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 留辫 B. 称“先生” C. 缠足 D. 翎顶补服
2.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我们可以( )
A.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解放区内的文艺工作者有丁玲、赵树理等
B. 鲁迅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历史剧
C.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出了对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
D. 聂耳的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
4.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春天的故事》 D. 《我的中国心》
5.2016年4月,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高级副总裁正式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它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 总理衙门 B. 同文馆 C. 时务学堂 D. 商务印书馆
6.一份文献记载着“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 五四运动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洋务运动后
7.《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代国歌,后来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A. 田汉 B. 聂耳 C. 冼星海 D. 徐悲鸿
8.近代中国百姓的日用品有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灰、洋钉,这说明了( )
A. 当时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较高 B. 中国民族工业极为薄弱
C. 人们喜欢用洋货 D. 中国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9.《申报》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应该去( )
A. 广州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
10.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申报》报社
C. 《民报》报社 D. 商务印书馆
11.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齐白石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宁可挨饿也不丧失气节。他在七七事变后创作了讽刺日本侵略者的( )
A. 《虾》 B. 《祝福》 C. 《愚公移山》 D. 《群鼠图》
13.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 )
A.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
14.下图是中国民族工业1912—1918年发展示意图,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D. 西方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1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A.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习俗风尚的变革 C. 交通工具的更新 D. 通讯设施的完善
16.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出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
A. 《中外新报》 B. 《申报》 C. 《新青年》 D. 商务印书馆
17.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一批进步文学艺术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大量激励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下列作品,由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
A. 《松花江上》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李有才板话》
18.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辛亥革命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B.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20.他将诗、书、画、印等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他的画作大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其擅长画( )
A. 梅 B. 兰 C. 马 D. 虾
21.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22.下列作品中,郭沫若创作的是( )
A. 《狂人日记》 B. 《屈原》 C. 《子夜》 D. 《小二黑结婚》
23.《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
C. 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二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
24.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
A. 《愚公移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5.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巨作,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你知道该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
A. 夸父 B. 女娲 C. 愚公 D. 精卫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说:天生之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材料二: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謇进行过哪两方面的“有用事业”的实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在上述实践前开展的“有用事业”是什么?取得了怎样成效?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对“有用事业”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28.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1)材料一中 的“大生纱厂” 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请写出创办人的名字?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短暂的春天”,也有艰难曲折。请列举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内因和外因。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等人创办于上海。1902年,张元济加入,开始编撰教科书与翻译出版外文著作,后来还出版各类辞书、期刊、杂志、学术著作与影印古籍。
材料二 1932年1月28日深夜,上海炮声四起,日本侵略者突然侵犯闸北,中国守军奋起自卫。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当时的东方文化中心机关——商务印书馆陷入一片火海中:建筑物被焚烧殆尽、书籍文献付之一矩……上海沦陷后,日军更是潜入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纵火焚烧,馆中30余年搜集所得的大量中外图书40余万册,包括无价之善本珍籍,全部化为灰烬。
请回答:
(1)商务印书馆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2)商务印书馆主要在哪些方面作出了主要贡献?
(3)商务印书馆被炸毁五年后,日本又发动了哪次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民国时期,我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强令男子剪辫,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用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代替有损人格的跪拜礼,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代替“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是民国政府所废除的习俗。故答案选B。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科举制的废除是教育方面的进步,给出了落后的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新兴的学校,新兴的教育,是新式教育的开端,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他们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由著名戏剧家田汉作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CD和聂耳无关。故选B。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于上海,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答案】B
【解析】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失去辫子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但人们一时又不习惯,所以又时兴起戴帽子,本题选B。
7.【答案】B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故选B。
8.【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百姓的日用品之所以多用洋货,是因为民族工业极为薄弱,满足不了需求,故选B。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可知,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应该去上海。故B符合题意;广州、北京、南京与《申报》的创办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最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答案是D。
11.【答案】C
【解析】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排除B。所以应选C。
12.【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七七事变后,齐白石闭门谢客。日伪汉奸仍不断前去骚扰。齐白石在大门上贴上“停止买画”,表现了这位艺术老人的民族气节。因为日伪汉奸没收了他的存款,扰乱他的画室。齐白石借画抒发自己的苦闷与义愤,创作了讽刺日本侵略者的《群鼠图》。D符合题意;《虾》是齐白石的画作,但没有反映题意。A不合题意;《祝福》是鲁迅的作品,B不合题意;《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画作,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教育无关,故选D。
14.【答案】B
【解析】题文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厂家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二是“一战”期间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者。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所以答案选B。
16.【答案】D
【解析】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也最负盛名,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它被誉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伟大祖国的音乐史诗。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政府奖励兴办实业,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即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大生纱厂”由此判断这与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发展工业,创办企业。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他将诗、书、画、印等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结合所学可知:齐白石将诗、书、画、印等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他的画作大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雅俗共赏。代表作有《虾》《群鼠图》等。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21.【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09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1894年,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6月-9月,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民国建立于1912年,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2.【答案】B
【解析】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子夜》是茅盾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故选B。
23.【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A正确,排除;一战后,国共两党爆发了两次内战,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对民族工业造成了重创,B正确,排除;中华民族近代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C正确,排除;故答案为D。
24.【答案】D
【解析】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6年8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主要讲述了钱文贵对农村的改革,对农村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属于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ABC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所以答案选择D。
25.【答案】C
【解析】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巨幅画《愚公移山》,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可知,该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愚公,故选C。
26.【答案】(1)兴办企业或实业;创办教育机构或兴办各类学校。
(2)科举考试。考中了状元。
(3)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借鉴发展了前人的救国主张及实践教训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阅读材料,可以总结,“有用事业”为兴办实业和创办教育机构等。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謇创办实业的成就,从时间上分析,在张謇创办实业之前,张謇是清末的状元。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所以“有用事业”指的是清朝的科举考试,而张謇是1894年考中的状元。
(3)结合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列强纷纷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一些官员、地主、商人也开始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以抵制列强的资本侵略;张謇借鉴发展了前人的救国主张及实践教训,主张实业救国,回家乡创办实业。
27.【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隋朝;指的是科举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废除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等。
点睛:抓住题眼“理解废除科举制度”,是解题突破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28.【答案】(1)张謇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国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其它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3)轮船或火车;剪发辫或改称谓;商务印书馆。
(4)近代化、西化、崇洋逐新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 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是张謇;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交通工具”有火车; “社会风尚的革新”有:改称谓;在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大生纱厂”是解题的突破口;大生纱厂是民族实业家张謇创立的,他提出的口号是实业救国。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内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其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
29.【答案】(1)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3)七七事变。(4)商务印书馆规模宏大;日本侵华严重破坏了中华文明;等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文化出版机构。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主要编辑出版了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商务印书馆被轰炸,五年后即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
(4)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到,商务印书馆的规模宏大;日本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华文明等等。
30.【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服饰:由长袍马褂变成中山装
(2)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女人不缠足;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西方风味的食品渐被国人接受;西式建筑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任答一点即可)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解析】(1)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两张图片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图一的发型为阴阳头、长发辫,图二则改成了短发;图一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图二则是中山装。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式发生的改变表现在: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第二小问,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由此可以得出,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第一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废止妇女缠足,将跪拜、作揖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婚姻从包办婚姻走向自主婚姻,婚礼从旧礼俗走向新式婚礼等都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例子;第二小问,除了材料二的原因外,还可以联系近代中国国情进行回答,即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于追求西方文明等。
(4)联系实际生活可知,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盲目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将知识学得更深一些,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