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升华与凝华 精编精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哪个 (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2.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 )
A.汽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蒸发现象 D.凝华现象
3.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房间内出现冰花,其形成原因是( )
A.水在玻璃窗上结冰而成
B.空气在玻璃窗上凝华成固态
C.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先液化成水,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凝华成冰
4.下列物态变化都需要吸热的是 ( )
A.升华、汽化、凝华 B.凝固、液化、升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凝固、凝华、液化
5.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会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因此在火箭外壳上涂有一层特殊材料,以防止火箭外壳温度过高,其原理是( )
A.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的温度降低 B.材料不传热使温度不升高
C.材料升华放热使外壳的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实验室要制造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
A.用大量冰块融化来降温 B.用喷水方法加快蒸发来降温
C.用大功率电风扇来吹散热降温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
7.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①干冰迅速吸热升华;②干冰吸热熔化;③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④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⑤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⑥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融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 )
A.①③ B.①④⑥ C.②③ D.⑤
二、填空题
8.物质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在做碘的升华的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热量,由此可以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热量.
9.冰棍表面的“白粉”、冰箱中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热量.
10.在舞台上为了云雾效果,经常喷洒干冰粉末.这是利用干冰______时______热,使空气中的______放热而______成______.
1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的情况。
(1)冬天早晨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现象,____热;
(2)冰雪化成水是____现象,____热;
(3)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现象,____热;
(4)钢水变成钢块是____现象,____热;
(5)霜的形成是____现象,____热;
(6)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____现象,____热;
(7)寒冷的冬天,室外自来水管易破裂,这是由于水发生____现象时,体积增大引起的。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3.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前的气温高,下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而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化雪时地面气温降低
二、填空题
4.人工降雨用的主要材料之一是固体干冰,使用干冰的目的是通过它的______而______热量,达到使云层急剧降温的目的.
5.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变成______,而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______;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没有变成______,而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烧瓶壁上,这种现象叫______.
6.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7.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
8.2013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热风的冲击下,____了热量,迅速____成水,并被高达10m/s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____了热量,____成了水蒸气。其中,____和____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____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____。
三、简答题
9.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糕.小林发觉硬邦邦的冰糕上黏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糕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糕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请用物态变化原理解释上面三种现象。
一、选择题
1.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2.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此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凝华
3.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B.烧开水时看见冒“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C.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屋里弥漫着酒精味,这说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常用水给汽车发动机冷却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二、填空题
5.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了小雨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6.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7.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参考答案
基础篇答案
1、选择题
1、B 2、B 3、B 4、C 5、A 6、D 7、B
2、填空题
8、固 气 气 固 吸收 放出
9、凝华 放出
10、升华 吸 水蒸气 液化 小水滴
11、(1)液化 放 (2)熔化 吸 (3)汽化 吸 (4)凝固 放 (5)凝华 放 (6) 液化 放(7)凝固
能力提高篇答案
1、选择题
1、C 2、B 3、D
二、填空题
4、升华 吸收
5、碘液体 升华 碘液体 凝华
6、凝华 放出
7、(1)液化 凝华 熔化 (2)熔化
8、(1)吸收 熔化 (2)吸收 汽化 高温 热风 (3)吸收 升华
三、简答题
9、冰糕上黏着白花花的“粉”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一剥去包装纸,冰糕上就冒“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表面发生液化形成。茶杯外壁会出“汗”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茶杯表面发生液化形成。
中考真题篇(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B
二、填空题
5、升华 液化
6、升华 凝华 霜
7、凝华
基础篇
能力提高篇
中考真题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