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8张PPT。寓言二则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形近字
词语学习揠苗助长:(成语)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造句:学习须循序渐进,一味求快,无异于揠苗助长。
自言自语:(成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造句:她自言自语道:“明天去不去公园呢?”词语理解筋疲力尽:(成语)非常疲劳。
造句:登上山顶时,他已是筋疲力尽了。
亡羊补牢:(成语)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造句:学习中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补救,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近义词焦急——( 着急)
急忙——( 连忙)
办法——( 方法)
后悔——( 懊悔)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筋疲力尽——( 精疲力竭) 反义词焦急——( 冷静)
急忙——( 从容)
后悔——( 无悔)
筋疲力尽——( 精力充沛) 词语辨析急忙 连忙
相同点:都有“着急”的意思。
不同点:“急忙”指心中焦急,想方设法加快行动。“连忙”指时间紧迫,需要马上行动。
运用示例:
1.他心中一喜,( )打开礼品盒。
2.他听到孩子生病的消息,( )跑回家。连忙急忙《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亡羊补牢》就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重读“劝”“赶紧”,语速稍快,读出街坊的关心、着急的语气。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这则寓言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一共有5个自然段。
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 2.全文一共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说说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一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第二部分(2~4):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又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三部分(5):养羊人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1.第1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课文解读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被狼叼走了。 2.从第2自然段中“劝”“赶紧”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街坊对养羊人非常关心,希望他能尽早堵上窟窿,防止羊再次被狼叼走。 3.“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是养羊人反驳街坊的话。突出了养羊人满不在乎的态度,也为再次丢羊做了铺垫。4.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字表明了什么? 这两个“又”字表明养羊人未听街坊劝告及时修补羊圈,再次因为狼从窟窿钻进羊圈而丢失了一只羊。
5.第5自然段中,“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属于心理描写。表明养羊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算修补羊圈。1.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语言描写)
2.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心理描写)
3.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动作描写)
佳句积累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在问句之中。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就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羊已经丢了,不用再修羊圈了。这一反问突出了养羊人满不在乎的态度,也为再次丢羊做了铺垫。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写法借鉴1.AABB式词语。
结结实实 安安分分 蹦蹦跳跳
明明白白 朝朝暮暮 吵吵闹闹
2.积累反问句。
(1)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
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2)你们怎能破坏自然环境呢? ——强调要保
护自然环境。
拓展延伸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虚心接受他们的劝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要时刻牢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课堂小结结构图示亡羊补牢起因——圈破丢羊经过 不听劝告
再次丢羊结果 修补羊圈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养羊人失第一只羊时:
街坊劝他说“
!”
他却毫不在意地回答:“
。”
结果养羊人丢失了第二只羊,这时:
他很 ,然后
。从此, 。当堂测试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羊已经丢了,还后悔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个窟窿吧修羊圈干什么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之一。是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本文就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知识链接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朗读指导 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是:“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写出了种田人因禾苗长势缓慢而着急的心情。重读“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帮”,语速稍快,读出急切的语气。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这则寓言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一共有4个自然段。
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2.本文一共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你知道每个部分
都讲了些什么吗? 一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古时候有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长高。
第二部分(2、3):种田人拔高了禾苗。
第三部分(4):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3.朗读思考:理 解 “揠苗助长” 一词的意思。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1.从第1自然段中的“巴
望”“天天”这两个
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课文解读 从中可以看出种田人希望禾苗长高的迫切心情。2.读了第1自然段后,你知道种田人揠苗助长的起因了吗? 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但是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所以他准备想个办法来帮禾苗长高。 3.第2自然段中,“终于”一词表明了什么? 表明种田人用了很长时间来想办法。 4.第2自然段中,“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种田人拔苗的时间长,且非常劳累。 5.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语言描写。说明了种田人虽然很累,但他认为帮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心里很高兴。 6.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 因为禾苗的生长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种田的人太急于求成了,忽视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都枯死了。 7.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1.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2.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终于”说明他用了很长时间来想办法)
佳句积累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如“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表明种田人迫切想让禾苗长高的心理。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写法借鉴1.表示劳累的词语。
筋疲力尽 心力交瘁 疲惫不堪
劳形苦心 人困马乏 精疲力竭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拓展延伸3.有关寓言的歇后语。
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展现了一个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的种田人,让我们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反规律”的道理。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寓言时不仅要读懂寓言中故事的内容,而且要悟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运用这些道理。课堂小结结构图示揠苗助长巴望——禾苗长得快
办法——往高里拔
结果——禾苗枯死了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当堂测试 (1)种田人拔苗的原因:
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但是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很焦急。(2)种田人拔苗的过程:
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拔了很长时间。(3)种田人拔苗的结果: 禾苗全都枯死了。 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课后习题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亡羊补牢:比喻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kū lōnɡ),把羊圈修得结结实(shí)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第2句多了“赶紧”一词,这个词语突出了养羊人修补羊圈的速度很快。描写更具体。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焦急”一词,描写得更具体。“焦急”这个词语能表现出种田人当时的心情。 “揠苗助长”示例: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让孩子上很多补习班和培训班,使孩子每天都特别疲惫,其实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很多孩子因为每天学习,一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反而降低了孩子的成绩。
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和同学交流。 “亡羊补牢”示例:
王敏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成绩很不好。后来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非常努力,在期末考试中,成绩进步了很多。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