下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B.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C.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渡江战役——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2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极好时机,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不顾舆论谴责,大肆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其爆发的标志是( )
A.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B.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4.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 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25.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A.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B. 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C.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后四句诗反映了长征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国共谈判的地点在哪里?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材料二:

材料三: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5月1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怎样才能“挽救祖国的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中的老照片,指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代表是谁。
(3)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28.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是谁?这次起义有何重要意义?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简述遵义会议的意义。
(4)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什么思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6)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江津度过的,现陈独秀故居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泽东也曾评价他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请列举一项关于陈独秀的功劳。
2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什么?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什么?
(3)解放战争中战略大决战指的是哪三大战役?
(4)当今我国政府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惨遭杀害的死难同胞设立国家公祭日,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1)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说的“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
(3)试分析党中央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指挥的“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由此可知,“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的“它”指的是土地改革,故C符合题意;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A不符合题意;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题干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主力,和题干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可见D符合题意,因此选D。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判断,毛蒋第一次会面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十几年后再见面应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由此据题意要求,可知毛蒋会面地点在重庆,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解析】图片的两个人物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最高领导人站在一起,说明他们实现了和平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故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A项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是1853年定都南京后;B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C项《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是1856年;D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6.【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纷纷支援前线,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由此可知,造成题干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故选A。
8.【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垮台后,蒋介石退守台湾,台湾与大陆从此分离,形成台湾问题,故选A。
9.【答案】C
【解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题干“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就是《双十协定》的签订。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共产党的势力远比国民党势力小,而且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帮助其运送大量士兵和物资到内战前线,以消灭共产党。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谈判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结束时大部分都在大西南大西北,没有在内战前线,他的内战准备还不充分,所以答案为D。
11.【答案】A
【解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所以答案选A。
12.【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故选B。
13.【答案】B
【解析】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所以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②③④,故答案为B。
14.【答案】B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集中重兵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5.【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1949年、北平完全解放”等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可得到: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故答案选B。
16.【答案】C
【解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毛泽东参加和谈,一方面是力争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另一方面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7.【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因为1945年8月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A。
19.【答案】A
【解析】根据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实现耕者有其田”,由此判断与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年,为了动员根据地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作战,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图片内容不符,故选A。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BD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不符合题意;消灭地主阶级不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1.【答案】D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D。
2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C、D正确,B理解错误,故答案选B。
23.【答案】B
【解析】1946年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所以答案选B。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体现了谈判不为一己私利,而为天下苍生的最高境界,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为了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桂园与国民党谈判。所以答案选C。
25.【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一心消灭共产党,实行一党专政,但其需要时间准备,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实际上是假和平、真内战,所以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C。
26.【答案】(1)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军事行动: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会师。
(3)地点:重庆;协定:《双十协定》。
【解析】(1)通过“山东亡矣、青年学生”等,我们可判断出该材料讲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爬雪山,红军会师。
(3)通过“1945年8月、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我们可总结出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7.【答案】(1)民族内部团结一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洗雪近代中国的耻辱,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蒋介石、毛泽东。
(3)国共双方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打内战,会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等
【解析】(1)中华民族要“挽救祖国的危亡”必须民族内部团结一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作用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洗雪近代中国的耻辱,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代表是蒋介石、毛泽东;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3)综上所述,我得到的启示是国共双方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我们国家必须联合起来,众志成城,才能维护国家的利益,打内战,会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会伤害人民的利益,会失去民心。
28.【答案】(1)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2)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3)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毛泽东思想。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等。
【解析】(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是周恩来。南昌起义的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遵义会议的意义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功劳即贡献。包括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等等。
29.【答案】(1)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百团大战。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课本所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根据课本所学,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3)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30.【答案】(1)渡江战役。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②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③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④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诗词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大江”指的就是长江天险。该战役是指渡江战役。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