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自主或小组探究】
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协作交流】
在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总结提高】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的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动积累文中的重要成语和词语并主动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速读课文,搜集信息,合作交流,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勤奋学习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记载了无数英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无数英雄夺目的光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品格,他们的情操,在我们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共和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时代楷模的风采。
同学们,字词障碍都扫清了吗?通过预习课文,你又积累了那些雅词呢?
下面请同学们主动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学生将预习本上的词语投影展示,认读,教师评价激励,要求学生和自己预习本的积累进行对照补充。
同学们,关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搜集了邓稼先的资料,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自荐展示,将预习本上资料投影,学生朗读,教师评价鼓励。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邓稼先等七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用了不足两年,在他26岁时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在他领导和直接参与下,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相继成功爆炸,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了国家和平。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教师总结预习情况,提出表扬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形成习惯)
三.整体感知:
1.同学们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邓稼先的传记,文章用了六个小标题,将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六个部分中那几部分直接具体介绍了邓稼先这个人物?
学生自荐回答,教师评价。
2.同学们都收看过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实况,下面我们就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学生完成后自荐朗诵,学生从读写两方面进行评价,后教师评价。
三.深入探究:
通过预习读课文、查找资料,相信同学们对邓稼先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邓稼先身上的哪一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请同学们以“邓稼先是一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探究结果。
学生跳读课文,抓住文本,探究归纳,可能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邓稼先是一个功勋卓著(贡献巨大)的人,因为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被称为“两弹元勋。
2.邓稼先是一个忠厚朴实(忠诚坦白、为人谦虚)的人,因为同奥本海默相比,他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都没私心不骄人。
3.?邓稼先是一个无私奉献(甘心奉献、鞠躬尽瘁)的人,因为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奋战在沙漠中,做了两次手术后,还署名写了核武器发展建议书。
4.邓稼先是一个不怕牺牲神(勇敢无畏)的人,因为在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的生死关头,他不顾别人劝阻,坚决不离开。
此外,涉及爱国主义、强烈民族自尊心等言之有据即可予以肯定鼓励。
四.品味交流: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然后按照?“我最感动的句子是____,原因在于它写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发言。
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学生自由速读课文,学生自荐发言交流。
写出邓稼先无私奉献、报效祖国九死不悔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涉及到其它语句,学生所表述合理即可予以肯定鼓励)
五.质疑讨论: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交流解决,可能有:
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2.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与表现邓稼先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3.文中引用五四时期歌词《中国男儿》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拨)
学生交流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鼓励
六.拓展延伸:
邓稼先临终时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 那么,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邓稼先好友的杨振宁对邓稼先是怎样的感情态度?
学生探究后交流,结合文本,围绕“敬佩”“赞颂”均可。
七.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八.课堂练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明星,请说出你心中最明亮的一颗,并说出为什么?
教师说出自己心中的明星及原因。
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评价,教师鼓励。
作业布置:
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述了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故事,希望有条件的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去看一看,了解一下这段历史,这些人物。
课后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