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阶段测试6-7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易挥发 B.有腐蚀性
C.无吸水性 D.密度比水小
2.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3.如图J3-1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图J3-1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4.下列知识整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①硬水经过滤后可以转化为软水
②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B
①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②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C
①纯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
②塑料、玻璃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
D
①食品袋中放一小包铁粉,既可吸收水,又可吸收氧气
②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5.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 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 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6.向盛有20 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
图J3-2
?
二、填空题(共26分)
7.(6分)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图J3-3是盐酸与不同类型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
/
图J3-3
(1)图中M应为 类物质。?
(2)盐酸能与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 (写离子符号)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H2O。?
(3)用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 。?
8.(6分)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普通干电池采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是利用其优良的 性。?
(2)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为3CO+Fe2O3/2Fe+3CO2 ,该反应利用了CO化学性质中的 性。?
(3)碳酸钠、碳酸钙都含有C
O
3
2-
,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水和 。?
9.(4分)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J3-4所示。
/
图J3-4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10.(10分)根据如图J3-5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图J3-5
(1)图甲是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中表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2)用pH试纸测定石灰水的pH,如图乙所示,则测得的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丙实验中,向U形管左右两端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开始时, 端溶液呈红色,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均无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
三、计算题(共16分)
1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图J3-6所示实验。(电子秤示数单位为g)
/
图J3-6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 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 g。?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4)某同学另取10 g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 g 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
?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 用盐酸除铁锈,是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3.A [解析]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空气污染。
4.D [解析] 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不能软化水;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应该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玻璃不是合成材料;铁生锈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作双吸剂;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冲入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5.D [解析] 久置于空气中的氧化钙固体可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故加入盐酸后可能产生气泡;CaO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1.4%>50%,Ca(OH)2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1%>50%,两种化合物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大于50%,二者的混合物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50%;10 g样品中Ca元素的质量为10 g×50%=5 g,最终能生成CaCl2的质量为
5 g
40
111
×100%
=13.875 g;CaCO3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50%,故该固体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6.B [解析] 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x。
NaOH + HCl/NaCl+H2O
40 36.5
20 g×10% x×7.3%
40
36.5
=
20 g×10%
??×7.3%
x=25 g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25 g,溶液总质量是45 g;由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是25 g,此时pH=7;向盛有20 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时,溶液pH应该是由大于7逐渐减小。
7.(1)盐 (2)H+
(3)Fe2O3+6HCl/2FeCl3+3H2O
8.(1)导电 (2)还原 (3)二氧化碳
[解析] (1)石墨具有导电性,常用来作电极材料。(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3)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
9.(1)CaCO3+2HCl/CaCl2 +H2O+CO2↑ (2)B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 +H2O+CO2↑。(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曲线①的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CO2多,应该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压强相同时,得到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曲线①需要的时间短,即相同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故B正确;最终生成CO2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10.(1)溶液红色褪去 使氢氧化钠和盐酸充分混合(或充分反应) (2)偏低 (3)左 NaCl
[解析] (2)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呈碱性;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后,相当于将溶液稀释,溶液的碱性变弱,则测得的pH结果比实际值偏低。
(3)丙实验中一开始向U形管左端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左端的氢氧化钠与右端滴入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被消耗完后酚酞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氢。
11.(1)酸 (2)2.2
解:(3)设10 g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 g
106
44
=
??
2.2 g
x=5.3 g
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5.3 g
10 g
×100%=53%。
答: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53%。
(4)①假设氢氧化钠没变质,则固体全为氢氧化钠,其完全反应需消耗15%的稀硫酸质量为y。
H2SO4 + 2NaOH/Na2SO4+2H2O
98 80
y×15% 10 g
98
80
=
??×15%
10 g
y≈81.7 g
②假设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固体全为碳酸钠,其完全反应需消耗15%的稀硫酸质量为z。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0 g z×15%
106
98
=
10 g
??×15%
z≈61.6 g
所以,某同学另取10 g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 g 15%的稀硫酸进行此实验,无论氢氧化钠变质情况如何,消耗15%的稀硫酸的质量在61.6 g~81.7 g之间,则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