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知识整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知识整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2-01 14: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铁粉为黑色)、 有金属光泽、常温下为固体(汞为液体)、硬度大、熔沸点高、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问题:黄铜和黄金外观很相似,你们可用哪些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方法:测密度、硬度等(物理方法)
火烧,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化学方法)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铝和氧气也能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在加热条件下,铁、铜等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活动与探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观察现象
现象:铜丝表面变黑
2Cu+O2=2CuO
总结:实验表明:绝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剧烈程度不同。
表达式: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化合反应)
①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不易生锈而铁制品却容易生锈呢?
②为何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呢?
(2)金属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带、锌、铜片、铁,再分别加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各组物质是否反应,有没有气泡,有没有放热现象,反应速度如何,完成反应方程式。
Mg+2HCl=MgCl2+H2 金属表面有气泡。
Fe+2HCl=FeCl2+H2 金属表面有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ZnCl2+H2
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 _____,然后是_____
(3)由此推出 ,金属活动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绝大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哪个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
金属+酸→盐+氢气 (置换反应)
(3)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拓展: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铝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置换反应)
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
金属与酸反应条件:1、金属为活泼金属 2、酸为稀盐酸和稀硫酸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条件:1、(金属符合)前换后 2、反应物盐要可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活泼金属 不活泼金属
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 弱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溶液中置换出来
现学现用:工人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画线你知道为什么?
四、置换反应
Fe+CuSO4=FeSO4+Cu
Mg+2HCl=MgCl2+H2
Mg+H2SO4=Mg SO4+H2
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1、概念: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2、形式:
A+BC B+AC
小结: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合反应:A + B + … → AB…
分解反应:AB… →A + B + …
置换反应:A +BC →AC + B
拓展:氢气的实验制法等(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满)
五、常见的金属矿物
拓展:金属与酸反应的计算
1、等质量的四种金属Al、Mg、Fe、Zn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
2Al+6HCl=2AlCl3+3H2
54 6
1 x x=6/54=2/18
Mg+2HCl=MgCl2+H2
24 2
1 x x=2/24
Fe+2HCl=FeCl2+H2
56 2
1 x x=2/56
Zn+2HCl=ZnCl2+H2
65 2
1 x x=2/65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Al>Mg>Fe>Zn
1、 足量的四种金属Al、Mg、Fe、Zn与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
结论:生成氢气一样多
第二节 铁的冶炼 合金
1、 铁的冶炼
使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
1、 实验室铁的冶炼
(1)实验原理:3CO+2Fe2O3=4Fe+3CO2
(2)实验操作:
1、按上图组装仪器,并检查其密性
2、把少量研细的氧化铁粉末装进硬质玻管中,轻轻转动,使氧化铁粉末均匀地附在玻璃管内壁上
3、把硬质玻管接入装置系统中,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气;待排尽后,点燃出气口处的酒精灯及酒精喷灯,并观察装置中所发生的变化
4、当红棕色粉末已转变成黑色后,先停止加热,再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
(3)实验现象:
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4)注意问题: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在封闭的硬质玻管中进行的,先通一氧化碳,可以把管内的空气排出,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受热爆炸
2、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为止。(防 止灼热的铁与氧气反应)
(5)实验改进:
可将上述装置除尾气的部分,改成用气球收集,这样收集得到的未燃一氧化碳气体可重复利用、或点燃、或能源的再利用
1、 工业炼铁的原理
设备:高炉
工业炼铁的主要原理:3CO+2Fe2O3=4Fe+3CO2
化学反应: C+O2=CO2 C+CO2=2CO
3CO+2Fe2O3=4Fe+3CO2
1、 生铁与钢
生铁 钢
含碳量 2% - 4.3% 0.03% - 2%
含其他元素 含较多的碳、硫、磷、硅等元素 含碳、硫、磷、硅等元素较少
性能 硬而脆、可铸不可煅 硬而韧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可铸又可煅
用途 烧菜用的铁锅、暖气片机床的底座等 制造机械、交通工具和武器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1、合金的概念: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性能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多数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调整合金的配方和改变合金的形成条件,可以制成性能不同的各种合金
小结:目前合金的品种已不下万种,远远超出金属自身的种类。合金的制造大大拓宽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
第3节 金属的防护与回收
一、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现象:略
1、钢铁锈蚀的原因
主要是铁与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成铁的化合物的过程。铁锈成分复杂,主要是氧化铁(Fe2O3)。
2、防止金属被腐蚀的方法
(1)避免钢铁与水接触 :保持钢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
(2)避免钢铁与氧气接触 :
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层:涂防锈油、喷涂油漆、烧涂搪瓷、镀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其他金属
(3)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在钢铁中加入铬、镍等(不锈钢)
二、废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1、废弃金属的危害
(1)极大地资源浪费 (2)严重地环境污染
对策:回收利用废金属
2、回收金属的重要意义
节约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等。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4节 石灰石的利用
石灰石的用途
(1)制玻璃 (2)做建筑材料 (3)炼铁 (4)制水泥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一、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自然界中还有些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物质,如:白垩、蛋壳、珍珠等
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观察与思考:纯碱、草木灰、碳酸氢铵与稀盐酸的反应
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结论
常用的纯碱是碳酸钠Na2CO3 都有气泡产生,还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K2CO3
农业上使用的化肥碳铵NH4HCO3
从化学式看它们的组成都有相同的什么? 它们都含有碳酸根,我们称之为碳酸盐
2、碳酸盐的检验
试剂: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加入稀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现象:有气体生成,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CO3+2HCl=Mg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K2CO3+2HCl=2KCl+H2O+CO2↑
二、生石灰的烧制
现象:石灰石变得粉碎,且与水膨胀崩裂成粉末状,产物有少量溶解,能使酚酞变红;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的沉淀。
反应:
CaCO3=CaO+CO2↑
CaO+H2O=Ca(OH)2——此反应放热
3、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的相互转化
碳酸钙
生石灰 熟石灰
学生写出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于谦的《石灰吟》中蕴涵哪些化学反应?
想一想、试一试:取一块大理石放在酒精喷灯的火焰上灼烧几分钟,想一想,所得到得固体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你能设计一个方案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一试?
三、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
1、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1)性质:白色固体,能与水反应
CaO+H2O=Ca(OH)2
(2)用途:
①做食品干燥剂:强烈的吸水性(但不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
②加热食品(一拉热):与水反应放热
③建筑材料
思考:某班学生在野炊时用石灰石堆成简易的灶台做饭。野炊后有同学从灶台内侧敲下几块石片,带回实验室分析其成分。
猜想一下,其中可能有什么?并说明判断依据。
2、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即澄清石灰水,形成的悬浊液即石灰浆。
(2)化学性质
Ca(OH)2+CO2=CaCO3↓+H2O
此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用于作建筑材料,其原理:
Ca(OH)2+CO2=CaCO3↓+H2O


+氧气
盐+氢气
金属氧化物
+酸
+盐溶液
新金属+新盐
高温
高温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