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2-30 18: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铝:Al B. 氯化钾:KCl2 C. 硫酸铜:CuSO4 D. 四氧化三铁:O4Fe3
2.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石墨制成金刚石 B. 水转化为冰 C. 水变成汽油 D. 冰转化成干冰
3.P2O5中P的化合价是( )
A. -2 B. -5 C. +2 D. +5
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五氧化二磷 :O2P5 B. 氨气NH4 C. 氧化镁 MgO2 D. 碳酸氢铵 NH4HCO3
5.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铝的自我保护:2Al+3O2═2Al2O3
B. 用双氧水制氧气:H2O2H2↑+O2↑
C. 配制波尔多液:CaO+H2O+CuSO4=CaSO4+Cu(OH)2↓
D. 小苏打治疗胃酸多:Na2CO3+2HCI═2NaCI+CO2↑+H2O
6.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 2CH2 B. CH2 C. C2H4O D. C2H4
7.已知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其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非基本反应类型
8.生产加碘盐通常是在氯化钠中加入碘酸钾(KIO3)。为检验某食用盐样品中是否含有碘元素,某同学采用以下反应进行实验:KIO3+5KI+3H2SO4=3K2SO4+3H2O+3X,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下列的( )
A. O2 B. H2 C. I2 D. I2O5
9.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 7︰11
C.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了 D.图中所示有三种氧化物的分子
10.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8X+5Cl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H2O B.H2O2 C.HClO D.O2
11.ClO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饮用水杀菌消毒剂。制取ClO2的方法有多种,一些国家用氯酸钠(NaClO3)与浓盐酸反应来制取,而我国最近研究出用Cl2与物质X反应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 + Cl2 ═ 2NaCl + 2ClO2。请据此回答:以上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
A.NaClO B.NaClO2 C.NaClO3 D.NaClO4
12.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 3O22X + 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 NO B. N2 C. NO2 D. N2O
13.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
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烯属于氧化物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 该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
14.在一定质量的某Na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所得沉淀质量等于原Na2SO4溶液质量的1/2。则原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接近于( )
A. l0% B. 20% C. 30% D. 40%
15.已知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另一种氯化物,经测定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含量为56.2%,则通过计算可推测另一种物质是 ( )
A.CaCl2 B.KCl C.MgCl2 D.FeCl3


二、填空题
16.高铁酸钾(K2FeO4)是具有紫色光泽的结晶粉末。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灭藻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请完成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K2FeO4+10H2O=4Fe(OH)3↓+8KOH+( )____↑
17.工业上利用海水提取溴(Br2),其主要反应之一是在一定条件下,将氯气通入浓缩的海水中,氯气与海水中的溴化钠反应得到溴。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下是佳佳小朋友血液中某些元素检测结果的报告单(部分)
序号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值
1 锌 7.7 11~22μ mol·L-1
2 铜 16.9 14~29μ mol·L-1
3 铁 17.8 9.0~21.5μ mol·L-1
4 钙 2.0 2.2~2.7μ mol·L-1
5 镁 0.84 0.8~1.2μ mol·L-1
6 铅 0.28 0~0.48μ mol·L-1


根据此份报告单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佳佳缺乏的常量元素是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佳佳缺乏此元素会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项目中属于有害元素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建议她每天补充10 mg的锌,佳佳的爸爸给她买了下面的补锌剂:
【药品名称】葡萄糖酸锌片 【性状】片剂,味酸甜,微涩,有薄荷味。 【药物组成】每片含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35毫克。


试通过计算说明佳佳每天一共应该吃________片。
(3)佳佳的妈妈认为葡萄糖酸锌片是营养补剂,多吃几片没关系。请你评价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丙分子由________个原子构成;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
(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2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2个锂原子______________;
②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③3个氮气分子____________;
④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糖类________。
(2)现有H、O、C、Na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用于人工降雨或灭火_________;
②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_________;
③最清洁的燃料_______________;
④能供给呼吸的气体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一氧化碳高温还原赤铁矿_____________;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
③稀盐酸除铁锈_______________;
④汽车尾气中NO和CO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空气中两种无毒气体_________;

