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30 16: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吴淞,身为江南提督的他,率众抵抗,力竭牺牲。此人是 ( )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关天培 D. 陈化成
2.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A. 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B. 镇压三元里起义
C. 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签订《南京条约》
3.下列两幅形势图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中国人民的抗争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近代化的探索 D. 列强的侵略
4.太平天国运动中,反映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的革命纲领是( )
A. 《四洲志》 B. 三民主义
C. 《海国图志》 D. 《天朝田亩制度》
5.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A. 割地赔款 B. 开埠通商 C. 协定关税 D. 设立工厂
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分别是()
A.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 “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C. “亚罗号事件”和虎门销烟
D. “马神甫事件”和虎门销烟
7.南京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瑷珲条约》
8.太平天国起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 天京事变 B. 安庆失陷
C. 北伐和西征 D. 天京陷落
9.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
①中俄《瑷珲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改订条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
10.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 获得更多的赔款
D. 允许外国使者进驻北京
1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边的是( )
A. 厦门 B. 福州 C. 上海 D. 广州
12.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将其作为都城是在 ()
A. 1851年 B. 1853年 C. 1856年 D. 1860年
13.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颁布《资政新篇》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①④
14.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地点是
A. 南京 B. 广州 C. 虎门 D. 上海
15.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D. 法国
17.由美国人华尔组织的,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动势力是 ( )
A. 英法联军 B. 洋枪队 C. 八国联军 D. 湘军
18.“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对这句话这样理解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 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
B.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9.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  )
A. 对中国的危害相同 B. 都是英国发动的
C. 性质和起因相同 D. 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0.“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C. 中国同盟会成立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二、非选择题
21.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话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领土达到多少?
(4)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的中国不仅遭受对外战争的苦难,还备受一系列消耗性的内部动荡之困扰。两次鸦片战争带来了来自外部的和屈辱,革命和叛乱则从内部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节选自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到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
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轿夫四十八人。……
——(清)《贼情汇纂》
材料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此,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同于历次农民起义领袖。他不仅领导了反封建的斗争, 而且领导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问题一 :材料一中的动荡最大规模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爆发于何地?持续了多长时间?
问题二: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发生在哪里?其中的洪逆和杨逆分别指谁?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哪些
问题?
问题三: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起义领导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并以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问题四:结合材料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23.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
A.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 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
(4)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第一阶段被清政府革职发配,没有牺牲;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关天培是在鸦片战争中的虎门战役中牺牲的;陈化成是在鸦片战争的吴淞战役中殉国的。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符合题意;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镇压三元里起义,签订《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前后的实史,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两次列强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革命纲领,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A项《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B项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该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资本输出新特点;割地赔款和开埠通商是两个条约都有的内容;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选D。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A。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而《南京条约》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瑷珲条约》未涉及开辟口岸问题。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分裂,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项安庆失陷太平天国走向失败;C项后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军事上的全胜时期;D项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故选A。
9.【答案】C
【解析】根据“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的不平等条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所以答案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屡遭侵略,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识记。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位置位于最北边的是上海。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人争权夺利,发生了天京事变;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天京事变后,天平天国重建领导集团,洪仁玕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故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选B。
点睛:解题时逐一分析所给事件发生的时间并按要求排序,选择组合正确的相关选项即可。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处在清朝晚期,清朝此时仍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局面被打破的事件是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通过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在鸦片战争后,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涉及的“领土面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不费一枪一弹,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故选C。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法联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反动势力,美国人华尔不可能组织英法联军来镇压天平天国运动,A项排除; 1860后天平军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B项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他们参与镇压的是义和团运动,且也与华尔无关,C项排除;湘军是汉族地主武装,领袖是曾国藩,D项排除;故选B。
点睛:解题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反动势力的历史活动以及与华尔的关系,通过排除法完成解答。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的比较能力。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发动了鸦片战争;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军队炮轰广州,挑起故选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性战争,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金陵定鼎”“京曰天京”“国为天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词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所以材料涉及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21.【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第一个:《南京条约》
赔款最多:《辛丑条约》
(3)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
有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鸦片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等。
22.【答案】问题一:太平天国起义;广西金田村;从1851年到1864年,持续了14年。
问题二:天京(南京);洪秀全;杨秀清;起义领导者安于享受,不够团结。
问题三:天下大同的思想;不能;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
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问题四: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次鸦片战争带来了来自外部的和屈辱,革命和叛乱则从内部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清政府的内患是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开始到1864年失败告终,持续了14年。
(2)根据材料二中的“江宁”可知其描述的地方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都城天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逆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杨逆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杨秀清;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近则洪杨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轿夫四十八人。”可见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安于享受,不够团结。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绝对的平均主义,天下大同的思想;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因为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无法实现;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空想性),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落后性)。从中可以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根据材料内容“不仅领导了反封建的斗争, 而且领导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可以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点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需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过程,抗击洋枪队的史实,失败的原因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2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理想,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4.【答案】(1)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佃户照额交租,业户照章纳粮,抗租与抗粮同办。
(2)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据国家财政和米粮现实需要。
(3)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4)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1)根据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可知这个时期实行的土地租税政策是: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根据材料二“照旧交粮纳税”和材料三“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可知这个时期的土地租税政策是:照旧交粮纳税;根据材料四“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抵租与抗粮同办”可知,这个时期的土地租税政策除了重申材料三的内容外,更加严格:“抗租与抗粮同办”。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一的政策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出自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而规定的;材料二、三、四则是根据国家财政需要而规定的。
(3)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材料二、三、四否定了材料一的土地公有的想法,转而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4)这一变化说明了洪秀全早期的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不能贯彻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也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点睛:天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施政纲领的空想性、落后性。掌握与此相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能够和对两个文献的理解。
25.【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内容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实施的改革中企图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中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所以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说明太平天国经济理论开始转变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列强的侵华战争造成了紧张的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这种转变不能成功。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点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需要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各个阶段、性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能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