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30 20: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
B.会当凌绝顶(凌驾)
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
D.浩荡离愁白日斜(无限)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不尽) 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 D.决眦入归鸟(眼眶)
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6.按要求默写出诗句。
(1)   ,独怆然而涕下。
(2)   ,吟鞭东指即天涯。
(3)箫鼓追随春社近,   。
(4)岱宗夫如何,   。
 
三、阅读理解
7.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8.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读并完成题目。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9.阅读《登飞来峰》一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6)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0.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11.读《己亥杂诗》,回答后面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会当凌绝顶”的“凌”意思是升,登上。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A.有误,停顿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
【解答】ABC.没有通假字;
D.曾:同“层”,重叠。
故选:D。
【点评】通假现象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放到文言文翻译中考查,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文言现象,平时一定要注意多积累。
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我一边吟诗,一边挥动马鞭向东,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吟:吟诗。
故选:C。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5.【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掌握诗歌体裁,写作手法,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解答】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诗歌的字词、体裁、写作手法以及诗人情感等。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6.【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注意“悠”的书写)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衣冠简朴古风存(注意“冠”的书写)
(4)齐鲁青末了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三、阅读理解
7.【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体会。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再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感情。这首诗是作者登临幽州台时所作,前两句是俯仰古今,第三句登楼眺望,第四句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由此可做出解答:第一个空填登楼远眺或凭今吊古;第二个空填怀才不遇、理想破灭或孤寂沉郁。
(3)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幽州台”即燕台。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在齐国的侵略之下,国势日益穷蹙,国土逐渐缩小。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继位,“卑身厚币”,以招揽天下的贤能之人,所以“士争趋焉”,很多贤士就都到燕国来了。后来,燕国逐渐强大,终于打败了齐国,而燕昭王也成为燕国的中兴之主。作者在诗中感慨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独”写出了自己 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
(4)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想象能力。要注意紧扣这句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围绕这些来写即可。
(5)本题考查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完成。此句句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答案:
(1)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3)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4)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8.【分析】此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
①“阴阳割昏晓”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之高大。“齐鲁青未了”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出其高大。
②“造化钟神秀”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决眦入归鸟”中“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最高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告诉我们: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②“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答案:
(1)①巍峨(高大)
②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③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2)①“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②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3)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译文: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去赏析。
9.【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内涵的解读。浮云本是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浮云遮目,用浮云代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事物。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3)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从正面描写飞来峰高大;“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从侧面突出 飞来峰的高大。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全诗,结合写作背景和全诗主旨可知,最后两句中的最高层表面上指的是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指的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故选:D。
答案:
(1)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5)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千寻(见日升) 铺垫
(7)D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于淳朴的农村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解答】解析:
(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足”体现的是农家的丰收。
B.有误,社戏是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演的戏,社日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C.有误,没有去职回乡后的郁闷。
D.正确。
故选:D。
(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其中蕴含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答案:
(1)D。
(2)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1.【分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作者的把握,《己亥杂诗》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解答时根据句意和自己的理解用流畅的话语把他写出来即可。
第二问考查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诗人在前两句中用“白日斜”、“天涯”两个词烘托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3)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最后两句是抒情类名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综述为:浩荡、最后两句,用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诗人继续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4)本题考查诗句修辞的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意: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答案:
(1)龚自珍
(2)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4)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参考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2.【分析】此为久雨初晴而作也。三四新晴远景,下四新晴近景。新晴是一个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古来的“钟鼓报新晴”、“新晴细履平沙”、“欲登高阁眺新晴”这些佳句表明了人们的心情。但老杜此时却下了“锦绣文”三字。是其放晴之后满目所见的景色,真如一片锦绣之“文”﹣﹣文即俗常所说的花纹、花样、图案…之义。虽然锦是机织,绣是针工,而其共同点却是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组合而成的,﹣﹣说“五”颜“六”色,那是太少了,那诸般色彩,足有几十种层次,所以才堪称绚丽二字。
【解答】(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答案: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翻译:
长时间的下雨巫山一直阴暗着,现在天空刚刚放晴就像一篇锦绣的文章。
要求碧绿,大家都知道湖边的青草,说到红艳,就看见了大海东边的云霞。
一整天都有莺啼相伴,高空上又飞过数群仙鹤。
野花干枯了将要落下,风过处纷纷下落。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和诗人思想感情体会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