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31 12: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下列歌曲以抗战为主题的是
A.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B.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C.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中国富强了”
D.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2.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C. 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
D. 是日本对近代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
3.1945年8月15日,延安军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这是庆祝( )
A. 百团大战胜利 B. 台儿庄战役胜利
C. 《双十协定》签订 D. 日本无条件投降
4.“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1927年后的国内形势
B.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形势
C. 七七事变后的国内形势
D.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5.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我们却把1937年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其中一个主要依据是( )
A. 日本对北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B. 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进程
C. 二十九军正式对日作战
D.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6.历史上有两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 南京大屠杀
7.“‘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它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 九一八事变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8.“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侯,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这首凄怆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的无比痛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歌中的“家乡”在( )
A. 东北 B. 华北 C. 西南 D. 西北
9.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以后的不同时期,这支人民军队拥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0.“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如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这些战役规模大,地域覆盖广,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主要说明1938—1940年间( )
A.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 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 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1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八七会议
12.抗日战争中,一大批国际友人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坑日战争。如在喜马拉雅山上空开辟“驼峰航线”,为中国运输国际援助物资的陈纳德是
A. 新加坡人 B. 英国人 C. 美国人 D. 朝鲜人
13.推动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关键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14.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致电朱德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太原会战
15.2015年,我国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其重大意义是( )
①是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③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为了达到此目的,日本发动了(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7.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勘测地图上,勘测地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这说明( )
A.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B. 日本想对中国的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C. 日本对中国的民众生活很感兴趣
D. 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
18.自安倍再次组阁以来,国际社会围绕中日“钓鱼岛”争端和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进行了深刻地大讨论,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历史真相不容掩盖,军国主义不得人心。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武装侵略并占领中国的是( )
A. 卢沟桥事变
B. 甲午战争
C. 南京大屠杀
D. 九一八事变
1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B.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 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D. 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0.如下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例历碑”。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冤魂的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 局部抗战阶段
B. 全面抗战阶段
C. 局部反攻阶段
D. 大反攻阶段

二、非选择题
21.国共合作: 2009年4月26日,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丰碑意义的大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两岸全面实现直接“三通”,即直接通邮、直接通航、直接通商。
材料一:改组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材料二: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材料三:

(1)材料一的事件意味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任务是什么?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国共之间如果有第三次合作,那么你认为这次合作最重大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中国历史》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势力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
——《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作为“中国之巨祸”的是哪场战争?
(2)“此后半个世纪”日本由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3)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是由哪两个人发动的?
(2)这次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24.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这场战争是要警示世人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知史]
(1)下图酷似“台历”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而建立的?

[时事追史]
(2)2015年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相互信任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请问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名人说史]
材料一: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毛泽东
材料二: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罗斯福
(3)结合两则材料,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史启示]
(4)综上所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天皇的奏折中声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材料二:“通往下关的中山北路上横尸遍地,挹江门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城门前到处是成堆的尸体。”“俘虏们在25公尺的城墙上排成一排,许多日本兵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齐声大吼,向俘虏们的前胸或腰部刺去,一个接着一个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见飞溅的血雨喷向半空,阴森的气氛,使人寒毛直竖,浑身战栗。”
材料三:新华社2000年2月23日电:日本右翼势力又在为军国主义招魂
一伙右翼分子23日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上演了一场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反华闹剧。他们打着“彻底验证南京大屠杀”的旗号,公然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1)材料一当中的“满蒙”指哪里?它是何时被日军占领的?
(2)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3)材料二当中提到了哪几种杀人手段?它发生在哪一年?由此你有何感想?
(4)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如山,但日本国内却出现了一股否定战争罪行的逆流。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5)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我国从2014年开始把每年的几月几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抗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反映的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凸显以抗战为主题,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在全国解放后被广泛传唱;选项B是红军长征时期;选项C反映改革开放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C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全部沦陷;D项日本对近代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是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故选D。
4.【答案】C
【解析】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故选C。
5.【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故选D。
6.【答案】C
【解析】分析题目和选项可知,A、B两项是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事变,激化了民族矛盾,D项是日本侵华的罪行,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本题选C。
7.【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军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故选A。
8.【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北,东北三省沦陷,故选A。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C正确。其他选项中,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至今的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军队的名称。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大的战役”“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反映了国民政府积极抗战,深重打击了日军。B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国民党的积极抗战,并且重创日军,而并没有牵涉到共产党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战,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反映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重要会议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其中A是1921年,B是1935年,D是1927年。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一大批国际友人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运输国际援助物资的陈纳德是美国人。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也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百团大战。
15.【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是五四运动的意义。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②④。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1927年6月,日本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度过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故应选B项。
17.【答案】A
【解析】题目中提到的信息:1928年、日本陆军总部绘制、中国湖南某地、比例非常大、地形地貌、建筑物等清清楚楚的地图,再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日本并不是为了作学术研究,更不是帮助中国,而是为对中国的侵略做好相关准备,所以日本对华侵略是蓄谋已久的。故选A。
18.【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标志着日本开始武装侵略并占领中国,故选D。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20.【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局部抗战阶段,故选A。
21.【答案】(1)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2)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解析】(1)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结合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共从全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故其任务是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回顾历史,分裂是不能持久的,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每个炎黄子孙都要以维护国家统一为自己的责任,故如果国共两党有第三次合作,其最重大的主题应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2.【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其它大型抗战会战亦可,如淞沪会战等,但必须写出两例)。
(3)中共七大。意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错误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我们要坚决抵制。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解析】(1)材料一中“19世纪末”暗示了“中国之巨祸”指的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经过这场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题干中“此后半个世纪”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指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有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这里可以写其他大型会战)。
(3)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共七大。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它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行,主要有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右翼势力的这些言行必然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坚决抵制的。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23.【答案】(1)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的重大胜利。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解析】(1)通过“西安”这个地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24.【答案】(1)九一八事变(或柳条湖事件)。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抗日战争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4)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等。
【解析】(1)图片所示的纪念碑上“1931”“九月小”“18”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这一纪念碑是为纪念九一八事变而建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题目是要求结合两则材料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一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反抗外国侵略的屡战屡败的局面。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4)本题探讨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洗劫,由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等。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世界各国要团结一致,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1)东北三省;1931年(或九一八事变后)
(2)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3)炮击、刀刺、枪杀;1937年;感想:落后就要挨打(或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
(4)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势力)开始复活。
应对:①宣传和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以教育广大日本国民。②努力学习,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避免历史的重演。
(5)12月13日。
【解析】(1)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满蒙”,指的是满洲和蒙古。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这里应该指的是东北三省。1931年,日本侵略者有预谋的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东北军撤入关内,导致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全部沦于敌手。
(2)只需要注意题干中关键词:“近代史”、“大规模”。所以应该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3)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齐声大吼,向俘虏们的前胸或腰部刺去”,所以可知除了被枪炮所伤之外,还要被刺刀直接刺死的。第二问注意材料中的地点:“下关”,可知是在1937年攻陷南京后发生的大屠杀。整个侵华史的启示都离不开落后就会挨打。
(4)材料中应该注意关键词:“日本右翼势力又在为军国主义招魂”。所以第一问是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对于日本美化侵略,否定战争罪行的言行,首先应该宣传和披露日本侵华的历史真相,其次应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避免历史重演,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当前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国家。
(5)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