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岳麓版1.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1.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31 20: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一篇章
时势造英雄
风云变幻的时代
“明清之际,中国逐渐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
——岳麓书社历史教参
主体自然经济、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明亡清兴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西学东渐、
西方近代科学传入
君主专制加强、政治腐败
文化专制、八股
取士、空谈心性
的理学
明清之际 旧现状 新气息
经济

政治
文化

第二篇章
榜上有名

李贽,明末思想家。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为官期间,他目睹朝廷腐败,常与上司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主要著作有《初潭集》《焚书》《藏书》等。
  ……
  76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其著作多次遭禁毁,但仍流传于世。

李贽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 ?
李贽有哪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可从破旧、立新的角度或从反正统、反礼教、探究世界的角度概括。)
  材料一: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材料三: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否认孔子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鞭挞程朱理学
  材料四: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五: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材料六: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追求物质享受
主张男女平等
“万物皆生于两”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明朝史话》
   也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积极:

消极:
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全盘否定程朱理学,忽视其中的合理性不可取
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南雷先生,浙江宁波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十九岁进京为父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数百人反清,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四: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思想梳理:
1.关于君主专制:
2.关于君臣关系:
3.关于限制君权:
4.关于经济政策:
抨击君主专制,君主是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不反对君主制
君臣之间非奴仆关系,而是平等的师友
A.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主张工商皆本
民主思想萌芽
依据教材和材料分析黄宗羲政治主张的影响: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王夫之,湖南人,早年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夫之终生不剃发,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几十年,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材料一:“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也” “气者理之依也……”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
由目变色,色以五显;由耳审声,声以五殊;由口知味,味以五别。
——王夫之《尚书引义》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 内篇》
材料四: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先驱者”之二:三大思想家之王夫之
※思想梳理:
1.本体论(世界本原):
2.认识论:
3.辩证法:
4.政治主张:
5.伦理观:
(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理在气中”
“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反对专制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形:感觉器官
神:思维活动
物:外界客观事物
“先驱者”之二:三大思想家之顾炎武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两朝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亡国”与“亡天下”有何区别?
“先驱者”之二:三大思想家之顾炎武
※思想梳理:
1.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2.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3.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篇章
英雄所见略同

视角一:生活时代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李 贽
视角二:出生地
视角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视角四:明清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著名历史学家臧嵘
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中国儒学史》
黄宗羲是以“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为前提,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中国儒学史》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天下之大害”——黄宗羲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王夫之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坚持抗清斗争,不做贰臣。
视角五:明清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君主专制
宋明理学
重农抑商
民主观念
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民本思想
传统道德
积极入世

不变
批判




发展
继承
第四篇章
英雄之于时代
视角一:进步性的表现
材料一 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在跳。
——梁启超
为儒学注入活力
冲击了君主专制
给后世民众启迪
未能形成主流思想
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未能使中国实现转型,影响有限

不变

进步性

局限性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视角二:影响有限的原因
社会转型不充分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专制统治继续在强化
理学影响具有深远性
西学东渐影响有限性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提高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天。
-----张岱山、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视角二:影响有限的原因
“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社会转型不充分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专制统治带有延续性
理学影响具有深远性
西学东渐影响有限性
个人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