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1.下列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A.汽车玻璃上形成的霜 B.春天,冰雪消融
C.用干冰给食品保鲜 D.晾干湿裤子
2.关于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口中呼出的“白气” B.冰冻的衣服变干
C.玻璃上的“冰花” D.河面上的冰块融化
3.以下四种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晾晒的湿衣服变干 B.我国东北的“冬捕”中,刚刚捕获的鱼立刻冻住了
C.早晨时,城市上空雾气弥漫 D.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4.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有( )
A.露和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卫生球变小了 D.湿衣服变干
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湖水结成冰 B.冰棒冒“白气”
C.露珠的形成 D.樟脑丸变小
6.在夏天阳光下晒衣服,衣服很快就变干了,这是 现象;而在北方的冬天,即使在0℃以下,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有时我们还能在窗户的玻璃上看到一些冰花,你为这些冰花应该是在窗户的 侧(选填“内”或“外”)。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久了的电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D.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会感到冷,这是水蒸发吸热的缘故
理由: 。
8.实施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CO2),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 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过程中,遇到热的空气,便 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9.在加热固体碘的实验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生活中 (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0.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看到“窗花”,“窗花”通常会结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1.人们利用“干冰”来实现人工降雨,首先,将干冰送入高空大气中的冷空气层,干冰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吸收空气层中大量的热量,使空气层温度急剧下降,其中的水蒸气 (填一种物态变化)变成小冰晶,小冰晶不断聚合成团变大,下落时 (填一种物态变化)形成雨。
12.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一会儿后,发现图甲所示实验中,会有大紫色气体出现,这是甲中的碘颗粒 形成的;图乙所示实验中,出现了少量的液态的碘,它是由于固态碘 而产生的。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都会发生 ,成为黑色小颗粒,附着在玻璃壁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13.如图是一位早上骑车出门的人士,在她的头发睫毛上有冰霜。这是 (填一物理过程)现象。
14.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现在把它们放在20℃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霜,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B.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水,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C.甲的内壁M侧有水珠,乙的内壁P侧有一层霜
D.甲的外壁N侧有水珠,乙的外壁Q侧有一层霜
15.小王同学每天坐公交上下学,善于观察的她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校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下列有关小水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窗上的小水珠是由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B.夏天,窗上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C.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都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6.用久的灯泡内壁会变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升华 B.凝华 C.凝固 D.先升华后凝华
17.如图,是我国哈尔滨的美丽冰雕,但过一段时间后,虽然冰雕没有熔化,但会变小,原因是冰的( )
A.升华 B.汽化 C.液化 D.熔化
1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的温度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19.用久了的白炽灯泡,玻璃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 )
A.钨丝升华,灯丝变细 B.钨升华后,在玻璃壁上凝华
C.钨丝蒸发,在玻璃壁上凝华 D.钨的蒸气在玻璃壁上凝固产生
20.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而沸水的温度是100℃.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甲图发生的物态变化 ,乙图发生的物态变化 (写两个)
21.中秋节的时候威威同学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2.当下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加入干冰,既可以营造餐桌上上的氛围,也可保证生吃食料的冰爽口感。使用干冰,利用干冰 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形成“白雾”(均填物态变化)。
23.马拉松赛距离约21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min,这名选手跑完全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m/s。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24.如图所示,是探究碘升华的试验装置。关于碘锤加热方式,一是将碘锤放在热水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选择 (选填“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或“用酒精灯加热”)方案较好,避免另一种方案出现 、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现象。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25.夏天干旱,气象部门常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 形成雨。(所有空格均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2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冬天堆起的雪人没有熔化逐渐变小 B.铁水浇铸成零件
C.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27.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现象是( )
A.春天,冰雪融化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28.在舞台上喷撒少量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舞台上即刻就会出现阵阵白雾,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干冰在舞台上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A.升华、吸热 B.升华、放热 C.凝华、吸热 D.凝华、放热
29.用久了的电灯泡会发黑,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熔解和凝固 D.升华和凝固
30.下列各组物态变化中,都放出热的是( )
A.熔化 液化 凝华 B.汽化 凝华 凝固
C.熔化 汽化 升华 D.液化 凝固 凝华
31.用久了的白炽电灯泡内壁上微微变黑,这是( )
A.灯丝(钨丝)升华形成的 B.灯丝汽化形成的
C.灯丝先汽化后凝华形成的 D.灯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2.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 (填“吸热”或“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在教室的某些位置看黑板,只能看到一片光亮而看不到粉笔字,这是因为黑板对光发生了 反射;身高为1.8m的小明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平面镜中他的像高为 m;当他向后退1m时,他在镜中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他与他的像相距 m。
33.如图所示装置,称为“碘锤”。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锤内有一些碘粒,在下端微微加热,在碘锤中部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汽出现,这时锤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有碘颗粒析出,这时锤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在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可以发现,上端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 (选填“多”或“少”)。
34.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 热量;冰棒放在嘴里变成水,是 过程, 热量。
35.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下霜前,温度要降到足够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 成霜;而下雪时,雪是在空中形成的,下落到地上并未马上影响地表气温,直到雪
吸收大量的热,人才感觉到气温的寒冷。(填物态变化名称)
3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 。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则水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二氧化碳/水蒸气)。
37.小阳在学习升华与凝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看到老师做了演示实验,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管放在温度约为90℃的热水中,可以看到碘升华管中有紫色的气体产生。小阳想:为什么不把碘升华管直接放在酒精灯的火焰(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上直接加热?如图所示。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是113.5℃,由此分析可知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把碘升华管直接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直接加热;用热水加热是为了使碘不发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38.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39.小芸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于是,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芸发现硬邦邦的冰棒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外冒“白气”(如图所示)。她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解释上述三种现象中“粉”“白气”和“冒汗”的形成原因。
