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四年级下册4、 古诗词三首 课件(含媒体素材) (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四年级下册4、 古诗词三首 课件(含媒体素材) (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3 16:14:29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古诗词三首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尽、孤云、闲”等字词。学习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通过学习,感受祖国山川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少年时博览群书,青年时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望洞庭》《乌衣巷》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北郊,原名昭亭山,晋代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自南齐谢朓《游敬亭山》和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中国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词、文、画达千数之多,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知识链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面积约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会写的字
生字学习 多音字
相曾卸磨杀驴 磨 形近字
螺(luó)海螺
骡(luó)骡子停(tínɡ)停靠
亭(tínɡ)凉亭海螺 骡子 词语学习词语理解尽:尽头,诗中指无影无踪。
孤云:一片云。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相:相互。
厌:满足。
和:和谐,诗中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磨:指打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作的,镜子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青螺:诗中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本课所选是其中第一首。
曾: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近义词遥望——(眺望)
风景——(风光)眺望 词语辨析遥望 眺望
相同点:都有“向远处看”的意思。
不同点:“遥望”指向遥远的地方望,目标离自己比较远,观察角度没有高低限制。“眺望”指从高处往远处看,观察角度在高处。
运用示例:
1.我抬头(   )美丽的星空。
2.我站在楼上(   )远方,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青山。遥望 眺望 《独坐敬亭山》全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慢;通过朗读,表达出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轻松感。
《忆江南》要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来朗诵。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独坐敬亭山 李 白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说说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清、寂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整体感知1.学习诗的一、二句。
(1)李白写了敬亭山的什么? 鸟和云。
(2)李白笔下的鸟和云分别是怎样的?
鸟:众;云:孤。(反义词相对)课文解读 (3)一群鸟怎样了?唯一一片云又干什么了?
鸟飞尽,“尽”是“完”的意思;云“独去闲”。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仰望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5)鸟飞云散,偌大的敬亭山没有一丝鸟鸣,不见一朵云霞……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死气沉沉,清静,安静…… (6)总结:前两句诗写眼前之景,有什么妙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前两句诗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使人在飞鸟、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这两句诗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句“相看两不厌”做了铺垫。 2.学习诗的三、四句。
(1)“相看”是什么意思?指谁和谁?意思是“互相看”。 指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 (2)两者之间互相看着,是怎么样地看?
不厌。 (3)“不厌”是什么意思?看不厌的是什么?
“厌”的意思是“满足”,“不厌”指互相都看不够,说明看的时间久。看不厌的是山上的美景。 (4)此时的敬亭山仅仅是山吗?它还是什么? 不仅是山。它还可能是诗人的知己、好友,更可能是另一个李白。只有敬亭山能够陪伴诗人,理解诗人的孤独的内心。 (5)说说诗句的意思。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6)总结: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自己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白云飘远了,诗人独自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独游敬亭山,如遇知己,相知相伴的喜悦与快慰。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对偶、拟人)
佳句积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象或客观事物,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表达。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写法借鉴
如本诗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敬亭山环境的幽静,实际上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在学习运用借景抒情法时,要注意:
(1)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
(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意蕴,做到情景交融。
(3)要把写作重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的关键在“借”,也就是说,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诗人看似找到了敬亭山这个朋友,但实际上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却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孤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课堂小结结构图示
独坐敬
亭山 孤独寂寞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鸟







与山为伴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以动衬静 山人相依 知






望洞庭 刘禹锡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说说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描写月夜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整体感知1.学习诗的第一句。
(1)从这句话可知时间是什么时候? 由“秋月”可知,时间是秋天的夜晚。
(2)“两相和”是谁和谁?
湖光与秋月。
(3)说说从这句诗中你看到的景象。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课文解读 2.学习的第二句。
(1)“镜未磨”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意思是“镜子还没经过打磨”,“未”是“没有”的意思。我从中感受到湖面的迷蒙。 (2)这句话中藏着一个精准的比喻,它是什么呢?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这是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3.学习《望洞庭》的第三、四句。
(1)闭上眼睛,边诵读边想象,感受“遥望”“银盘青螺”的精美绝伦。
(2)说说读了这两句诗你看到的画面。
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
山清水秀 层峦耸翠 重峦叠嶂
青山绿水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山鸣谷应 奇峰罗列 碧波浩渺拓展延伸青山绿水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每个人去游览可能都有自己的感受。《望洞庭》这首诗就抒发了诗人对洞庭的独特感受。同学们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去游览一番,看看自己又可以产生怎样的灵感呢?课堂小结结构图示望洞庭 洞庭秋色湖月——相和
潭面——如镜湖






洞庭山水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和谐宁静 山水相衬 山





庭 忆江南 白居易 1.自由地朗读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词的节奏、韵味。
2.说说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回忆曾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整体感知 1.学习词的一、二句。
(1)诗人一开口就用一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好”字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课文解读 (2)如果把“好”字换成“美”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好”字含义很广泛,除了形容江南的风景,还可以指江南的人情、风俗、美食等。正因为江南方方面面都“好”,所以才让作者“忆”。全词开头以“江南好”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总体印象,以及对江南由衷的赞美与怀念之情。2.学习词的三、四句。
(1)这两句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对仗十分工整。
(2)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我仿佛看到了江边的花儿,像一团火在燃烧;我还看到了,春天的江水绿得像蓝草一般,美极了! (3)“日出江花红胜火”这一句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你从哪里看出的? 热烈、富含激情。
从“红胜火”可以看出。 (4)“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你从哪里看出的? 典雅、平静。
从“绿如蓝”可以看出。 3.学习词的最后一句。
(1)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反问句。
(2)诗人为什么用反问句?
用反问句更能表达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思念之情,表现作者有一种不能不忆的江南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对偶、比喻)
佳句积累描写山水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拓展延伸江南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向往的地方,《忆江南》抒发了词人对江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到《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相信读后会对今天学的这首词有更深的体会。课堂小结结构图示忆江南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江





谙 旧曾谙 能不忆江南春意浓 又





存 当堂测试 1.从《望洞庭》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洞庭湖有什么特点?
“两相和”形象地表现出水光与秋月的宁静、和谐之美。“镜未磨”十分贴切地表现了月下千里洞庭的风平浪静和安宁柔美的特点。
2.怎样理解“能不忆江南”一句?
? 作者最后以反问句结尾,流露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和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悠远无尽的余味,将读者引入对江南的无穷想象与无限向往之中。谢谢观看