三、推断题
21.某黑色固体A和白色固体B共热生成C和D,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将黄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试判断A、B、C、D、E、F各是什么物质(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2.22.甲,乙,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乙是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丙。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乙分解生成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丙的一条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3.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拓展应用】
(1)若将废液中的“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 ,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24.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如图1,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 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 2 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
、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疏松的棉花,其目的是 。
、将 a 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用酒精灯加热 b 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证明猜想成立,b 处发生的反应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由本实验小明联想到含碳元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会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

五、计算题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5g,把 6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 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5 15 15 1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50 2.00 0.75 0.75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求原 60g 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要求书写计算过程)__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6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铝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Al,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B、氯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KCl,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C、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硫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Cu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D、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A、石墨、金刚石都是碳单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属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B、水结冰是物理变化,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B错误;C、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而石油中含有碳元素,因此水不可能变成汽油,故C错误;D、冰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含有碳元素,而干冰中含有碳元素,因此冰不可能变成干冰,故D错误。故选A。
3.D
【解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5=0, x=+5,选D
4.D
【解析】
【详解】
A、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故A错误;B、氨气的化学式是NH3,故B错误;C、氧化镁的化学式是MgO,故C错误;D、碳酸氢铵的化学式是NH4HCO3,故D正确。故选D。
5.C
【解析】A、铝易被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铝,起到保护作用,该反应的方程式没有配平,错误;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错误;C、配制波尔多液时氧化钙、是和硫酸铜共同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正确;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不是碳酸钠,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6.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守恒求x的化学式,已知x前面的计量数为1,生成物中共有2个碳原子,反应物中的氧气中没有碳原子,故2个碳原子全部含在x中,同理,生成物中有4个氢原子,全部含在x中,生成物中共有6个氧原子,反应物中已经有6个氧原子,说明x中不含氧原子,故选D。
【点睛】
在化学方程式中求某种物质的化学式时,利用原子守恒原理,根据等号两边所含同一种原子的个数多少确定未知物中是否含有该种原子及所含该原子的个数,以此类推确定未知物的化学式。
7.A
【解析】
试题分析:该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反应类型。
8.C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15个氧原子、6个碘原子、6个钾原子、6个氢原子、3个硫原子,反应后有15个氧原子、6个钾原子、6个氢原子、3个硫原子,,所以一个X的分子中有2个碘原子;X的化学式为I2,选C
9.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图中所示单质的化学式为N2 ,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4×2:(12×+16×2)×2=7︰22;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了;图中所示有三种氧化物的分子。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与计算
10.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由2KMnO4+16HCl(浓)═2KCl+2MnCl2+8X+5Cl2↑可知,反应前钾原子是2个,反应后是2个;反应前锰原子是2个,反应后是2 个;反应前氧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个,包含在8X中;反应前氢原子是16个,反应后应该是16个,包含在8X中;反应前氯原子是16个,反应后是16个;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是水,水的化学式是H2O.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1.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Cl2═2NaCl+2ClO2,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为
反应前 反应后
Na原子 0 2
Cl原子 2 4
O原子 0 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X的2个分子中含2个Na原子、2个Cl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Na原子、1个Cl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aClO2;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2.B
【解析】试题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X+6H2O,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2、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6个氮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
故选:B.
13.A
【解析】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C2H4+4H2O,因此:
A、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故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分子的过程,故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6=1:3,故说法错误。
点睛:
做此类题目时,要先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分子去掉,如图
在进一步分析。
14.C