40.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么现象?请你利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上述发生的现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正确;
B、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可用于保鲜食品,故C错误;
D、晾干湿裤子,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2.【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A、冬天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空气之后液化成小水珠,就是看到的“白气”,故A错误;
B、冰冻的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过程,故B正确;
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是看到的“冰花”,故C错误;
D、冰块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能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
3.【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
【解答】解:
A、湿衣服变干,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鱼被冻住,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没熔化却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4.【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
A、露和雾都是液态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
C、卫生球变小了,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湿衣服变干,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只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就行。
5.【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
【解答】解:
A、湖水结成冰,属于凝固,凝固放热;
B、冰棒冒“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形成的,属于液化,液化放热;
C、露珠,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地面上的花草树木上形成的,属于液化,液化放热;
D、樟脑丸变小,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的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6.【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1)在夏天阳光下晒衣服,衣服很快就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分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2)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3)北方的冬天,室内的温度比室外的温度高,所以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凝华,形成冰花。
故答案为:汽化;升华;内。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能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
7.【分析】(1)用久了的点灯丝会变细是由于钨丝升华造成的。
(2)大雾的生成是液化现象,散去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
(3)气温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就会凝固,不能用水银温度计。
(4)游泳后上岸,身上的水分蒸发吸热,所以会感到冷。
【解答】解:
A、用久了的电灯丝会变细是由于钨丝升华造成的,故A说法正确;
B、大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大雾散去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B说法错误;
C、气温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就会凝固,不能正确测出温度,所以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故C说法正确;
D、游泳后上岸,身上的水分蒸发吸热,所以会感到冷,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大雾逐渐散去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温度计的选择,平时要善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8.【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
【解答】解:人工降雨时,干冰进入云层,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成CO2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高空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为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冰晶增多,冰晶下落时吸热熔化从而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循环。也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9.【分析】(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解答】解:
(1)在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气态碘蒸气变为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屋顶及地面形成的;
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故答案为:升华;霜。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0.【分析】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内;凝华。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还有:云、雨、雹、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
11.【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1)固态的干冰在常温下很容易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2)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骤降,就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3)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形成了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解答】解:“碘锤”是密闭玻璃容器,内有少量的固态碘颗粒,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碘锤”内出现紫色气体,说明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把“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过一会儿碘颗粒没有了,瓶的底部出现了少量的液态的碘,是碘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冷却一会儿再看,瓶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瓶壁上却附着固态的碘,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生了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3.【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解答】解:由于极寒天气时,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霜。
故答案为:凝华。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好好掌握。
14.【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1)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玻璃杯的温度较低;20℃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杯,在其外侧液化为小水珠。
(2)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干冰立即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吸热,使玻璃杯的温度急剧降低;房间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杯,在其外侧凝华为小冰晶。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冬天,车内开空调制热;窗上的小水珠是车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内表面液化形成。故A错误;
B、夏天,车内开空调制冷;窗上的小水珠是由车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外表面液化形成。故B错误;
C、冬天,车内开空调制热;窗上的小水珠是车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内表面液化形成。夏天,车内开空调制冷;窗上的小水珠是由车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外表面液化形成。故C正确;
D、冬天,水珠附着在内表面;夏天水珠附着在外表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6.【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解答】解:家用电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钨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泡内壁时,又在灯的内壁上凝华为固态钨,即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升华和凝华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17.【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然后与题目要求相对应从而确定答案。
【解答】解:使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变小,没有熔化为液态水,而是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升华现象,分析时注意前后的状态。
18.【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从熔点的角度进行判断;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
