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岳麓版2.10梨园春秋 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2.10梨园春秋 课件(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31 20:0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梨园春秋
第10课
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
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
梨园春秋


傩——傩仪——傩戏
南戏
产生的原因:
南戏的特点:

京剧(国粹)

杂剧
兴盛
原因

特点: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多种表演形式,戏曲的成熟
京剧:
源头: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市民娱乐兴起

贴近百姓,揭露黑暗

徽班进京
徽调


融合吸收
起源——傩之舞
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江西萍乡“耍傩神”
江西婺源“舞鬼”
起源——傩之舞
(1)内涵:
原始宗教歌舞,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2)产生原因:
上古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人们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和狩猎胜利。

(3)演变: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起源——傩之舞
形成——南戏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演出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
南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的戏曲形式。
产生背景:
1)、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2)、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
形成——南戏
瓦舍
清明上河图
(一)流行区域:
温州 泉州 福州
形成——南戏
(二)南戏的特点:
1)一般由民间艺人或知识分子创作
2)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3)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形成完备戏曲形式。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士子无其他出路,社会地位低下。
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
蒙古人
色目人(中亚)
“汉人” (中国北方人)
“南人” (中国南方人)
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 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代表人物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关汉卿,
元杂剧代表作家,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元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他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被誉为“元曲的第一家”、曲圣、东方的莎士比亚.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昆曲——百戏之祖
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

昆曲——百戏之祖
(1)特点:
文辞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载歌载舞,舞姿柔曼,唱腔婉转优雅。
(2)鼎盛时期:
明中叶到清中期
(3)代表:
汤显祖的《牡丹亭》
(4)地位:
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



昆曲——百戏之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繁盛——京剧(国粹)
?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关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后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
形成
成熟---
清末民初全国流行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传播--
京剧
繁盛——京剧(国粹)
“国剧”
郝兰田 ? 张胜奎 ? 梅巧玲 ? 刘赶三 ? 余紫云 程长庚 ? 徐小香 ? 时小福 ?杨鸣玉 ? 卢胜奎 ? 朱莲芬 ? 谭鑫培 ? 杨月楼
同光十三绝
描绘的是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最受欢迎昆曲、京剧名家。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被公认为“国剧”。
京剧的特点
(1)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综合性: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乐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4)虚拟性(写意):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5)程式化
(6)发展道路: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逐渐流行于民间,即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繁盛——京剧(国粹)
繁盛——京剧(国粹)




繁盛——京剧(国粹)



繁盛——京剧(国粹)

京胡
月琴
弦子
单皮鼓
大锣
小锣
乐器
繁盛——京剧(国粹)
繁盛——京剧(国粹)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请提出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
繁盛——京剧(国粹)

一、戏曲的起源——原始社会傩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四、戏曲的发展——明清昆曲
五、戏曲新高峰——“国粹”京剧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