【解析】解∶设原Na2SO4溶液质量为xg,硫酸钠质量为yg
BaCl2+Na2SO4 =2NaCl+BaSO4↓
142 233
y 0.5xg
= ,y= .
原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接近于∶﹙ ÷x﹚×100%=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假设该样品中只有氯化钠,则氯元素的质量分数==60.7%>56.2%,说明样品中含有的另一种物质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60.7%,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可知KCl中Cl的质量分数最小,为:=47.7%;故选B。
考点: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6.3 O2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质量;种类和数量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可以确定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且分子个数是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7.Cl2 + 2NaBr ==== Br2 + 2NaCl
【解析】
氯气与溴化钠反应得到溴。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 + 2NaBr = Br2 + 2NaCl,氯比溴活泼,可以把溴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8.(1)Ca 得佝偻病或发育不良 Pb (2)2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身体健康
【解析】(1)在所检测的项目中,钙元素(Ca)属于常量元素,且检测结果低于参考值;钙元素可促进骨骼发育,少儿缺乏钙元素易患佝偻病或发育不良;铅元素对人体多种组织和器官都会产生危害,属于有害元素。(2)根据化学式可求得每片葡萄糖酸锌片中含锌的质量为35 mg××100%=5 mg,则佳佳每天一共应该吃葡萄糖酸锌片2片。(3)必需元素在人体内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能是适量。当其含量在一定范围之内时,对身体是有益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若超过了某一限度,就会引起中毒,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19. 1∶2 3 可能 化合反应。
【解析】(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间微粒关系为如图: ,由各物质微粒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1:2;
(2)由丙分子的微观构成可知,一个丙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丙物质是两种元素组成,如果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丙物质是氧化物;
(3)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0. 2Li NH4+ 3N2 C6H12O6 CO2 Na2CO3 H2 O2 3CO+Fe2O32 Fe +3CO2 3Fe + 2O2 Fe3O4 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2NO+2CON2+2CO2
【解析】(1)①2个锂原子是2Li ;②铵根离子是NH4+ ;③3个氮气分子3N2 ;④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糖类是C6H12O6 。(2)①用于人工降雨或灭火是CO2 ;②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 Na2CO3 ;③最清洁的燃料是 H2 ;④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O2 。(3)①一氧化碳高温还原赤铁矿是. 3CO+Fe2O3 2 Fe +3CO2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3Fe + 2O2 Fe3O4 ;③稀盐酸除铁锈是Fe2O3+ 6HCl == 2FeCl3 + 3H2O;④汽车尾气中NO和CO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空气中两种无毒气体是 2NO+2CO N2+2CO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1.MnO2 KClO3 KCl O2 S SO2
【解析】
【分析】
根据氧气的制备和性质以及催化剂的概念分析。
【详解】
A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A是催化剂,黑色粉末A与白色粉末B共热生成白色固体C和无色无味的气体D,D具有助燃性,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二氧化锰,B是氯酸钾,C是氯化钾,D是氧气,黄色的E在氧气中,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产生,所以E是硫,F是二氧化硫,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是MnO2,B是KClO3,C是KCl,D是O2,E是S,F是SO2。
22. H2O2 2H2O??2H2↑+O2↑ 供给呼吸、帮助燃烧
【解析】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以均含氧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所以丙是氧气,乙通常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丙,甲会分解生成氧气和乙,所以甲是过氧化氢溶液,乙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1)甲的化学式是H2O2,
(2)乙分解生成丙的反应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3)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帮助燃烧。
23.(1)溶液显蓝色(2)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拓展应用】(1)铁片(或 Fe、铁粉、铁丝等)Fe + H2SO4=FeSO4 + H2↑(2)铁和铜(或 Fe 和 Cu)
【解析】
试题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显蓝色;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都会生成硫酸亚铁,若将废液中的“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化学方程式Fe + H2SO4=FeSO4 + H2↑,或者Fe + CuSO4=FeSO4 + Cu;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铁和铜,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因为铜被铁完全置换,而铁过量。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24.(1)锥形瓶内壁有水雾(1分)。
(2)Ca(OH)2+CO2=CaCO3↓+H2O(2分)(没配平或没有沉淀符号扣1分)。
(3)【交流讨论】炭黑(或炭,写“碳”不得分,1分);
【实验验证】①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1分);
③b处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1分)CuO+COCu+CO2(2分,没写反应条件扣1分)
④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b处恢复到室温后撤蜡烛(合理即给分)(1分);
【拓展应用】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给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1,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锥形瓶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证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3)【交流讨论】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实验验证】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疏松的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③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所以看到的现象是b 处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反应方程式为:CuO + COCu + CO2;④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 b 处恢复到室温后撤蜡烛;【拓展应用】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氧气的浓度都能促进燃烧。
考点:蜡烛燃烧的产物的实验探究
25. 85% 。 7.3%。
【解析】
【详解】
(1)根据数据可知,当固体质量不变时应该为剩余的杂质,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5g﹣0.75g=4.25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5%;
(2)根据第一次加入15g稀盐酸导致固体减少5g﹣3.50g=1.50g,
设原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50g 15gx
=
x=7.3%
答:(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85%。
(2)原 60g 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