A、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金的熔点高于一般炉火火焰温度,所以才会“真金不怕火炼”,故C正确;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涉及声、热、光等方面的基础判断类知识,要求知识点掌握准确。这也体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物理知识的思想
19.【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用久了的白炽灯泡,玻璃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先发生了升华现象,钨蒸气碰到灯泡的内壁,在其表面发生凝华所致;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0.【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碘的熔点为113.7℃,而沸水的温度是100℃.故甲图中的碘达不到熔点,不会熔化,但能够升华为碘蒸气。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故乙图中的碘达到熔点,能够熔化也可以升华。
故答案为:升华;升华和熔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盒内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此过程中吸热,使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汽化、升华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干冰易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热,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餐桌上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即形成“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3.【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计算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1)半程马拉松距离s=21km=21000m,所用时间t=70min=4200s,
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v===5m/s;
(2)人工降雨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在常温下就可以升华为气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故答案为:5;升华;液化;凝华。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就是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工作的,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4.【分析】(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3)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解答】解: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如果用酒精灯加热,碘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用热水加热是为了防止碘发生熔化和汽化,能够更好的使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遇冷放热会凝华为碘颗粒。
故答案为: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熔化;汽化;凝华。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此题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考查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考查的方式比较好,需要我们对物态变化知识灵活掌握。
25.【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被投撒入高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珠,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空气熔化为小水珠,最后小水珠聚集变大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凝华;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26.【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
A、冬天堆起的雪人没有熔化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液态的铁水变成固态的工件是,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27.【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春天,冰雪融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C、早晨有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变干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汽化现象;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28.【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汽化、升华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干冰在舞台上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物质升华过程吸热。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9.【分析】升华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钨丝受热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产生了钨的蒸汽,是升华现象;钨的蒸汽在灯泡壁上遇冷凝华为钨,附着在灯泡壁上。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0.【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的识记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31.【分析】物体直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体直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白炽灯在发光时,钨丝的温度是比较高的。钨会升华为钨的蒸汽,在灯泡不发光时,钨丝的温度就会降低,灯泡内的温度降低,钨蒸汽受冷凝华为黑丝的钨。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生活中的凝华和升华现象。
32.【分析】(1)在六种物态变化现象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是虚像。
【解答】解:
(1)舞台上利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白雾;
(2)在教室的某些位置看黑板时,有时会看到一片亮光而看不清字,这是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3)由于像与物大小相同,身高1.8m的人,他在镜中的像身高也是1.8m;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因为小明距平面镜的距离是2m,当他向后退1m时,此时的他与镜面的距离为2m+1m=3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3m×2=6m;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吸热;镜面;1.8;不变;6。
【点评】本题考查了升华吸热、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3.【分析】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解答】解:
当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固态的碘颗粒升华为碘蒸气;停止加热,在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碘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在上端内凹部分的内表面凝华为碘颗粒,可以发现,上端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多。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来考查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考查的方式比较好,需要我们对物态变化知识灵活掌握。
34.【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冰棒含在嘴里变成水,固态冰棒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熔化;吸收。
【点评】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35.【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下霜前,温度要降到足够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遇冷凝华形成霜;
而下雪时,雪是在空中形成的,下落到地上并未马上影响地表气温,直到雪熔化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下降,人才感觉到气温的寒冷。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6.【分析】(1)(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
【解答】解:(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
(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
(3)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同时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3)二氧化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综合性较强,读懂题意,把握中心是解答的关键。
37.【分析】(1)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解答】解: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是113.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熔化,不能直接把碘升华管直接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直接加热;用热水加热,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碘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不能;熔化。
【点评】此题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考查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考查的方式比较好,需要我们对物态变化知识灵活掌握。
38.【分析】晶体的熔点跟晶体的种类、是否有杂质、压强等有关;晶体中有杂质可以降低晶体的熔点;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0;凝华;放出。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39.【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答:(1)“白花花的粉”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冰棒在向下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3)茶杯在“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外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