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31 13: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决定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B. 争取舆论支持
C. 签订停战协定 D. 商议共建新中国
2.解放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是在( )
A. 重庆谈判后 B. 挺进大别山后
C. 三大战役后 D. 渡江战役后
3.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
A.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北平和平解放
4.一座城市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毛泽东也欣然写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锦州 C. 扬州 D. 北平
5.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②①④
6.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7.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是( )
A. 邓小平 B. 周恩来 C. 彭德怀 D. 朱德
8.“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次见面的地点是( )
A. 南京 B. 重庆 C. 延安 D. 北京
9.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一根刻满了地名的扁担特别醒目。支前农民唐和恩用这根扁担挑着百十斤重的粮食,走过的鲁、苏、豫三省88个村庄,把粮食送到战场最前线。这根扁担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A. 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 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 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 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10.1945年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是( )
A. 周恩来、叶剑英  B. 周恩来、陈毅
C. 周恩来、董必武 D. 周恩来、王若飞
11.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重庆谈判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周恩来都亲自参加谈判
③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④都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2.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四渡赤水 C. 重庆谈判 D. 挺进大别山
13.以下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B.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C.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渡江战役——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4.1945年8月,山城重庆一片沸腾,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等敢冒风险来重庆,是“弥天大勇”,“一身心系天下之安危”,这指的是什么事件( )
A. 抗日战争 B. 北伐战争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15.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 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 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 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 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16.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7月至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和通过了( )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 《土地改革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17.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 北平 B. 南京 C. 沈阳 D. 天津
18.小刚同学在探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下面这幅图片。请你判断下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9.解放战争时期,指导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0.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 重庆谈判
B. 转战陕北
C. 孟良崮战役
D. 青化砭战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条约”指什么?它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解放南京”与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战役有关?
(3)有人说:“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请你写出一例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要事件。
22.阅读下列材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请回答: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文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3.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
(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25.近代百年,风云变换,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依据上面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民族之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1949年4月23日,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并逃往台湾。10月1日,什么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诞生。至此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蒋介石的内战方针早已确定,并且积极为内战做准备,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商议共建新中国,排除D项,而当时内战还没有打起来,也就谈不上签订停战协定,排除C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舆论支持,以便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A项是最终目的,B项是A项的辅助条件,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2.【答案】C
【解析】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因此解放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是在三大战役后,所以答案是C。
3.【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命令,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分兵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势力退往台湾,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故此题选择A。
4.【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所以答案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抓住战机,进行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先后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发动了辽沈战役(1948年09月12日--- 11月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06日—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2日攻占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上述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故选C。
6.【答案】B
【解析】A项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是1853年定都南京后;B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C项《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是1856年;D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7.【答案】C
【解析】“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判断,毛蒋第一次会面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十几年后再见面应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由此据题意要求,可知毛蒋会面地点在重庆,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淮海战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题干中的扁担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故答案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1945年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是周恩来、王若飞,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的共同点。这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周恩来都亲自参加了谈判,③④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该事件是重庆谈判,因为在当时很可能蒋介石上演鸿门宴,将毛泽东拘押甚至暗杀,让中共群龙无首,故为一身系天下安危,但毛泽东毫不畏惧,为中国和平,深入白统区谈判,可谓弥天大勇。所以答案选C。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C、D正确,B理解错误,故答案选B。
14.【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1945年8月,山城重庆,毛泽东。因为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信息中可知,B、C、D均不对,事实上,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故选D。
17.【答案】A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从民族的大义出发,率部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南京、沈阳和天津都是以武力的方式解放的。故选A。
18.【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上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故选D。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主要矛盾。为适应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宪法;B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土地文献;D项是建国前为筹备新中国召开的会议。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V。
20.【答案】B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失败后,又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继续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B项符合题意;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1945年8月蒋介石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A项不合题意;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项不合题意。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战役、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1.【答案】(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渡江战役。
(3)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解析】(1)从材料一的内容看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材料二解读图片信息得出,该图片是南京解放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南京解放是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等等。
22.【答案】(1)蒋介石。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重庆。
(3)三次。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获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解析】(1)阅读材料,“倭寇投降”说明日本已经战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是请毛泽东到当时的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说明要商讨国家大事,基于此我们判断,是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期待和平,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情况下发出的。
(2)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3)分析题干,通过第一问我们知道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联系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类似的电报发过三次,但蒋介石内战方针早就确定,只是当时他还没有做好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发这样的电报是假和平真内战,只是暂时掩人耳目。
23.【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或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1月1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南京大屠杀。
(4)渡江战役。
【解析】(1)由题干中“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历史结束,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手段对南京居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人数达30万以上。
(4)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开始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终结于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持续了22年,开始于南京也终结于南京,到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了现代史时期。
24.【答案】(1)1921年。事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任举两个即可)
(2)遵义会议。历史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政治斗争:重庆谈判。重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判定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中央负责人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和出处可以判定该会议为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政治斗争为重庆谈判。随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期间重要战役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25.【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开。
(2)北伐战争。
(3)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4)解放战争;平津战役。
(5)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党的正确领导,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等也是胜利的主要原因(答出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即可)。
(6)感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
(7)南京;开国大典。
【解析】(1)结合课本,学生知道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召开,会上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2)问题中提到:“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
(3)从“战争中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些文字可以判断。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4)题干中有时间提示:20世纪40年代,国共两党之间的战役,是国共第二次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5)从题中的文字,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图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可以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6)国共两党合作打败了北洋军阀,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得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
(7)1949年,4月23日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逃台湾,台湾问题由此形成。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